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功利化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任传成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6期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虽然深入开展,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却仍然存在。从国家、学校、社会与家庭评价等多个角度,探究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功利化;中小学;功利教育 一、中小学教育功利化原因
第一,从国家制度层面而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对应试的过分在意和素质教育的缺失。而中考又是高考的垫脚石,中考的成绩决定着高中的质量,高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高考的成绩,这便使得对应试教育的要求更加提前,也使高考模式下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凸显。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没有完全地结合起来。学校顾及的更多的是学校的自身利益而非学生的利益。换言之,学校更倾向于着手自己的建设,注重自己的名声以及学校所在的层次。而评定学校层次的标准又更多地集中在考试与分数上,从这个层面而言,学校也愿意强调学生的应试成绩,而不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从社会和家庭评价的角度而言,社会对一所学校、一个学生的评价往往也局限于分数与成绩。对学校而言,许多所谓的“名校”都是通过分数出名的。许多学校并不是不想办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能办素质教育。可是基于这样的评价机制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压力,学校才站在了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而社会上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评价机制,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不重视或者急功近利的心理。除此之外,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也是社会层面造成教育实然应然目的错位的一大原因。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抑或是学校,都很少会去想,“为什么一定要参加高考?除了高考是否还有其他的出路?”我们得到的往往是一种基于从众心理的根深蒂固的结论:要高考才能上名校,上名校才能有出路。
第四,从个人方面而言,个人选择的机会太少。在上述的国家政策、学校要求、社会舆论、家庭期望的多重压力之下,受教育者已经很少能自主选择受教育的方式、方面以及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即使有些敢于挣脱传统束缚的人明确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很难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社会的认可。于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个人已经习惯并且承认应试教育这一目的,个人所做的努力更多地被集中在如何在实然的应试教育目的下做得更好,而不是去选择自己受教育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教育功利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各个方面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克服中小学教育功利化的尝试性办法
第一,国家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消除现行教育体制弊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已经可以看到。《纲要》中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国家对应然教育目的的正确把握和努力落实。
第二,在学校方面,学校应更好地将自身利益与学生利益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品德为本,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并真正落实有自身特色的有应然教育目的色彩的学校教育目的,担负起自身作为教育目的微观承担者的责任。同时,学校也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社会的评价,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为社会、为家庭树立起符合应然教育目的的素质教育之观念。
第三,在社会评价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改变社会上对成绩和分数过度重视的评价现状,建立更好的评价体系。细化而言,我们可以以通过非考试途径成功的人士为范例,打破人们对高考的盲目崇拜。同时,使人们摒弃对“重点学校”“高分学校”的迷信,青睐开展素质教育的学校,积极转变观念向应然的教育目的靠拢。
第四,在家庭与个人方面,应该做好沟通联络。家庭应给个人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家庭中重视能力教育和品格教育;个人也应在家庭生活中主动开阔视野,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并锻炼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使自己的受教育目的向应然教育目的靠拢。
总之,教育的去功利化、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希望在这种协同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教育可以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倩倩.教育功利化的现实困境与祛除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26-30.
[2]贾苗苗.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功利化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16. [3]乔芳菲.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及根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18-119+137.
[4]李玉慧,谢敏.义务教育中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几种表现及危害[J].凯里学院学报,2008(6):129-131.
[5]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26-2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编辑 郭小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