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亲属关系⽰意图
亲属称谓⼤全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祖开始。⾼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祖(⿐,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义是指所有⽗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
(2)祖⽗:⼜称为“王⽗”、“⼤⽗”、“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来称呼祖⽗;如今对祖⽗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可以称为“⼤母”、“王母”、“重慈”。⼜因古⼈有妻有妾,所以祖母⼜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以称母亲,⼜作为对以婚妇⼥的较⼴义的称呼。
(6)堂祖⽗、从祖⽗、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兄弟妻⼦的称谓。2、曾祖辈
(1)曾祖:即祖⽗之⽗。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王⽗”、“王⼤⽗”、“太公”、“曾太公”等称呼,⽐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祖辈
(1)⾼祖:即曾祖之⽗,古今多称为⾼祖⽗,也有称为“⾼祖王⽗”、“⾼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
称为⾼祖。
(2)⾼祖母:指⾼祖之妻,或称“⾼王祖母”。4、⽗母
(1)⽗母:⽗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母”、“双亲”、“⼆⽼”、“爹娘”等古今通⽤的合称外还有“⾼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笔下的“所⽣”、“椿萱”等对⽗母的代称。
(2)⽗、⽗亲:是对⽗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亲为“公”、“翁”、“尊”、“⼤⼈”、“严君”、“爷”、“爹”、“爸”、“⽼⼦”等。(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语,称⾃⼰的⽗亲可称“家尊”,称对⽅的⽗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较⼴义的称呼,宋代开始⽤作对祖⽗之称,魏晋南北朝就⽤作对⽗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都和“母”相似,⼜⽤作对成年妇⼥或⽼年妇⼥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母:在古代⼀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的⽣⾝母亲为“⽣母”或“本⽣母”。
(9)庶母:在古代⼀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的⽣母是正妻,则称⽗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夫多妻制的家庭中,⽆论⾃⼰的⽣母是妻或妾,对⽗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 )义⽗:指是在⾃⼰的⽗亲之外再拜认某⼈为⽗,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愿等意。( 13 )义母:指是在⾃⼰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为母。5、与⽗亲相关的亲属
(1)诸⽗、诸母:是对⽗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对⽗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叔⽗”或简称“伯”、“叔”。古⼈偶尔将⼏个叔⽗按伯、仲、叔、季的排⾏次序,分别称为“伯⽗”、“仲⽗”、“叔⽗”、“季⽗”。(3)伯母、叔母:是对⽗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对⽗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今),⼜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姑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的称谓。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对母亲的⽗亲,称其为“外祖⽗”(与今同),⼜可称为“外翁”、“外⼤⼈”、“家公”、“⽼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称为“姥姥”、“⽼⽼”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些修饰或补充性⽂字,如:“舅⽒”、“舅⽗”、“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姨母之⼦⼥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论是舅⽗之⼥、姨母之⼥,还是姑母之⼥,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母的异称,⽆论⽣死均可⽤。秦汉以来,⽗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来对死去的⽗母之称。⽽且,考妣不仅⽤来称死去的⽗母,死去的祖辈乃⾄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的美称,但⼜⽤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良⼈”、“郎”、“丈⼈”、“君”、“⽼公”、“官⼈”、“汉⼦”等称呼丈夫。(2)妻、妻⼦:是由古⾄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妇”、“室”、“君”、“夫⼈”、“娘⼦”、“浑家”、“内”、“⽼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为“公”、“公公”、“⽼⼈公”的前⾝。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称“婆”、“婆婆”。(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伯”、“⼩叔”是⼀致的。(5)⼩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10、与妻⼦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之⽗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冰翁”外舅”“外⽗”、“妻⽗”等代称。(2)岳母:对妻⼦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3)姑、外姑:早期⽤来对妻⼦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5)姨:对妻⼦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姨”、“⼩姨”,也称为“妻妹”、“内妹”。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称为“昆”。今天则可⽤“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出排⾏,或以数字为排⾏,或⽤伯、仲、叔、季这些排⾏常⽤语等。(“哥”,古代是⽤得⼗分⼴泛的称呼,可以称⽗、称兄、称弟、称⼦。)(2)嫂:对兄的妻⼦的称谓,或称“嫂嫂”。(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兄⼥”,或称为“从⼦”、“从⼥”、“犹⼦”、“犹⼥”。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3)甥:对姊妹之⼦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外甥⼥”。13、⼦⼥及与其相关亲属
(1)⼦:在古代是⼀个使⽤范围较⼴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作⼉⼦之称。
⾃⼰之⼦可称为“⽝⼦”、“孽⼦”、“不孝⼦”等,别⼈之⼦⼜可称为“令⼦”、“良⼦”、“不凡⼦”、“贤⼦”等。除此,还可⽤“男”、“⼦息”、“贱息”、“⼉⼦”、“⼉郎”、“⼉男”等来称呼⼦。若有⼏个⼉⼦则有“长⼦”、“次男”、“幼⼦”等称呼。(2)⼥:对⼥⼉的主要称呼。对别⼈的⼥⼉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义⼥:指不是⾃⼰⽣育的,⽽是收养的⼦⼥,⼜称“养⼦”、“养⼥”、“假⼦”。同时还有⼀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称为“息”,所以⼦之妻⼜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5)婿:对⼥⼉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婿”、“⼦婿”、“郎婿”、“快婿”等。除此,⼥⼉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夫”、“半⼦”、“东床”“令坦”。
⼥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般⼈都尊称其为“姑爷”、“姑⽼爷”。(6)孙:对⼉⼦的⼦⼥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分为“孙⼉”、“孙⼥”,“孙⼥”⼜称为“⼥孙”。(7)外孙:对⼥⼉的⼦⼥的称呼。⼥姓还可称为“外孙⼥”。亲属和称谓(⼀)亲属
亲属通常分为三种:配偶、⾎亲、姻亲。1、配偶
配偶就是夫妻,夫妻关系因结婚⽽发⽣,因离婚⽽解除。2、⾎亲
⾎亲,⼜分为⾃然⾎亲和法定⾎亲两种。⾃然⾎亲是指⾎统关系的亲属,如⽗母、兄弟、姐妹等。法定⾎亲是法律承认的⾎亲,并⽆⾃然的⾎统关系,如养⽗母、养⼦⼥。
旁系⾎亲:虽然不是与⾃⼰有直接的⾎亲关系,但出于同⼀祖先,如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
亲等:亲等是表⽰亲属间的远近的程度。在直系⾎亲,从本⾝往上或往下数以⼀世为⼀亲等,如⾃⼰与⽗母隔⼀代,是⼀亲等,与祖⽗母隔⼆代,是⼆亲等,往下数也相同。旁系⾎亲则从本⾝往上数到同⼀祖先,再由该祖先数到要和本⾝计算亲等的⼈,⼆者相加的总世数就是亲等。3、姻亲
姻亲就是因婚姻⽽发⽣的亲属关系。可分为\"⾎亲的配偶\",如兄弟的妻⼦、姐妹的丈夫。⼀般不承认\"⾎亲的配偶的⾎亲\"是姻亲,因为如果承认的话,姻亲的范围就太⼴泛了。兄嫂、弟媳的⽗母,或姐夫、妹婿的⽗母都不是姻亲。(⼆)称谓
对于称谓,我们的祖先是⼗分讲究的,丝毫必辨,如不谨慎,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于⼈。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像先⼈那样讲究,但是,搞清楚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也是很有必要的。1、称谓的规律
(1)凡家庭中的⾄亲长辈、平辈都按例称呼,如⽗母亲、岳⽗岳母、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过去对直系⼩辈的传统称呼是⽤⼀\"吾\"字,如吾⼉、吾孙等。其他亲友可在尊者、长者前加⼀\"尊\"字,在晚辈、⼩辈前加⼀\"贤\"字。
(2)有姻亲关系者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有世谊者如⼀\"世\"字,如世伯、世兄等。姻世皆有者加\"姻世\"⼆字,均⽆者冠⼀\"仁\"字。
(3)在⾄亲长辈和平辈⾯前⾃称均按定例,如舅侄、表弟、内兄等。
(4)直系长辈及外祖⽗对⼩辈⾃称不必另加谦辞,祖即称祖,⽗即称⽗,其余可加⼀\"愚\"字,如愚叔、愚舅等。(5)业师⾃称,⽆需太谦,亦不宜过于直率⾃称为师,古⼈称\"友⽣\",现⼀般直书已名。2、尊称
所谓尊称,是指带有尊重⾊彩的称谓。如⽤亲属称谓称呼⾮亲属成员。⼀般来说,如果双⽅年龄相差不远,就可以尊称对⽅\"⼤哥\"、\"⼤姐\"、\"嫂⼦\"或\"弟弟\"、\"妹妹\"、\"兄弟\"等。对年长者⼀般尊称为\"⼤爷\"、\"⼤娘\"、\"爷爷\"、\"奶奶\"、\"⼤妈\"、\"⼤叔\"、\"⼤婶\"、\"⼤伯\"、\"伯母\"、\"叔叔\"、\"阿姨\"、\"⽼⼤爷\"等。年龄称谓
1.⾚⼦:初⽣的婴⼉。
举例:孔颖达疏:“⼦⽣⾚⾊,故⾔⾚⼦。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的被⼦和带⼦。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3.孩提:指⼆三岁的幼⼉。
《孟⼦·尽⼼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龆龀:⼉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齿,⼋岁⽽龆齿;⼥七⽉⽣齿,七岁⽽龆齿。”即指七⼋岁的⼉童。5.垂髫:指三四岁⾄⼋九岁的⼉童。
古时童⼦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童。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乐。”6.幼学:⼗岁。
如:《礼记·曲礼上》:“⼈⽣⼗年⽈幼,学。”郑⽞注:“名⽈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岁为“幼学之年”。
7.总⾓:指⼋九岁⾄⼗三岁的少年⼉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郑⽞注:“总⾓,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
8.⾖蔻:本是植物名,代指⼗三四岁的少⼥。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后因谓⼥⼦⼗三四岁为“⾖蔻年华”。9.及笄:⼥⼦⼗五岁。
举例:《礼记?内则》:“⼥⼦⼗有五年⽽笄。”10.束发:男⼦⼗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举例:《⼤戴礼记?保傅》:“束发⽽就⼤学,学⼤艺焉,履⼤节焉。”11.破⽠:旧时⽂⼈拆“⽠”字为⼆⼋字以纪年,谓⼗六岁。诗⽂中多⽤于⼥⼦。12.弱冠:男⼦⼆⼗岁。
如:《礼记?曲礼上》:“⼆⼗⽈弱,冠。”
古代男⼦⼆⼗岁⾏冠礼,故⽤以指男⼦⼆⼗岁左右的年龄13.⽽⽴:三⼗岁。
举例:《论语?为政》:“三⼗⽽⽴。”后因称三⼗岁为“⽽⽴”之年。14.不惑:四⼗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不惑。”后⽤作四⼗岁的代称。15.知命:五⼗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知天命。”意谓到五⼗岁才懂得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岁的代称。16.⽿顺:六⼗岁。
语出《论语?为政》:“六⼗⽽⽿顺。”何晏集解引郑⽞⽈:“⽿闻其⾔,⽽知其微旨。”后以“⽿顺”为六⼗岁的代称。17.古稀:七⼗岁。
语出:杜甫《曲江》:“酒债寻常⾏处有,⼈⽣七⼗古来稀。”后因⽤“古稀”为七⼗岁的代称。18.耋:七⼗⾄⼋⼗岁。
⽑传:“耋,⽼也。⼋⼗⽈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级,⽆下拜。”19.耄mao:⼋⼗⾄九⼗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九⼗⽈耄。”20.期颐:⼀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居处、动作,⽆所不待于养。⽅⽒悫⽈:‘⼈⽣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年龄称谓
童年——总⾓,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 10岁(⼥)——髻年
12岁(⼥)――⾦钗之年 13—14(⼥)―⾖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及笄之年 15岁(男) --- 志学之年,束发16岁(⼥)――碧⽟年华 15—20岁——舞象之年 20岁(男)――弱冠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半⽼徐娘 30岁(男)――⽽⽴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寿
80-90岁――耄耋之年màodié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寿100岁――期頣,⼈瑞 108岁——茶寿年岁别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