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音乐剧
作者:蒋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
摘 要:音乐剧是19世纪以来新兴的艺术文化,在当前获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大众文化。本文试图以后现代的视角解读音乐剧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性,并对这些特性进行解析,对音乐剧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音乐剧 后现代 大众文化
作者简介:蒋琴,1976年9月生于南昌。现为中山大学艺术教师、管弦乐团指挥。曾分别就读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管乐协会(广东省分会)理事。广东省大提琴协会理事。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19-01
一、后现代与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在这种后现代背景下,西方文化研究开始关注当代大众的“日常生活”,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精英文化”,不再是所谓的“古典文化”,而是当代非精英文化。当代音乐剧正是后现代背景下的一种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形态,较之古典歌剧,音乐剧通俗易懂,很快成为一种颇受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态。
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音乐剧艺术的特点 1.多元开放性
《猫》改自诗人T.S. Eliot 的儿童诗作《擅长装扮的老猫经》(Old Pusso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作者韦伯说他要探讨可能的艺术表达方式。《猫》全剧以形态各异的猫,“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魅力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依次登场,尽情表现,最后魅力猫格里泽贝拉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升入九重天给出一个结局,全剧完全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多数台词也直接照搬长诗内容,整体上呈现的是童话式的风格,但它成为了老少皆益的剧作,获得全世界观众的推崇。 在音乐方面,如《歌剧魅影》,巧妙地将古典、爵士以及摇滚等音乐元素融合在了一起,生动地呈现出剧中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别是莎拉•布莱曼在演绎其中的一些歌曲时,在高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运用了美声唱法,在低声部则用了流行唱法,使得两者完美的在一首音乐中融合了起来,让人感觉到“流行与古典的桥梁,通俗与高雅的契合”的风韵。而这是传统舞台艺术不可能表现的。
而另一些剧目如《巴黎圣母院》,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歌唱时却不参与任何舞蹈,唱和舞完全分离。而且绝大部分是独唱,每一首歌曲也都是独立成篇。全剧是纯粹的流行风格,唱法上完全运用流行唱法,演奏乐器也全采用电声乐器。
音乐剧没有固定的框架模式使得创作者完全没有羁绊,而把注意力放在更好的表现效果上,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根据不同剧情、不同创作理念运用各种不同侧重的表现方式,这使得音乐剧的创作不限地域、文化而广泛流传盛行开来,让各个创作者都能自由展现,融入创作者个人的元素方式,呈现上异彩纷呈的艺术画卷。 2.高投入性
音乐剧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文化,它集中了高资本,高投入,不但在制作,而且在运作宣传等的各个方面。在现场表演中,它力图通过舞台布景,服装,灯光给观众带来全面的视觉享受,因而音乐剧可以有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一部大型音乐剧的制作成本动辄上千万美元。
譬如《悲惨世界》,舞美效果做得很好,而且其演出设备装置需用一架波音运输机来承载。而《歌剧魅影》动用了浩大的布景、华丽精美的舞台、二百多套奢华服饰、辉煌的金色浮雕、沉重的垂幕、漂浮在神秘地下湖中的一百二十多根蜡烛构成一个鲜活的19世纪巴黎歌剧院。来自四面八方的环绕立体声响效果,构造出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那幕动用华丽大吊灯使之突然坠落的戏更是让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大手笔产生的视听效果可见一斑。
《猫》更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美。观众可以从座位的角度看到猫活动的巨型垃圾堆,上面堆放着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从天而降的大鞋,巨型下水道口,猫通向天国的长廊,这些大型道具在全电子控制下制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视觉效果。台上还有一座重达5吨的“天桥”,演出时工作人员躲在里面控制烟雾、灯光,变出“魔术猫”。《猫》的服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全剧超过35顶假发用牦牛毛所制成,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而纽约版的《猫》结尾时,4000个灯泡同时照向格里泽贝拉和老杜特罗米特升上天堂,其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再有《西贡小姐》约达一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舞台技术上进行了相当复杂的设计。在「越南沦陷」一景中,直升机降落舞台,呈现了人群攀爬铁丝网的大场面,工程师唱「美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梦」一景时,凯迪拉克轿车从天而降,场面极为奢华。直升飞机在观众眼皮底下直降舞台,坐在前排的观众都能感觉到机翼卷起的风,营造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3.大众倾向性
作为一种大众性的娱乐艺术,音乐剧有着很深的大众渊源。音乐剧作为能够满足中产阶级的娱乐需求的艺术应运而生。
比如《歌剧魅影》,韦伯就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商业性,在选材时注重选用符合观众口味的题材,这个故事体现的是带有恐怖悬疑色彩的爱情主题,惊险刺激的场景迎合了观众的喜好和观赏心理。整部音乐剧几乎每五分钟就换一次场景,一次比一次盛大、华丽,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巨型音乐剧之一。
而在多数剧的创作过程中,普遍要经历的以下的过程,也足见出其与大众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音乐剧创作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先写出音乐(甚至只有一首主题歌)并推出唱片,取得较好的反应后,再写脚本,制作多个小样进行试演,征求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只有到了有十分把握的时候,才投入巨资完成制作。有的采用逐层选拔的方式:在既有的小制作剧目中选择具有潜质的作品,充分挖掘其中的流行因素,依照“大制作”的要求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音乐剧的创编制作有时也不一定要采取从故事梗概到台词脚本到舞台制作那样的传统戏剧的线性流程,可以以一首主题歌作为起点,也可以先设想出若干富有效果的舞台场景,然后再进行整体构思来“自圆其说”。因而从音乐剧的产生到最终呈现再到收效和再创作的过程,都是与大众的需求紧密联系的。
参考文献:
1、陶辛:《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1月
2、顾发良:《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消费文化镜像——以当代音乐剧为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
3、钱世锦:《猫眼里看到的世界》,《文汇报》,2003年3月2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