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顶山郏县新世纪小学 郭培培
一、教材分析
《军神》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并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读懂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
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方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学无止境,教无定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法与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流程设想
《军神》第一课时的教学,应紧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听、说、疑、
议、想、写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内容,感受到军神钢铁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六个大环节: (一)交流信息,走进文本
课前,我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刘伯承的资料。课堂上,我请学生交流信息,既增强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读写刘伯承的段落,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当学生对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有自己初步的感受以后,适机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的片段,电影最后定格在“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汗如雨下的手”上,学生被震撼了,他们的感受会随之加深。这时,再读课文第17自然段,学生将饱含深情和钦佩,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性,本节课所拟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将通过语言的学习得以实现。 (三)质疑探究,突破难点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在学生读了写沃克医生的语段以后,我请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即“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这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四)角色朗读,语境体验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军神》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我请同桌的孩子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一次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这不仅能使学生再次感受手术室里两个人物不同的心情,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撰写碑文,提升情感
当学生受到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感染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军神》这个故事发生在重庆的临江门外,如果我们重庆人民想在那儿立一座碑来纪念刘伯承元帅,你会在碑上写点儿什么?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获得提升。 (六)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在课堂最后这个环节,我提写作练习要求:一次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读中感受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以后,我在“军神”下面板书“意志坚强”,这能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撰写碑文后,我再一边总结一边画上纪念碑。至此,刘伯承元帅的形象将留在师生的心中,成为一座高大的丰碑
九、教后反思:
教后,主要有这么几点比较深刻的感受: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要再精心挑选,什么是最贴切学生的,什么是语文而非语文的。2、教学首先要读懂学生,文章描述的事件离现在有些年代了,要理解这样的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比较大的文章,应该是有难度的。把握好尺度显得十分重要。3、在重点词句的取舍上还需斟酌,舍是为了更好的取,让取的内容更好地发挥它的示范作用。如最能凸显刘伯承品质的词语和句子,教学中总觉得不到位,可能是因为教学内容多了,就挤占了教学时间,显得重点词句的推敲上显得局促。但如果一旦这样的推敲过程太长,学生不能适应的话,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朗读激情就会衰退,又不能很好地贯彻朗读的目标。
看来中年级的教学目标定位上还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的低起步的学习状态。读为主线和思为内线的根本主旨不能变,关键是看教师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策略的使用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