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民族主义看二战后德国统一

2021-01-09 来源:吉趣旅游网
2/294-7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2期J.ChangchunInst.Tech.(Soc.Sci.Edi.),2006,Vol.7,No.2ISSN1009-8976CN22-1322/C从民族主义看二战后德国统一张才圣(武汉大学,武汉430072)摘要:论述了1990年二战后分裂的德国重新统一,促成重新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联邦德国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以及阿登纳的“国家统一”、勃兰特的“民族统一”到科尔强硬的完全统一,他们的政策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其实,重新统一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关键词:民族主义;二战后;德国统一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976(2006)02-0004-0420世纪末90年代初,许多国家闹分裂,内战迭起,而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却神奇地和平统一,统一之迅速令世界颇为震惊。有人认为,这是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缓和”的结果,亦或是东欧等国家剧变所造成的结果。但是,我们只要对战后德国分裂史稍加研究就会发现,战后德国的重新统一,实质上是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一、5。年代至7。年代末的‘国家统一,,政策二战后初期德国是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家既无主权,也无行政机构,政治混乱,经济崩溃,几近成为废墟。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共同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作为占领期间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机构。盟国在关于德国各种声明中,都强调应该把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对待,但美苏英法对各自占领区政策是围绕各自具体利益服务的。关于德国问题,美苏英法自开始就矛盾重重,德国被分裂的命运很难避免。德国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心脏”。战后美苏从追求世界霸权和欧洲霸权目的出发,都需要牢牢控制住德国。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过:“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就能够有一个纵深的防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东方。”收稿日期:2006-03-16作者简介:张才圣(1974,一),男(汉),河北黄冈,博士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和欧州一体化。鉴于战后苏联势力空前强大,美国“遏制”苏联,抵抗“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及在各地对自由的威胁成为当今压倒一切的问题”。组织了以它为首的,英法等国家联合在一起的西方阵营。为了与之对抗,苏联也组织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时间两大阵营之间刀光剑影,冷战爆发。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对峙前沿阵地,美苏争霸欧洲主战场。所以表面是美苏争霸欧洲的结果,美苏等国家都不希望德国统一。美国担心德国统一会中立化,将会削弱其对欧洲的影响,不利于其争霸世界和欧洲。苏联早在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承认了德国分裂的现实。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更不愿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重新出现,德国统一那将意味着战争危险的增加,维持德国分裂局面是最理想的。“德国的被分裂…是欧洲之被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合乎逻辑的结果”。德国要想获得重新统一,只能依靠自己。但是,西德自筹备成立联邦政府始,就处于二难境地,既要恢复国家主权和独立,又要避免遭致国家分裂。康拉德󰀀阿登纳对成立双占区德国行政部门执行委员会,把某些重要的经济行政职权交给德国人,一方面表示高兴:“这意味着一个积极的进展”,因为这将使德国获得某些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又表示出担忧“导致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部分”。在成立联邦政府的过程中,西德各州总理一致认为改制订宪法为基本法,不召开国民议会,通过的决议不交全民表决,成立的西德国家是临时性质。阿登纳说过:“要写出这样一部宪法,使全德国统一的可能性永久存在下去,使德国的东部地区在任何时候能在这个新国家里占有自己的位置”。基本法第23条也规定:“基本法首先在联邦德国各州生效,待其他地区加人后,基本法对那些地区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西德在成立联邦政府和制订具有宪法效力的基本法过程中,始终把德国看成是统一整体来对待,这是在维护国家统一时民族主义的表现。因为民族主义有二种基本要素,“即民族对内统一性和民族对外独立性”。张才圣:从民族主义看二战后德国统一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联邦德国政府对民主德国奉行的是“实力政策”和“对抗方针”来维护国家的统一,这些政策的制定是根据冷战思维来考虑的。在联邦政府前期,阿登纳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权代表全体德国人说话,拒不承认民主德国及其政府。然而阿登纳政府要想妥善解决战后遗留问题,实现德国统一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离开苏联是办不到的,“苏联是四个战胜国之一,没有它的合作,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实现统一”。它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与苏联的关系。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使阿登纳在外交上陷人新的二难选择,即如何处理那些与民主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其他国家的关系。从民族主义对外独立性角度出发,联邦政府在外交上推行了著名的“哈尔斯坦主义”,也称单独代表权主义。一方面声称在国际上只有联邦德国才能代表整个德国,坚决不承认民主德国,把其看成是联邦德国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不与民主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倘若与联邦德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如果再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联邦德国将与之断绝外交关系。“哈尔斯坦主义”成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尽管它使联邦德国在国际上外交活动空间变得日益狭窄并遭受批评,但是我们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立场来看,它的历史作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联邦德国的“哈尔斯坦主义”与当时民主德国的德国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民主德国成立之初也希望德国统一,但是随后不久事实上放弃了德国统一主张,在苏联的指挥与支持下,致力于民主德国“单独主权”060年代,民主德国领导人乌布利希提出了民主德国的“主权国家论”,强调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与联邦德国划清界限。\"1957年2月3日乌布利希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德意志民族形成了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独立平等的国家,民主德国是一个完全平等的主权国家。\"1964年1月2日,民主德国开始颁发新的身份证,并注明“民主德国公民”,以此向全体德国人的共同国籍公然发出挑战。1967年2月20日,颁布公民法,正式确认民主德国的国籍。1968年4月9日,民主德国颁布新宪法,放弃了旧宪法最初的全德国生效的要求,表明了在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继续存在的条件下存在两个德国。联邦德国则一直牢牢地抓住民族主义这面德国统一的大旗,始终认为在德意志领土上只存在一个德意志民族。联邦德国成立后,在经济创造了连经济学家都大吃一惊的奇迹般的飞跃,全面进入复兴期,1955年成为债权国。这为联邦德国推行经济民族主义,重新统一德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阿登纳和随后60年代末的联邦政府在统一德国的政策上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的,经济上采取所谓的“放血政策”宣扬自己的“经济奇迹”,鼓励东德居民大量出逃西德,瘫痪民主德国的国民经济。这种对民主德国强硬的“对抗”政策,不但没有使德国重新统一起来,反而使德国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两德双边关系,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和世界争霸的国际“大气候“中的“小气候”,受到美苏关系变化以及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制约。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际经济地位日趋恶化,地位有所下降。苏联经济军事力量有了发展,极力向全球扩张势力。苏联要想与美国进行“冷战”和争夺世界与欧洲霸权,绝对实力还是难以与强大的美国相抗衡,并且与美国争霸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由此走向缓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缓和的形势下,在德国问题上达成某些妥协,这为两德关系走向缓和也创造了前提。联邦德国在外交上推行“哈尔斯坦主义”,通过“对抗”求统一的东方政策,使其面临在国际空前孤立的危险,这是导致联盟党垮台的主要原因。在60年代后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始走上领导舞台,随之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改变。二、70年代至80年代“民族统一”政策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推行强硬的对抗政策,使德国统一之路走进了死胡同。社会民主党勃兰特政府上台之后,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进行革新。在外交政策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放弃使用武力,与西方合作和协调一致的同时,也要与东方达成谅解,改变了以前政府要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承认两个德国的存在,但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两个独立的国家,彼此不是互为外国。特别强调民族统一,强调民族的概念和发展两德之间的“特殊关系”,通过两德人民互相接近,依靠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之上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来维系民族统一,最后实现国家统一。“新东方政策”是积极的明智的现实政策,开辟了联邦德国外交的新时代。虽然“新东方政策”面向的是整个东方,但鼓点子却是敲在两德关系上。70年代至80年代联邦政府,在推行德国统一的政策中淡化政治因素,强调民族同一性,对民主德国最主要是实行文化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强调德意志因素和语言、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勃兰特:“在民族的概念里,历史的实际和政治的意志统说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一在一起。民族包括和更多地意味着比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比国家和社会制度更多的东西”。大力发展“文化民族’,概念,强调德意志语言、历史和文化的共同性,与民主德国发展实质性关系,扩大合作,增加人员往来,维系“民族共同感”01972年5月26日签署的《两德交通条约》方便了两国人民旅行交往。通过两德人员的往来,通过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直接维系共同的民族情感,对促进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效果。可是民主德国的领导人昂纳克于1971年在乌布利希“两个德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德意志领土上存在“两个民族”,即社会主义民族和资本主义民族,激烈地反对勃兰特“民族统一”的论点。民族主义是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高无上的忠诚和热爱。民主德国“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论点,人为地割裂了民族的统一,伤害了德意志民族渴望统一的民族心理,必然遭到全德人民的反对。联邦德国却始终抓住德意志民族统一性,同时也就把统一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人说过,政治上获得自由但经济上受奴役的人民终究会失去所有的自由,而经济上获得自由的人可以继续赢得政治上的独立。7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政府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向民主德国大力推行经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有两个基本特点,“即民族对内的同一性和民族对外的独立性”。统一,首先必须经济统一。马克思主义也说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阿登纳时代对民主德国实施激烈的政治对抗来达到统一的政策,频频受挫。勃兰特政府则鼓励民主德国居民到联邦德国探亲旅行,并给每人发给30马克“欢迎费”,强调东西德之间有着特殊关系,不互为外国。两德之间的贸易作为内部贸易来处理,维护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市场,把双方经济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不让民主德国经济完全倒向苏联和经互会。民主德国从双方贸易中也得到许多好处,享受到共同体市场关税优惠,乐意保持双方紧密的经济联系。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第二大贸易国,经常处于出超地位,为了实现它的统一目标,联邦德国着意维护这种亏本的生意,从经济上吞并民主德国,每年还为民主德国提供巨额“无息透支贷款”。到1984年,“民主德国欠联邦德国净债务达81亿美元。”另外,双方强调愿意就实际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进行协调,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为德国重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80年代至90年代完全统一政策80年代,联邦德国科尔政府上台之后,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处于美攻苏守的态势。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苏联显得软弱无力。科尔继承前总理施密特的“双轨政策”,加强与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同时并不与苏联和东方的关系恶化。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科尔将东方政策置于西方联盟政策之上,改变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政府对民主德国的政策,明显对其施加压力,迫使其作出让步。科尔政府对民主德国政策有一个鲜明特点,重新提出阿登纳“国家统一”的主张,并把德国统一作为其政府重要目标之一。\"1986年12月31日,科尔在他发表的新年文告中再次强调德国统一,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同德国其余的部分重新统一。”,在科尔推行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始终把民族主义放在首位。为了维系民族情感,科尔政府大力鼓励两德人民的往来,并把欢迎费由过去的30马克提高到100马克,民主德国人在联邦德国坐火车减价500o,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或出入文娱场所,不是优惠就是免费。1985年9月,两德签订了新的“无息透支贷款协定”,规定联邦德国在1986至1990年间向民主德国每年提供最高额为8.5亿联邦德国马克,鼓励民主德国向联邦德国出口。联邦德国推行文化民族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对维系德意志民族情感,恢复民族意识,激发民族精神,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硕果。民主德国自始至终坚持国家分裂政策,要求联邦德国承认其“民主德国国籍”,把两德之间的“常驻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这种分裂国家和民族的行为伤害了民族情感,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到联邦德国,严重影响了民主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终自食苦果。两德人民来往,\"1982年,有160万人从民主德国到联邦德国,1987年达到400万人,1982年至1987年,联邦德国居民到民主德国人数达2000多万,由民主德国到联邦也达1200多万。”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经济关系也不断加强,起到融化瓦解民主德国经济和重新统一德国经济的作用。高层互访是80年代后期两德关系的一大政治特色。仅在1984年3月11日至12日两天,就有80名联邦德国政治家到民主德国访问,被称为“政治朝圣”。1987年9月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对联邦德国进对改善两德关系加强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记在联邦德国政要面前坚持德意志民族是两个民族的观点,事实上说明在全德国人心中始终认同民族国“两个民族”政策是人为的原因,外力强之所使然。行了访问,结果。特别是对他出生地萨尔州的访问,乡情使他忘统一,只是民主德国受到外部的压力太大了。民主德张才圣:从民族主义看二战后德国统一两德政要的友好往来,缓和了两国关系,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维系并加强了两德人民之间的民族情感,增强了德意志民族伟大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在科尔政府的精心策划下,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已经密不可分,统一国家的民族主义火焰在德意志领土上燃燃兴起,只等有利的机会到来。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国内严重的困境,主张缓和东西方关系,放松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东欧政治局势发生了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民主德国国内政局急剧动荡。大批居民潮水般涌向联邦德国,并爆发了游行示威浪潮。1989年11月9日,统一社会党被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开放柏林墙。在当晚,联邦德国规定,每年给到联邦德国的民主德国公民发放100马克“欢迎费”,柏林墙两边欢呼声,哭泣声响成一片,场面分外感人。柏林墙倒塌给民主德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使德国重新统一获得突破性进展。“科尔早就希望通过民主德国发生的变化,使两德人民接近,为德国统一打下基础。现在民主德国开放边界,他一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通过东西之间的自由往来,将德国统一问题提出来”。财大气粗的科尔政府,一手高举民族统一大旗,一手提着装满钞票的钱袋,针对民主德国的社会危机,科尔对民主德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联邦德国的压力下,民主德国一再妥协,最后完全接受科尔提出统一德国十点计划。199。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总之,战后德国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遭受种种磨难,却像不死鸟那样在灰烬中复活,奇迹般地再度崛起。德国重新统一因素很多,有人认为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剧变所造成的,的确这一形势对德国统一影响很大,但这只是德国统一的“天赐良机”,真正对德国统一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却是联邦德国一直高举民族主义旗帜的结果。参考文献[1]肖前主.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MI.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j仁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4.[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45-1953(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3-1955(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7]丁建弘.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凌翔.科尔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OnGermanunificationafterWWIIfromnationalismZHANGCai-sheng(SchoolofHistory,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attherearemanydifferentfactorswhichurgethereunificationofGermanyin1990af-terWorldWar11andtriestoindicatethatthemostimpor-tantfactorsarethenationalismimplementedbytheFederalRepublicofGermanyaswellasAdenauer'sstateunifica-tion,Brandt'snationunificationandKarl'suncompromisingunification.Thereareinnerinteractionsbetweentheirpoli-amatteroffact,reunificationistheresultofthecies.As外部原因,而恰恰也是联邦德国一直在苦苦等待着developmentofGermannationalism.Keywords:nationalism;WorldWar11;Germanyunifi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