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隋唐思想文化试题

2024-05-15 来源:吉趣旅游网


沈阳市高中历史电子作业题库(试题部分)

【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史——隋唐(581-907)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文化上: 道教、佛教思想盛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科技世界领先,文学艺术兼收并蓄,全面繁荣。

【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道题,满分48分)

【A层】

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2.《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和刑罚同等重要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3.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6.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

1

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8.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9.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0.诗人任华这样描写一位诗人的书法:“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

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这位诗人及其书法是( ) A.王羲之的行书 C.颜真卿的楷书 【B层】

11.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

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高阁……儒家在北朝时,专讲训诂名物,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梁启超之意是( )

A.心学实际上孕育于中晚唐B.佛教的兴盛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北朝至唐,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唐朝时形成了“三教合归儒”的现象 12.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

治纲纪”。唐朝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2

B.蔡襄的楷书 D.怀素的草书

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非选择题】(13题40分,14题 1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0分)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9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9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

3

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思想方面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提取的信息与说明相一致)

沈阳市高中历史电子作业题库(答案部分)

【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581-907) 【选择题1】 D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浮图”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选D项。唐朝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B两项;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暴露,排除C项。 解题思路 【选择题2】D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含义不相符合。 解题思路 【选择题3】 C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可知,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C项正确;我国古代没有将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排除A;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C。 解题思路 【选择题4】 C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整理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4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规模“灭佛”。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C项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B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佛教的地位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选择题5】 A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隋唐出现了繁荣,体现了时代性,故A项正确;题中未出现国外文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中主要讲敦煌壁画一种艺术形式,故C项错误;佛教文化的中国化体现在宋朝,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解题思路 【选择题6】C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解题思路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本题旨在考查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北宋时期,故D项错误。 【选择题7】C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的变化:从五代后唐到宋朝;二是核心内容:印刷术的推广。宰相冯道生活于五代后唐时期,而雕版印刷早在唐朝初期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宋真宗景德二年是公元1005年,此时毕升还未发明活字印刷术(1041—1048年发明),故B项错误。从材料提供的印刷品的数量逐年增多和印刷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可知C项正确。依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知D项错误。 解题思路 【选择题8】B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解题思路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唐以诗取士”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代科举考试中增加考诗赋的规定后,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选择题9】D

5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解题思路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选择题10】D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解题思路 古代中国书法成就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这位诗人及其书法都有颠狂的特点,再通过材料中“一字两字长丈二”可知为草书,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选择题11】B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中“明心见性”是佛教用语,而儒家中唐以后主讲明心见性,体现了中晚唐佛教思想对儒学产生重大影响,故选B项。心学形成于南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叙述佛教思想对儒学的影响,看不出其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体现“三教合一”的现象,故C、D项错误。 解题思路 【选择题12】C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观点太片面,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和韩愈等儒家学者对名家和佛教思想中不切实际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折射出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没有全面体现材料本质,故D项错误。 解题思路 【非选择题13】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包括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 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即可回答。第(3)问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第(4)问结合材料回答认识。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6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井田制破坏。(9分) 6

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4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9分) (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4分) 【非选择题14】

知识考点 能力目标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首先,提炼观点信息,题目明确表示,可以从政治或思想角度进行提炼。比如: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和三教合一中庸、和为贵思想影响。其次,进行说明,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如: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儒家中庸之道,教派争斗不利于团结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示例:信息: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和谐观。) (4分) 说明:从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百姓寻求精神寄托;宗教的特点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8分) 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