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作者:殷海琴
来源:《经营者》 2020年第20期
殷海琴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对预算绩效目标的细化、量化描述的整合系统化,是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设置,直接关系到绩效目标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评判,也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实务操作中的难点所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人员要明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标准、框架设计和流程,结合预算支出安排,高质量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实务要求,进一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体系构建 实务
全面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贯彻落实《预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重要抓手,符合当前注重财政资金支出的实际效果、发挥绩效导向作用的现实要求,同时为后续监督进行问效追责提供依据,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其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绩效目标考核结果的客观和量化评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升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进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标准分析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主要的标准,不仅可以为后续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还有助于提高实际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整体上看有以下3个方面:
(一)科学性的标准
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绩效评价管理人员需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依据、目的、方法、预期效果以及具体实施步骤,从科学和客观的角度入手进行规划,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及其体系构建时要避免出现为得到理想的考核结果而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主观干预、不合理降低目标值等情况,同时也要避免经验主义的滥用。
(二)系统性的标准
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绩效评价管理人员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提高站位,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差,综合考量各类绩效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联性,从而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侧重点,也能够对相关关系进行有效的统一和协调,从而实现指标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重要性的标准
在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绩效评价管理人员需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明晰业务职能、内外部工作考核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支出计划,明确绩效评价的总体趋
势方向和侧重点,提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中关键核心指标的抓取及其权重设置极其重要,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否客观地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评判,工作人员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操作简便、成本效益等因素。
二、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设计
预算绩效目标反映预算资金的预期产出和效果,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预算绩效目标的具体化描述,应当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并且与预算资金相匹配适应,是落实预算编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化整合,形成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因此要明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理念,提炼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多维度架构,为实务操作提供参考,切实优化便捷实务工作,具体包括以下4个维度:
(一)经济性(相关性)绩效指标
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绩效评价管理人员需要秉承经济性(相关性)原则,重点设计框架为目标设定绩效指标、预算资金管理绩效指标。其中目标设定绩效指标又可分解为目标合理性、目标明确性等次级指标。目标合理性反映政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预算支出扶持的范围和方向等;目标明确性即指标指向准确无歧义,且与预算资金安排相匹配。预算资金管理绩效指标可分解为支出方案优化性、支出程序合规性等次级绩效指标。支出方案优化性主要考察支出方案是否采取了符合当前宏观经济主要趋势方向的最优方案;支出程序合规性主要侧重于从支出程序上,审核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二)效率性绩效指标
在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需要对效率性进行分析研判并科学设置,重视对绩效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调整。重点设计框架为产出效率绩效指标、管理效率绩效指标。其中产出效率可细化分解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成本指标等次级绩效指标,数量指标一般采用人次、个数、金额等直接数据反映,质量指标一般采用完成率、合格率、达标率等带有初步优劣评判倾向的间接数据进行衡量,时效性指标一般采用完成及时率、执行率等指标来计量,管理效率也可分为业务管理指标、资金管理指标等次级绩效指标。
(三)有效性绩效指标
在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需要对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和结果应用,以此优化预算管理、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点设计框架为政策影响力绩效指标、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绩效指标、政策公平性绩效指标。其中政策影响力包括预算支出的成效结果是否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发展效益等方面实现了预期的效果,也称效益指标;利益相关方满意度包括受益对象满意度、决策制定和执行方满意度、公共产品的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政策公开性绩效指标包括受益群体的普惠性、资金分配的公平性等。
(四)可持续性绩效指标
在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时,还需要关注政策后期影响力,即政策实施的示范引领效应,以及后续可持续运行能力等指标。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视程度,基于绩效评价目标,结合预算资金安排方向,提炼出能反映工作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以量化形式准确地体现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上,再整合完善成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构建的实务操作流程[1]通常有采集筛选、关联组合、整合完善3个步骤。
(一)预算绩效指标的采集筛选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对绩效目标的具体化描述,最显著的特征是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可衡量、具备可比性,因此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和权力事项、相关政策依据、内外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实际履职的重点亮点甚至短板进行收集研究,掌握绩效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综合运用访谈调研、测试讨论、抽样比较等方式,采集关键绩效因素,初步形成绩效评价指标目录库。
(二)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关联组合
行政事业单位可按照前述框架设计的经济性(相关性)、效率性、有效性、可持续性4个指标维度,与初步形成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目录库建立关联[2]。查看是否有明显缺漏项需重新采集补录,是否有宏观和整体性质的指标未得到有效采纳,关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内4个维度指标之间的平衡。
(三)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整合完善
按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关联组合结果,初步形成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角度梳理绩效评价的目的、内容、预期效果,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各个绩效评价指标相对于总体绩效的重要性,以量化的方法赋予其相应的权重。然后运用客观公平的方法,确定各
个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通过不同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需要反复进行沟通论证,体系本身也会随着单位职能的转变调整不断发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决策后,正式确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本文抓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一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从标准分析、框架设计和流程等微观角度阐述了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贴近解决实务操作的难点,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参照,从而整体提高公共支出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海宁市价格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 牛文胜,蔡玮,张海龙.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1):172-173.
[2] 马蔡琛,苗珊.预算绩效指标框架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J].财政科学,2020(1):56-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