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水保方案

2022-01-22 来源:吉趣旅游网


水保资证:乙字第*******水库工程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建设单位:**************编制单位:**************

二〇一三年八月

(报批稿)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及人员名单

批 准:

审 定:

审 查:

校 核:

编写人员:

目 录

1 综合说明

1.1 工程概况

拟建的*******工程位于*******一级*******中上游,枢纽工程地处**************五河村附近,坝址距离*******10.0km,距离*******城36km,坝址附近有柏油公路与*******相连,工程总工期8个月,工程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300万元。

*******属半干旱内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57d,年蒸发量1835mm,≥10℃积温为3207℃,日照时数为2698.3h/a,最大冻土深146cm。年平均风速3.24m/s,大风日数年均5.8天;多年平均降雨量395.40mm,多年平均最大24h降雨量52mm,10年一遇最大24h降雨量为

22.5mm,50年一遇最大24h降雨量为63.7mm。

项目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属温带沙化草原植被带,以沙生植物占主导地位,伴有少量旱生植物,区内广布沙蒿、沙柳、沙竹等,同时也分布有少量的新疆杨、沙棘、紫穗槐、垂柳,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28%。

1.2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本项目现处于可研阶段,因此,确定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为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水平年为主体工程土建完工后的第一年即2015年。

项目区属国家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划分标准,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执行一级标准。

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主体工程设计中,除了工程本身安全运行以外,也考虑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基本做到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同步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区域的地质状况,根据建(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其载荷、埋深等特征,采用桩基、复合地基或砂砾石换填等进行人工处理地基的方式,更好地保护了原地貌形态,避免基础大量开挖土石方,引发严重地人为水土流失,同时减少了弃土弃渣的处置难度;二停车场进行了硬化设计,在场区内设置了排水设施,并提出了场区空地的绿化美化设想。主体工程设计中,对工程建设所设计的工程防护措施具

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主体工程设计中未做项目区施工临时排水沟、沉沙池设计;主体工程设计中虽然提到了对空地进行绿化,但未计算投资、选择植物品种、明确栽种植方法。主体工程设计中对项目区内雨、污水排放均达到水土保持要求。

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确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1.42hm2。其中: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10.82hm2,直接影响区面积0.6hm2。

1.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采用类比分析法,预测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造成水土流失量为3921.73t,新增水土流失量1741.83t。

1.6防治分区及防治措施布局

根据项目区所在地形地貌结合其功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将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大坝、放水洞、道路区、料场、公用绿化用地区。每个防治分区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和各分区水土流失特点,布设了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植物防护措施和临时工程防护措施,主要防护措施有排水沟、沉沙池和土地平整、塑料防尘网覆盖等工程或临时措施,对空地布设绿化美化林草恢复植被,同时对各防治分区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归类设计。

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工程量为:⑴工程措施:方案新增灌溉蓄水池3处,工程开挖量96m,浆砌石方57.9m,土地整治10.30hm

3

3

2

⑵临时措施:临时覆盖塑料防尘网1500m,临时土质排水沟1100m,基础开挖880m3,后期回填880m3;沉沙池5处,基础开挖89.00m3,砌石59m3。

2

⑶植物措施:植物措施总工程量为2.58hm2,道路两侧植树2450m,栽植樟子松树木280株,空地栽植垂柳177株,路肩及空地种黑麦草24.60kg。

1.7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方案水土保持总估算投资为119.71万元,其中工程措施3.77万元;植物措施12.11万元;临时防护措施0.59万元。独立费用67.23万元;预备费5.02万元;水土流失补偿费30.99万元。

本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治理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100%,水土流失控制比为1.0,拦渣率99.8%,林草植被恢复率100%,林草植被覆盖率25.00%。

1.8结论及要求

⑴结论:主体工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保障主体工程安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防护措施,对各建设区、道路等进行硬化,提出对空地施工结束后平整并种草绿化的设想。

⑵要求: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规范,对主体工程扰动地表需进行防治的部位对位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投资概(估)算,以达到措施到位、概(估)算经济合理、预期生态效益显着的目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投资预算、工程招标、合同签订、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的监理、监督,主要地段或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质量检测、跟踪、旁站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各项措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等及时检查,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调整,协助业主进行合同费用控制、调整及支付管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严格执行水利部发布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实行水土保持工程总承包或分部工程单价承包方式并进行合同管理,明确承包商防治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验收时一定要达到标准,严禁偷工减料,严禁降低防治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招标主持单位、施工单位均要坚守职业道德准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为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主体工程顺利进行负责。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

项项目 目组成 放水洞弃渣场 面积 挖方量 填方量 建设地点*******工程总投资 1000万元 0.060.46 3.624.41 3.624.41 土建工程投方案设计水国家和*******地形地貌类型 风沙区 风沙土 10.30 10.303921.731741.835000 95 99 25 800万元2016年 防治区所属类型 气候类型 植被类型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项目建设区(hm2)直接影响区(hm2)土壤容许流失量防治目标 半干旱内陆型季土壤类型 温带沙化草原植扰动地表面积(hm2) 11.4210.301.121000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水土流失预测总量新增水土流失量(t)原地貌风力侵蚀模数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拦渣率(%) 林草植被覆盖率(%) 扰动土地治理95 土壤流失控制0.8 植被恢复系数 98 方案新增工程量 防治面积(hm2) 投资估算3.77 12.11 0.59 防治措施 工程措植物措临时措施 方案新增灌溉蓄水池3处,工程植物措施总工程量为2.58hm2,道2.58 临时覆盖塑料防尘网1500m2,临时土质排水沟1100m,基础开挖水保监25 水保设施 独立费水保监理20 30.99 小计 75.99 水土保持总投资:134.62万元。 方案编制单位 ************** 负责人电话/地址/邮编 牛治民建 设 单 位 ************** 法人电话/地址/ 联系人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2 方案编制总则

联系人电话/传 2.1方案编制原则

(1)责任明确的原则。按“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明确建设单位关于水土流失防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2)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主体工程和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应用先进的施工和生产工艺,优化主体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组织限定施工扰动范围、优化施工组织方式,规范施工队伍行为,减少土石方临时堆放及地表裸露的时间,及时配置临时防护措施,做好土石方调配和综合利用。

(3)生态与主体并重的原则。方案以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充分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在服务主体工程的同时,对项目区环境和周边的生态系统负责,明确水土保持意见,并作为主体设计比选方案的依据。

(4)综合防治的原则。方案布设的各种防治措施紧密结合,并与主体设计中已有措施相互衔接,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具体措施,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作用。并使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相适应,使水土保持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到控制和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

(5)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分区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合理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注重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合理搭配,做到标本兼治;结合同类工程的水保经验,选用当地适生的植物品种和水保工程措施的类型及设防标准,提高措施布设的适宜性。

(6)永久与临时措施结合的原则。临时防护措施与永久防护措施结合布置,减少了二次扰动。

(7)经济合理的原则。水土保持措施选择取料方便、易于建造的工程措施及当地适生的植物品种,在保障水土保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设期的投入和运营期间的养护工作量,同时,增强节约利用水资源意识。

(8)“三同时”的原则。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在方案编制中合理安排水土保持设施的实施进度,在保障主体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适当超前布设水土保持设施,既注重生态功能的及时发挥,又增加主体工程的安全系数。

2.2方案编制的目的意义

*******神水沟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确定建设方应承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内的防治责任,明确建设方依法应承担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水土保持方案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

技术性文件,可为下阶段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技术依据,也为主体工程进一步优化设计、施工提供技术支持,是该项目立项审批的必备文件,也是建设单位实施治理措施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也是工程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的保障。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对保障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保护和改善工程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

方案编制在充分利用工程设计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勘测研究,确定本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根据主体工程建设的特点、建设时序、工程布局及施工工艺,结合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确定主要水土流失区和重点防治对象,并采取一般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突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防治;本工程属点性工程,结合本区具有气候干燥、风沙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在防治措施上,采用点、面相结合,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防护为主,临时措施防护为辅的水土保持方案,突出各建设区区和道路工程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护;根据主体工程的设计文件,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是否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对主体工程中不具有或不完善的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提出在主体工程中应补充完善或本方案增加防治措施,建立一个与主体工程相衔接、功能完善、效果显着、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2.4 编制依据

2.4.1任务依据

《*******神水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4.2法律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120号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年第253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

(10)《开发建设*******接壤地区水土保持实施办法》;国务院,1990年4月6日;

(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人大常委会,1994年。

2.4.3部委规章

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5号,1995年5月30日);

⑵《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

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6号,2002年;

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1994年513号文;

⑸《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9号,2004年9月15日);

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8号)。

2.4.4规范性文件

⑴《关于印发修订建设监理与咨询服务费收费标准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建设部办公厅(发改办价格[2004]632号;

⑵“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的通知,水利部水土保持、水保监[1999]29号;

⑶《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局发[2001]4号;

⑷《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水保[2003]第202号;

⑸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保监[2001]15号;

⑹《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 财政部、国家计委 财综[2004]21号;

⑺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 办函[2002]154号;

⑻《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人民政府2000年5月19日;

⑼《*******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防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物价委员会、财政厅、水利厅文件 1994年12月7日 陕水发[1994]第69号文;

⑽《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国土字[1989]第88号文);

⑾《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 水保[2003]89号文);

⑿关于印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的通知(水利部、交通部 水保[2001]12号文);

⒀《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

2.4.5规范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5)《防洪标准》(GB50201-94);

(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73.6 -2001);

(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8)《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

(9)*******地方标准《水土保持》(DB3442—3448—86);

(1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规格—*******企业标准》(KQ133150—85)。

2.4.6技术文件、资料

⑴*******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备案申请报告

⑵*******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意见,2001年7月;

⑶《*******实用水文手册》,1988年;

⑷《开发建设*******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2006年5月;

⑸《*******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局,1983年;

⑹《*******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保预防监督站,2000年11月;

⑻《**************水保预防监督区域规划》,*******水保预防监督站;

⑼《*******县级水土保持简要区划汇编》,*******水土保持局,*******农业区划办公室,1988年6月。

2.5 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属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设区位于黄河流域一级支流*******流域,属国家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依据《开发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5.0.2条规定,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执行等级为一级标准。

3 项目概况

3.1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水库工程建设项目

法人单位:**************

地理位置:**************

建设性质:新建建设类项目。

工程任务与规模:。

总投资及土建投资、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300万元;工程计划总工期8个月。

3.2项目组成与总体布局

⑴项目组成:

进场道路占地0.11hm2.

坝址占地0.80hm2.

弃渣场0.46 hm2.

⑵总体布局

*******工程工程主要由大坝及放水涵洞组成,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4 km2。校核洪水位高程1190.10m,设计洪水位高程1190.05m,正常蓄水位高程1190.01m;坝底地面高程约1178.20m,坝顶高程1191.20m,坝高13.0m。该工程主要工程效益为农田灌溉,同时兼有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1)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的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⑶功能布置

1)布置原则

a)施工总布置在有利于主体工程施工的前提下,应尽量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

b)严格执行国家的土地政策,充分利用荒坡地,少占或不占用耕地布置生产、生活设施。

c)生产生活区布置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条例,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免对库坝区环境的影响及污染。

d)充分考虑招投标建设体制对施工总布置的有利影响,大力压缩临建规模,减少施工总人数,现场不设学校、银行等功能比较强的后勤设施,也不设大型修配厂,相应的大修任务在交口镇或黄陵县城完成。

e)部分施工期的生产生活设施与将来运行期的永久设施结合布置,整零结合,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减少物资器材的倒运,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2)施工区规划

该工程对外交通条件便利,坝址右岸上游有缓坡地带,原有道路附近有平缓地区,便于施工场地布置。

根据场区布置原则、场区布置条件、枢纽工程特征、施工工艺要求及枢纽区各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施工场地集中布置,生活区、机械保修停放厂及综合仓库等布置在原有道路道旁,场地交易平整,交通比较方便。

混凝土拌和系统布置在距离坝址较近处,主要满足放水洞的施工要求。

根据坝址区地形情况和水保要求,拟将开挖的弃渣摊铺于坝址右岸上游700m左右的缓坡地带。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总布置图见附图1。

3.3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情况

3.3.1给排水

⑴给水:水源需要从水库直接引入,做为供水水源,来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用水量。

3.3.2供电

本项目供电从临近村庄引入。

3.3.3供热

本工程冬季采暖热源为换热站提供的冬季采暖热水,供水、回水温度为:85/60℃.定压及补水在换热站内解决。

3.3.4通信

通信系统主要由电话及网络系统、广播系统、安全临控系统及项目区通信线路网系统等组成。

3.4建设施工工艺

⑴大坝施工:大坝建设施工过程中采用机械施工与人工施工结合的方法。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方式,由反铲挖掘机挖土,配备自卸汽车运土。视基础分片分层开挖,一次开挖在设计标高以上0.5m,再人工修(挖)土至设计标高,基坑开挖时边坡系数应大于1:1。钢筋砼及钢盘砼构建分现浇与现场预制,现浇采用钢模、钢脚手。为保证砼质量及施工进度,采用泵送砼现浇方案。

⑵给排水系统施工:生产生活给排水管沟、雨水沟和集水池施工包括地表植被清理、挖土机械开挖、自卸汽车运输开挖土料到指定的临时堆土

区、基础回填、电动打夯机分层夯实结合人工夯实、或重锤夯实等施工程序。机械施工与人工施工相结合的方法,机械以推土机为主,人工则配合机械对零星场地或边角区进行平整,机械输送,待基础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平整。

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环节是基础开挖使原地表土壤遭到破坏,地面裸露,在开挖、平整过程中产生的的临时堆土。

⑶其它建筑物施工:主要建筑物基础均采用大开挖的施工形式。场区施工包括地表植被清理、挖土机械开挖、自卸汽车运输开挖土料到指定的临时堆土区、基础回填、电动打夯机分层夯实结合人工夯实、推土机大面积碾压或重锤夯实等施工程序。各类建构(筑)物基础视其大小、深浅和相邻间距,采用机械施工与人工施工相结合的方法,机械以推土机为主,人工则配合机械对零星场地或边角区进行平整,机械输送。

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环节是场地平整、基础开挖使原地表土壤遭到破坏,地面裸露,在开挖、平整过程中产生的的临时堆土。

⑷道路施工:根据主体工程设计,道路型式采用城郊型道路,路面采用砼结构,厂内大部分道路宽度为6米,主要运输道路宽为8米,道路转弯半径为12米。工程设计主要以半挖半填形式,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施工为辅的施工方式,使用的主要机械是75~135KW履带土推机、2m3以内单斗挖掘机。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环节是路基开挖回填过程中的临时堆土表面。

3.5项目占地

依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本项目占用土地包括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主要包括大坝、进场道路、料场、放水洞、及弃渣场。工程共占地总面积为10.82hm2。占地类型均为耕地和未利用地,项目建设占地面积统计详见表3—3。

3—3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占地情况表

序 号 1 1.1 1.2 1.3 2 2.1 2.2 2.3 2.4 2.5 2.6 2.7 3 项 目 永久占地 大坝 放水洞 管理站房 临时占地 料场 临时生产区 仓库、实验室 生活区 土料制备场 临时施工道路 弃渣场 总计 单位 hm hm hm hm hm hm hm2 hm2 hm hm hm hm hm 22222222222面积 1.65 0.13 0.05 3.76 1.00 0.22 0.24 0.20 0.20 0.05 10.82 占地地类 备 注 1.46 未利用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林地 1.85 未利用地 3.6工程土石方量及其流向

依据工程可研报告,本工程的开挖总量为5.01万m,其中围堰利用1100 m,土石方开挖料不能作为永久工程材料,土石料均需从料场开采。总弃渣量为6.51万m3,需占地18500 m2,拟将开挖的弃渣摊铺于坝址右岸上游700m左右的缓坡地带。

3

3

3.7主体工程施工组织安排

(1)主体工程总体安排: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本项目为新建工程,项目区场地平整与构建筑物基础开挖处理联合作业,同步进行。道路建设等配套工程交叉施工,同时,委托具有总承包资质的单位进行总承包。

(2)施工进度安排及主要工程内容:在项目实施前1个月的施工准备期,接通供水管线并供应水,解决施工用电,平整场地,组建管理机构,完成初步设计、部分施工图设计等。在建设期,土建工程主要完成构建筑物基础开挖、回填、道路路基回填、平整及硬化、平整空地等。

计划于2014年3月开工,2014年9月竣工,总工期6个月。

3.8 工程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300万元。

3.9工程建设所需材料

本区地表多为沙质壤土,建筑材料匮乏。目前项目所在的*******附近已有几处小型建材厂和多处机砖厂,工程建设所需的砖、瓦、沙、石等大宗建材采用商业采购的方式解决。砂石料应从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购买,并与卖方签订有关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书(或合同),明确水土流失买方与卖方应承担的防治责任,买方应负责对卖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监督,可预留部分货款,待卖方水土流失防治方案验收合格后支付。其它如钢材、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均可由*******城购运。

4 项目区概况

4.1 项目区自然条件

4.1.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呈现风沙区景观,总的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海拨一般为1375—1405m,地表广泛分布风积沙地,以半固定、固定沙地为主。

4.1.2区域地质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属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北部的华北台地,地质构造简单,地层主要由一套中生界白垩系志丹群紫红色砂岩组成,具有分布广、厚度大、水平与垂直方向变化剧烈等特点,最大厚度127m,局部有灰绿色夹长石砂岩,地层倾角一般为3~5 度,倾向南西。仅在露头较高的地区可见小型褶曲和规模不大的断裂构造.

4.1.3气象、水文

气象、水文

⑴气候特征:项目区属半干旱内陆型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冷暖有序、日照充分。春季多风,间或有沙尘暴,降雨少、蒸发大;夏季高温炎热伏旱频繁,降雨多发生在7~9月,多雷阵雨,常伴有大风和冰雹;秋季天气变冷,霜冻较早;冬季寒冷少雪,冻封期长。气象特征统计见4—1。

表4—1 项目区气象、降雨特征表

序号 项 目 单 位 ******* 1 平均气压 hpa 867.9 2 多年平均气温 ℃ 7.8 3 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 35.9 4 极端最低气温 ℃ -28.5 5 ≥10℃年积温 ℃ 3207 6 平均相对湿度 % 54 7 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395.4 8 多年平均蒸发量 mm 1835 9 多年平均最大24小时降雨量 mm 52 10 多年平均大风日数 d 5.8 11 风速 12 多年最大风速 m/s 24 多年平均风速 m/s 3.24 13 最多风向 W 14 日照时数 时 2698.3 15 雷暴日数 d 25.3 16 多年平均无霜期 d 157 ⑵水文特征:项目区属*******支流芦河、*******流域。芦河发源于白玉山北麓,有芦东、芦西两大支沟,北流汇于镇靖,下流自新农村东折,经杨桥畔镇,于贾家湾纳惠桥沟入横山,县内流域面积1534.8km2,长102km。*******:*******支流,急流域毛乌素沙漠沙带以北,自打雁峁入横山。

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为第四条孔隙水与下白垩系洛河砂孔隙裂隙水。根据“*******化工区供水源地可行性调查论证报告”,在县城东即项目区北约一公里地段为强富水区,该区风化破碎带较厚,加之水库

蓄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水位埋深在5-20米,水质良好,属HCO3—Ca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

4.1.4土壤、植被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风沙土和黄土性土为主。风沙土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70%左右。大多地表已产生结皮,有微团粒结构,微生物活动也较旺盛,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所增加。受古地形的影响厚度不一,其土壤腐殖质含量低,养分含量低,有机质含量低,抗蚀能力较差,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性土分布于较高地段。这类土壤胶结性差,遇水易溶解,抗蚀性差,有机质含量在0.5%左右,养份缺乏,呈碱性。

项目区植被类型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受干旱和沙漠的影响,沙生植被面积进一步扩大,呈现为典型草原和沙生植被景观。沙生植被以沙米群聚(Agg?Agriophllum arenarium)、沙旋复花群聚(Agg?inul-a salsoloides)、牛心朴子群聚(Agg?Cynanchum hancockianum)等先锋群聚和沙竹群系(Form?psanmocdloa villosa)、籽蒿半灌丛(Form?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油蒿半灌丛(Agriophyllum squarrosumcl Mog)为主。干草原植被以黄蔷薇灌丛(Form?Rosa hygonis)、柠条灌丛(Form?Caragana korchinskii)、沙棘灌丛(Form?Hippophae

rhamnoides )、沙樱桃灌丛(Form?prunus mongolica)等灌丛为主。人工植被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油松、等乔木。水土保持植物还有沙棘、红

柳、沙柳、沙打旺等,植被覆盖度为50%。在防风固沙和改善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社会经济状况

4.2.1行政区划、人口、劳力与土地

*******辖13个乡、9个镇、1个国营农场,214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5.9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人,总劳力168000个。享有中国“科威特”之誉的*******,以丰富的油气资源而驰名中外。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资源优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油气化工、食品加工、皮毛加工、建筑建材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菜、畜、薯、草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4.03亿元,增长27.8%,经济总量、增速均处于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8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229.7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15.75亿元,增长28.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90.4: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91.9%、7.5%。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3.51亿元,增加47.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8万元大关,达到82950元,比上年增加15770元。全县农业总产值14.9亿元,粮食总产量20.3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

杨桥畔镇位于*******城以东18公里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矿产、旅游资源丰富,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蒙西铁路和204省道横贯全境,*******能源重化工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及“太(中)银”铁路货流转运中心和蒙西铁路货运转运中心这“四园两心”均落户于此。全镇总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11个镇属单位,总人口11000人,耕地面积2.1万亩,镇区规划面积8.8平方公里,已建成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5000余人,全镇现有砖厂14个,楼板厂10个,加油站4个,餐饮零售业128个。2012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4.8亿元,同比增长30%,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18118元。

4.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黄土高原遥感调查资料分析,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该区农业用地和林地比例较大,分别占总面积的48.41%、24.44%,而果园和草地面积很少,仅占总面积的5.71%,未利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1.43%,属于“以农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项目所在*******土地利用现状见表4—3。

表4—3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表

行政区 土地利用现状(hm2) 未利用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地 合计 ******* 246335 8400 124364 20646 109055 508800 所占比例48.41 (%) 1.65 24.44 4.06 21.43 100.00 4.2.3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以油气田、煤炭资源开发为支柱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发,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小城镇带动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已经形成以煤、油、天然气为中心,走出了一条“以油气田产业富镇、以二三产业强镇,带动生态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大开发、大发展路子。

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面改善,工程沿线主要利用国道G307、省道S206及县乡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程控电话、数字微波、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都已覆盖全市。

4.3 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状况

4.3.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本工程建设域区属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项目区属风沙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容许土壤流失量为1000t/km2.a。

4.3.2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8.8%。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0.8—1.1万t/km2.a,土壤侵蚀形式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以北的风沙区,以风的吹蚀、磨蚀为主,属于强烈风蚀区;风蚀、水力侵蚀区主要分布在风沙区南缘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度地带,除风蚀外,尚有显着的水力线状、面状、沟状侵蚀;水蚀为主侵蚀区主要分布于*******中下游等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多,水力的面状、线状及沟状侵蚀均很活跃,而且分布较为普遍。*******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见表4—5。

表4—5 *******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表

其中 类型区 水土流失面积占(km2) 轻度 (%) 中度 (%) 占强度 (%) 度 (%) 占极强占剧烈 (%) 占侵蚀(t/km风沙区 1235 19 3.2 53 9.4 62 8.7 75 11.2 447 67.5 23丘陵区 8945.7 105 1.2 103 1.2 203 2.3 1301 14.5 7233.7 80.9 130全流27397.3 4040 14.7 5862.3 21.4 3742 13.7 2534 2.58 11219 40.9 域 81(注:本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流域规划》,2009年)

由*******流域土壤侵蚀成果资料分析:风沙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次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000t/km2.a。

4.3.3水土保持防治状况

工程所涉及的区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起始于五十年代,特别是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采取“山修梯田沟打坝,造林种草搞绿化”的方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治山治水,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国债项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四期“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农发治理项目、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项目以及重点小流域治理等建设项目。提出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农、林、牧相结合,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总目标。主要治理措施有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建设骨干坝、淤地坝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12年底,治理程度已达30%以上,局部小流域治理程度达50%以上。

4.3.4区域内生态建设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经验

⑴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政府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县、乡、村三级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服务体系。多年来,当地群众针对风沙区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特征各不相同的特点,在采取工程或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主攻基本农田,以农为主,农林牧并举。在沟间地修梯田,建果园,种牧草,在沟坡地营造灌木林,在四旁营造乔木林,在沟道中修建以防洪、拦泥、淤地生产相结合的淤地坝坝系,变荒沟为良田,制止沟蚀,形成从峁顶到沟底的三

道防线,治理水土流失。逐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体系。据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区域植被覆盖度已由原来极度稀疏的10%增加到30%左右。通过以上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治理方略,有效防治了各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有效发挥了各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发展了区域经济。

⑵已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项目区位于风沙区,油气资源开发、电力、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众多,部分建设项目曾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弃土弃渣,未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在暴雨汇流的冲刷下弃渣进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水土保持部门加大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力度,工矿企业、电力、公路建设等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防治经验有:工程建设推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树立“健康至上,安全第一,环境优先”的建设理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原有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保护,限定施工作业范围,所有施工机械和人员在指定的作业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同时在清理临时施工场地时,尽量减少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对地表的铲压破坏,以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复;通过对附近已建气井场、道路、输气管线等防治措施的调查,对梁峁型井场的外边坡采取拦挡和植物护坡防护措施,对坡面型井场,在上边坡坡顶设置排水沟或挡水埝等工程措施,在山区段道路外边坡采取植物护坡,对位于不同坡度的坡面工程,根据实际设置的截水沟和排水沟,将汇水引自坡脚处并修

筑排水沟将水排至稳定的安全地带,以形成完善的截水、引水、排水体系,确保了坡面回填土的稳定和管线的安全。这些预防治理措施,对减轻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显着效果。

施工场地的临时防治经验主要有:施工场地必须实行封闭,禁止敞开式作业;风力达到四级(含四级)以上禁止施工;严禁从建筑场地向外抛洒废弃物;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必须覆盖,严禁露天堆放;垃圾渣土必须及时运走,妥善排弃;施工废水必须设临时处理设施,不得任意排放。

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5.1 主体工程占地的分析与评价

本工程总占地面积10.82hm2。根据主体工程方案,项目区占用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荒地。林种主要有近年来人工栽植的沙柳,林木生长状况良好,覆盖率不到10%,具有一定的抗水蚀和风蚀作用,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地表主要覆盖有稀疏的荒草,覆盖度为18%左右,也具有一定的抗水蚀和保持水土的功能。

5.2 施工组织设计的分析与评价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提出2014年3月进入施工准备期,2014年9月竣工,工程施工期经过1个汛期,1个风蚀最为严重时期,因此,主体工程施工中,对于构建筑物基础开挖、道路路基开挖等工程施工的土方工程部分,应尽量避开雨期以及风沙期施工,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和水土流失。

5.3 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的分析评价

岸坡土方开挖主要以推土机为主,由推土机将开挖土方推至集料平台,3.0m3挖掘机装20t自卸汽车外运至弃料场。河床覆盖层开挖, 采用3m3挖掘机配30t自卸汽车运输至弃料场。

河床基础开挖在上下游围堰围护下所形成的基坑内进行,基岩采用潜孔钻钻孔,微差梯段爆破施工。基础面保护层采用人工撬挖。

坝体填土采用20t自卸汽车运料,后退法卸料,TY-180推土机摊铺整平,坝料随卸随散不积压,18t凸块振动碾配合18t平碾联合碾压,局部及边角部位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土方开挖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的方式,分层厚度3m~4m。100马力推土机集渣,3m3挖掘机挖装,20t自卸汽车运输出渣。一部分作为右岸土石坝填筑料,其余部分作为弃料,堆放于右岸1号弃渣场,混凝土浇筑利用混凝土搅拌车运料,由混凝土泵转送入仓,振捣器振捣。

5.4 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工程属于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区建设均直接占用疏林草地,工程建设过程中直接扰动破坏原有地貌,损坏原有的地表结构和下垫面,形成再塑地貌和裸露地貌。使土壤抗冲性、抗蚀性降低,加剧了区域侵蚀、输沙强度,使地表植被和土层结构遭到破坏,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极易形成局部高含沙水流破坏水土资源,发生水力及风力侵蚀危害。

5.5 结论性意见

主体工程设计中,除了考虑整个项目区主体工程本身安全运行以外,也考虑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基本做到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同步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区域属湿陷性黄土地基,根据建(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其载荷、埋深等特征,

采用桩基、复合地基或砂砾石换填等进行人工处理地基的方式,更好地保护了原地貌形态,避免基础大量开挖土石方,引发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同时减少了弃土弃渣的处置难度;二是对项目区围墙内、建筑物周边进行了硬化设计,并设置了排水设施,有效地防止了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三是主体工程设计方案中提出了项目区空地的绿化美化设想,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根据上述分析,主体工程设计中,对工程建设所设计的工程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主体工程设计中提到了项目区空地的绿化美化,但未做进行典型设计和投资估算;主体工程未对施工过程中各项临时防护措施进行设计。对上述所缺失和需要新增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本方案予以增加和补充完善。将其一并纳入本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有效、合理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6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6.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6.1.1确定的原则及依据

⑴确定的原则

①建设区以征占地范围界定原则:参照项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并根据有关土地勘界规定,按照实际发生的征占地范围面积,确定建设区范围。

②直接影响区确定原则:根据工程所处地区的地貌特点,参照已建工程的实际影响状况,估算直接影响区面积。

⑵确定的依据

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项目建设区指开发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征用、占用、租用及管辖等的土地范围;直接影响区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或危害的范围。

6.1.2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

根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提供的工程建设规模、征用、占用土地的类型、数量,结合现场勘测调查,确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1.42hm。其中: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10.82hm2,直接影响区面积0.60hm2。

2

⑴项目建设区:该项目建设区总占地面积10.82hm2,包括永久占地面积和临时占地面积,全部为项目区征地范围占地。项目区占用土地情况表6-1。

表6—1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情况表

序 号 1 1.1 1.2 1.3 2 2.1 2.2 2.3 2.4 2.5 2.6 2.7 3 项 目 永久占地 大坝 放水洞 管理站房 临时占地 料场 临时生产区 仓库、实验室 生活区 土料制备场 临时施工道路 弃渣场 总计 单位 hm hm hm hm hm hm hm2 hm2 hm hm hm hm hm 22222222222面积 1.65 0.13 0.05 3.76 1.00 0.22 0.24 0.20 0.20 0.05 10.82 占地地类 备 注 1.46 未利用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耕地 林地 1.85 未利用地 ⑵直接影响区:根据主体工程平面布置图,结合现场勘查,确定本线路工程对工程建设区域以外的影响范围。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测算结果见表6—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见附图4。

表6-2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测算表

防治责序 号 项 目 单位 面积 任面积 合计 备 注 永久占1 地 hm2 1.65 0.2 1.85 1.1 大坝 hm2 1.46 0.1 1.56 1.2 放水洞 hm2 0.13 0.08 0.21 管理站1.3 房 hm 0.05 0.02 0.07 22 临时占hm2 3.76 0.4 4.16 地 2.1 料场 hm 21 0.1 1.1 临时生2.2 产区 hm2 0.22 0.1 0.32 仓库、2.3 实验室 hm2 0.24 0.05 0.29 2.4 生活区 hm2 0.2 0.05 0.25 土料制2.5 备场 hm2 0.2 0.05 0.25 临时施2.6 工道路 hm2 0.05 0.02 0.07 2.7 弃渣场 hm2 1.85 0.03 1.88 3 总计 hm2 10.82 0.6 11.42 6.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6.2.1防治分区依据

依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等因素进行分区。

6.2.2防治分区划分的原则

本工程所经过的地形较复杂,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同时兼顾工程建设特点和地貌特点,划分原则是:

⑴区内地形地貌相似性。

⑵区内扰动特点和扰动后的地表物质形态具有同一性。

⑶区内建设特点和水土流失特点相似。

⑷区内土地利用方向具有同一性。

⑸根据该区地处水蚀风蚀交汇区的特点,在确定防治范围时,将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结合起来考虑,增加各防治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减轻水蚀和风蚀量;

⑹分区的结果对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具有分类指导作用,能够分类实施各项防治措施;

⑺充分考虑工程建设的时序、性质和不同功能单元的工艺流程。

6.2.3防治分区结果

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区地貌类型、施工布置、施工组织规划设计、建设特点和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经过综合分析,将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大坝、放水洞、道路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料场。

6.2.4各防治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⑴大坝:在工程建设初期施工基础开挖量大,造成的可流动性沙土裸露面积大,尤其春季施工扰动地表后极易形成微地形沙尘来源地,原料运输设备调入机械人员活动大,对场地原地貌扰动严重,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其次为水蚀,面广量大。工程该区防治面积9.94hm2。

⑵道路防治区:扰动特点是路基开挖、回填及平整过程中,破坏原地貌、损坏原有水土保持功能,加剧了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同时,由于开挖土方堆积而导致裸露面增加,极易成为区域沙尘的来源地。工程建设后期,主体设计对道路和停车场进行硬化处理,极大地减少了裸露地面面积,降低了土壤侵蚀的可能性。该区防治面积0.31hm2。

⑶弃渣场区:该区在工程建设初期,按照项目区总体规划,对场地进行平整,地表原有植被遭到人为毁坏,表土裸露面增大,同时,作为临时材

料、施工机械、建设物资堆放场地,机械及人为碾压、踩踏使空地绿化难以在短期内实施。后期随着各分部工程的竣工,空地扰动量减小,绿化美化措施的实施,使空地土壤侵蚀量逐步下降。该区防治面积0.49hm,为永久占地。占地类型为疏林草地.

2

⑷料场防治区:该区防治面积0.57hm2,由于开挖损坏原有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同时,由于开挖土方堆积而导致裸露面增加,极易成为区域沙尘的来源地。

⑸放水洞防治区:工程该区防治面积0.11hm2,在工程建设初期施工基础开挖量大,造成的可流动性沙土裸露面积大,尤其春季施工扰动地表后极易形成微地形沙尘来源地,原料运输设备调入机械人员活动大,对场地原地貌扰动严重,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其次为水蚀,面广量大。

分区水土流失特点见表6—3。

表6-3 工程分区水土流失特点表

分区面备 序号 项 目 分区特点 积 注 1 永久占地 1.85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1.1 大坝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1.56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1.2 放水洞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0.21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1.3 管理站房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0.07 2 临时占地 4.16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2.1 料场 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1.1 蚀。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2.2 临时生产区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0.32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仓库、实验2.3 室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0.29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2.4 生活区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0.25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2.5 土料制备场 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0.25 蚀。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临时施工道2.6 路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0.07 弃土采用在项目区征地范围就地处置。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期坑基开2.7 弃渣场 挖、场地平整造成的水力侵蚀,兼有风蚀。 1.88 3 总计 11.42 7 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7.1 预测目的及依据

7.1.1预测目的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和工程建设特点,在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损坏、扰动地表面积,弃土弃渣的来源、数量、堆放方式、地点及占地面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特征,采取合理的预测方法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形式、强度、数量、危害等做出预测评价。确定新增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布,明确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布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并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布设提供依据。

7.1.2预测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⑶*******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建设用地图表,现场勘测调查资料;

⑷**************水土保持区划以及当地和临近地区水土流失的调查、测试研究成果等。

7.2预测单元及预测时段划分

7.2.1预测单元划分

根据项目建设与生产的不同情况,依据以下原则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单元的分:

⑴同一预测单元划的地形地貌、扰动地表的物质组成相同;

⑵同一预测单元扰动地表的形成机理与形态相同;

⑶同一预测单元土地利用现状基本一致;

⑷同一预测单元主要土壤侵蚀因子应基本一致。

根据个分部工程所处的微地形特性、建设和生产运行特点,参考以上原则,将项目区(不包括影响区)划分为表大坝、道路区、弃渣场、料场、放水洞五个预测单元,根据每个预测单元在工程建设期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情况分别预测其土壤侵蚀总量。

7.2.2预测时段划分

①预测时段为建设期,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

②各单项工程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结合各预测分区单项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结合产生水土流失的季节,按最不利的时段进行预测;超过雨(风)季

长度的按全年计算,不超过雨(风)季长度的按占雨(风)季长度的比例计算,预测时段的单位为年。

③自然恢复期是指单项工程完工后不采取任何措施情况下,植被自然恢复,使土壤侵蚀模数达到原背景值所需的时间,由于工程建设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通过对区域降雨、土壤以及自然植被生长状况的调查,当地植被达到稳定生长及发挥水土保持功能至少需要2—3年,因此自然恢复期确定为3年。

本工程建设期为24个月,据上述,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确定为3年,各分部工程建设期预测时段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的相应时段确定。

根据各单元工程施工进度确定的预测时段划分见表7-1。

表7-1 各单元工程预测时段划分表

预测时段(年) 预测单元 施工准备期 施工期 植被恢复期 永久占地 大坝 0.1 0.5 (部分地面面硬化) 放水洞 0.1 0.5 植物绿化 管理站房 0.1 0.5 部分地面面硬化) 临时占地 料场 0.1 0.5 植物绿化 临时生产区 0.1 0.5 植物绿化 仓库、实验室 0.1 0.5 植物绿化 生活区 0.1 0.5 植物绿化 土料制备场 0.1 0.5 植物绿化 临时施工道路 0.1 0.5 (部分地面面硬化) 弃渣场 0.1 0.5 植物绿化 7.3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

7.3.1预测内容

查阅《*******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备案申请报告》,并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和该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预测内容为:

⑴扰动原地貌,损坏、占压土地和植被情况预测;

⑵弃土弃渣量及其水土流失量预测;

⑶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和数量预测;

⑷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及流失总量预测;

⑸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7.3.2预测方法

7.3.2.1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面积预测

查阅主体工程可研报告及设计单位提供的平面布置图,调查项目所在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对项目建设期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破坏植被的程度和面积分别进行统计、量算和预测。

⑴大坝: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文件计算确定。

⑵道路占地:按照主体工程可研报告提供的道路修筑长度及路基宽度计算其面积。

⑶弃渣场:主体工程在可研阶段通过实地查勘和总体规划,绿化用地面积已确定。

⑷料场:根据主体工程的开挖量,确定其面积。

⑸放水洞:主体工程在可研阶段通过实地查勘和总体规划,绿化用地面积已确定。

7.3.2.2弃土弃渣量的预测

依据主体工程设计文件,本工程土石挖填内部平衡,无弃土。在建设期弃渣主要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在生产期弃渣主要为生活垃圾,这些弃渣已于环卫部门签订协议,由环卫部门运输到*******指定的垃圾场进行处理。

7.3.2.3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损坏一定量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风沙区疏林草地植被等,根据工程可研报告和有关资料,结合外业勘察,分别进行估算统计。

7.3.2.4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量预测

⑴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的确定

依据全国遥感普查《*******流域土壤侵蚀图》成果资料,结合《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通过综合分析得出:风沙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次之。平均风力侵蚀模数为3500t/km.a。水力侵蚀模数为500/km2.a。详见表7—2和7—3。

2

表 7—2 原地貌土壤风蚀分级指标

天然植被 风蚀 区域 下垫面类侵蚀分级 型 床面侵蚀覆盖度 特征 厚度 风蚀模数 (%) (mm/a) (t/km2·a) 低湿地与表土微量微度 高覆盖度流失 草地 >50% <0.74 ﹤1500 表土少量轻度 草地 流失 20~50% 0.74~1.9 2500 中度 表层细物草地、半质部分流15~30% 1.9~3.7 5000 固定沙地 失 强度 平沙地 10-15% 3.7~5.9 8000 表7—3 *******流域水力侵蚀强度表

土壤侵蚀分级 类型区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km2) 轻度 (%) 中度 (%) 比例强度 (%) 度 (%) 比例极强比例剧烈 (%) 侵蚀模比例(t/km2风沙15135.6 3840 25.4 5492.3 36.3 3219 21.3 862 区 5.7 1722.3 11.4 450丘陵区 8945.7 105 1.2 103 1.2 203 2.3 1301 14.5 7233.7 80.9 130全流27397.3 4040 14.7 5862.3 21.4 3742 13.7 2534 2.58 11219 40.9 815域 综上分析,工程建设区位于风沙区,结合项目区已有研究确定其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背景值,确定项目区疏林草地风力侵蚀模数3500/km2/a,水力侵蚀模数为500t/km2/a。

⑵扰动地貌侵蚀模数的确定

根据《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新增水土流失预测采用引用资料法和类比法,通过对邻近地区已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分析已有工程的土壤侵蚀实验成果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

①扰动地貌水蚀模数的确定

引用相邻区域水土流失实验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防治分区的水蚀模数。

由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委会*******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联合主持完成的水利技术开发基金项目《窟野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研究》项目,已获得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成果一等奖。该项目主要是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开发建设项目不同土地类型下垫面的水土流失规律。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在大柳塔和母河沟分别布设了天然径流场和人工降雨径流试验小区,对原生地面、扰动地面、风沙土、黄土、当年堆弃土以及4—7年弃土弃

渣堆放体等下垫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1986—1998年13年的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不同下垫面与原生地面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壤侵蚀系数的小区试验成果资料,为合理预测该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实验成果资料见表7—4。

表7—4 开发建设项目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系数表

小区 下垫面类型 编号 天然降雨 人工降雨 土壤侵蚀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系数范围 1 原生地面 1.0 1.0 1.0 2 扰动地面 1.46 2.97 1.4—3.0 3 沙土路面 3.7 3.0—3.7 4 壤土路面 2.64—2.91 2.2—3.0 5 沙壤土路面 2.16 ≤2.2 6 弃土弃渣(综合) 2.37 ≤3.0 8 当年弃土堆 4.49 ≤4.5 (注:资料来源于黄河流域基金项目:窟野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研究)

本项目建设区位于*******流域中上游,地处黄土丘陵沟壑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貌类型区,属风沙区地貌类型,通过实地踏勘,工程建设区与窟野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试验区的地表组成物质、气候特点、土壤植被、降雨量等下垫面因子基本相似。因此,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本项目施工准备期扰动地貌水蚀模数取原地貌的1.2倍,施工期扰动地貌水蚀模数取原地貌的2.0倍。

在自然恢复期,植被逐渐恢复,扰动后的侵蚀模数逐步减小,各防治分区在自然恢复期内植被恢复系数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按扰动地貌的依次减少30%、55%和70%计算。

由此计算的施工准备期扰动地貌水力侵蚀模数为500 t/km2.a,施工期为3500t/km2.a,植被恢复期平均水力侵蚀模数为3650t/km2.a。

自然恢复期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

施工期 植被恢复期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平均值 9000 6300 4050 3600 4650 ②扰动地貌风蚀模数的确定

项目区扰动地貌风力侵蚀模数直接引用该县已经实施运行的子洲—*******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监测资料,施工期扰动地貌风蚀模数4000—9000t/km2.a,在自然恢复期内植被恢复系数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按扰动地貌的依次减少30%、40%和60%计算。结合本项目实际,施工准备期扰动地貌风蚀模数取3500t/km2.a施工期扰动地貌风蚀模数取8100 t/km2.a,植被恢复期风蚀模数平均为5865t/km2.a

自然恢复期风力侵蚀模数的确定

植被恢复期 施工期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平均值 10350 7245 6210 4140 5865 (3)扰动原地貌新增土壤流失量预测方法

通过实际勘察,结合查阅主体工程设计文件、地形图以及降水、植被、地表物质组成等有关资料,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侵蚀量,采取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预测。根据各年新增的侵蚀量,求得项目施工期的侵蚀总量。

①原生地表、扰动地表风蚀及水蚀量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

W=∑(Fi×Mi×Ti)

式中 W—土壤侵蚀量(t);

Fi—预测单元原生地表、扰动地表面积(km2);

Mi—预测单元原生地表、扰动地表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 .a);

Ti—预测时段(a);

i—预测单元。

②新增侵蚀流失量则可按下式预测

△Ws=Ws1-Ws0

式中 △Ws —新增土壤侵蚀量(万t);

Ws0 —原生地面侵蚀量(万t);

Ws1 —扰动地面侵蚀量(万t)。

⑷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预测方法

该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碾压原地貌、开挖基础形成的堆土松散堆放物是引起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因堆放的位置不同,流失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新增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主要通过实地勘测、报告说明以及查阅设计图纸、地形图等资料综合分析预测。

7.4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7.4.1扰动原地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根据项目建设所在地有关规定及项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范围主要包括各建设区、道路、空地绿化占地等,计算的工程扰动原地貌面积10.82hm2,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0.82hm2。预测结果详见表7-5。

表7-5 主体工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表

序 号 项 目 单位 面积 1 永久占地 hm2 1.65 1.1 大坝 hm2 1.46 1.2 放水洞 hm2 0.13 1.3 管理站房 hm2 0.05 2 临时占地 hm2 3.76 2.1 料场 hm2 1 2.2 临时生产区 hm2 0.22 2.3 仓库、实验室 hm2 0.24 2.4 生活区 hm2 0.2 2.5 土料制备场 hm2 0.2 2.6 临时施工道路 hm2 0.05 2.7 弃渣场 hm2 1.85 3 总计 hm2 10.82 7.4.2工程建设期扰动地貌新增水土流失流失量预测

⑴ 新增水力侵蚀量:根据前述确定的土壤侵蚀模数及年限计算的工程建设期原地貌侵蚀量为989.10t,扰动地貌侵蚀量为1732.77t,新增水力侵蚀量为743.67t。在新增水力侵蚀总量中,大坝671.76t,放水洞4.32t,料场24.48t,道路区60.03t,弃渣场7.92t。

⑵新增风力侵蚀量:根据前述确定的土壤侵蚀模数及年限计算的工程建设期原地貌风蚀量为1099.00t,扰动地貌风蚀量为2097.16,则新增风蚀量为998.16t。在新增风力侵蚀总量中,大坝893.35t,放水洞5.75t,料场32.56t,道路区10.53t,弃渣场44.05t。

预测结果详见表7—6和表7—7。

表7-6 工程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新增水力侵蚀量预测结果表

新增侵原地貌 预测防治分区 时段 (hm2) (t/km2.a) 土地类型 面积 侵蚀模数 限 预测年流失量 侵蚀模数 流失量 (t) 扰动后 蚀总量 (a) (t) (t/km2.a) (t) 施工准大坝 疏林草地 10.82 500 0.5 209.93 5400 251.91 41.99 放水洞 疏林草地 0.06 500 0.5 1.35 5400 1.62 0.27 备料场 期 弃渣场 疏林草地 0.46 500 0.5 10.35 5400 12.42 2.07 疏林草地 0.34 500 0.5 7.65 5400 9.18 1.53 道路区 疏林草地 0.11 500 0.5 2.48 5400 2.97 0.50 小 计 10.30 231.75 278.10 46.35 大坝 施工放水洞 疏林草地 9.33 500 1.5 629.78 6000 1259.55 629.78 疏林草地 0.06 500 1.5 4.05 6000 8.10 4.05 期 料场 疏林草地 0.34 500 1.5 22.95 6000 45.90 22.95 弃渣场 疏林草地 0.46 500 1.5 31.05 6000 62.10 31.05 道路区 疏林草地 0.11 500 1.5 7.43 6000 14.85 7.43 小计 10.30 695.25 1390.50 695.25 植被恢复弃渣场 疏林草地 0.46 500 3 62.10 3650 64.17 2.07 期 合 计 989.10 1732.77 743.67 表7—7 工程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新增风力侵蚀量预测结果表

新增侵原地貌 预测防治分区 时段 (hm2) (t/km2.a) 土地类型 面积 侵蚀模数 限 预测年流失量 侵蚀模数 流失量 (t) 扰动后 蚀总量 (a) (t) (t/km2.a) (t) 施大坝 疏林草地 9.33 3500 0.5 233.25 8100 377.87 144.62 工放水洞 准备期 弃渣场 0.46 3500 0.5 11.5 8100 18.63 7.13 料场 疏林草地 0.34 3500 0.5 8.5 8100 13.77 5.27 疏林草地 0.06 3500 0.5 1.5 8100 2.43 0.93 道路区 0.11 3500 0.5 2.75 8100 4.46 1.71 小 计 10.30 257.5 417.15 159.65 施大坝 疏林草地 9.33 3500 1.5 699.75 10350 1448.48 748.73 工放水洞 期 料场 疏林草地 0.34 3500 1.5 25.5 10350 52.79 27.29 疏林草地 0.06 3500 1.5 4.5 10350 9.32 4.82 弃渣场 0.46 3500 1.5 34.5 10350 71.42 36.92 道路区 0.11 3500 1.5 8.25 10350 17.08 8.83 小计 10.30 772.5 1599.08 826.58 植被恢弃渣场 疏林草地 0.46 3500 3 69 5865 80.94 11.94 复期 合 计 合 计 1099 2097.16 998.16 7.4.3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总量及损坏面积预测结果

工程建设期大坝、道路区、料场、放水洞、弃渣场区扰动原地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3921.73t,新增水土流失量1741.83 t。

工程建设扰动地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预测结果汇总见表7-8。不同工程类型区新增水土流失预测及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汇总见表7—9。

表7-8 扰动地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预测表

项 目 单 位 合 计 扰动地表面积 hm2 10.8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hm 210.82 表7-9 工程建设期各预测单元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汇总表

预测时段 分 区 扰动后侵蚀量(t) 新增侵蚀量(t) 施工准备期 大坝 629.78 186.60 放水洞 4.05 1.20 料场 61.97 6.80 弃渣场 83.84 9.20 道路区 7.43 2.20 小计 787.05 206.00 大坝 2708.03 1378.51 放水洞 17.42 8.87 料场 施工期 弃渣场 98.69 50.24 133.52 67.97 道路区 31.93 16.25 小计 2989.58 1521.83 植被恢复期 弃渣场 145.11 14.01 合 计 3921.73 1741.83 7.5 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7.5.1对土地资源的损坏

本工程建设占地10.82hm2,扰动破坏原地貌面积为10.82hm2,致使原地貌形态、土壤结构、地表植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改变和损坏,经过多年自然和人为改造才形成的原始地表被挖损、剥离或压埋,造成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的迅速降低或丧失,由于扰动破坏诱发的水土流失使施工区及周边土地生产力有所下降。

7.5.2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地处黄河流域一级支流*******中上游长城沿线风沙区,项目建设区生态环境目前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工程建设中将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和破坏植被,减弱了地表的抗风蚀能力,使原地貌较为稀疏的草地以及沙荒地自然形成的具有抗风蚀能力的地表结皮结构遭到破坏,地表沙土在强风力的吹蚀下,区域生态环境将受到一定影响。

7.5.3对项目区自身安全的影响

工程建设因平整场地、基础开挖、路基开挖等形成的裸露面和临时堆土,若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一旦遇到大风、大暴雨或连阴雨,将会受到雨水或径流的冲刷,影响邻近的现状项目区安全;也将造成扬沙天气,降低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

7.5.4对*******河道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开挖扰动地表,一方面造成局部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临时堆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将使大量粗泥沙在暴雨径流冲刷下,进入*******河道造成泥沙淤积,对下游防洪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7.6 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7.6.1建设期扰动原地貌新增水土流失分析

采用类比分析法,预测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造成水土流失量为3921.73t,新增水土流失量1741.83t。由表7—9可知,施工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期,其次为施工准备期;扰动原地貌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部位为大坝、道路区、料场、放水洞、弃渣场区。

7.6.2建设期水土流失的形式分析

由前述计算可知,工程建设新增风力侵蚀量为998.16t,新增水力侵蚀量为743.67t,分别占土壤流失总量的57.31%和42.69%。

7.6.3综合结论

(1)确定防治重点:通过水土流失预测,施工期建设区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新增水土流失量最大,因此,施工期该区应作为本方案防治的重点,需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安排施工时序:根据水土流失预测风蚀大于水蚀结果,在汛期容易产生水蚀的季节,施工时做好排水设施,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及时对位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施工损坏地表裸露时间,减轻土壤侵蚀量,在春秋季施工时要尽量避开大风日施工或对重点地段集中时间施工,控制工期和缩短工期。

(3)恢复林草植被:对绿化空地要及时布设植物措施,并保证提高其成活率,使工程建设因破坏植被对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4)水土保持监测重点:根据建设期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在项目建设期的施工期,监测的内容主要是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到位情况、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效果及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情况等。

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局

8.1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及有关法规文件精神,明确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和范围,制定出项目区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优化方案,协调项目建设、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为项目区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8.2方案编制的原则

⑴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的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原则。针对工程建设特点及其可能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的因素,对项目区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理,使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成为建设项目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并为项目服务。

⑵ “三同时”制度的原则。坚持水土保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水土保持拦挡措施优先实施,做到“先拦后弃”,严防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脱节。

⑶与主体工程设计相衔接的原则。使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服务于主体工程,方案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适应。

⑷预防为主原则。根据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把新增水土流失的隐患控制到最小程度。

⑸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在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生产力;最大限度增加绿地面积,绿化美化项目区环境,促使项目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形成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⑹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尤其是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临时预防措施水土保持工程和植物措施与施工时序的安排,突出除害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

⑺采取分区治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分区,分别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治理,注意各种防护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以利于各种防护措施发挥其效能。

⑻工程尽量扩大植物措施和绿化措施规模的原则,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⑼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原则。各项治沙固土措施形式的选择和规模的确定,要结合工程布局,以既有较高的水土保持效益又能节约投资为目标,对工程措施所用的砂、石料、水泥等材料就近选用,植物措施需用的苗木、种子,尽量选用当地易繁殖的适生优质种苗和乡土树、草种等,并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8.3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是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本项目区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报批稿),本技改工程属建设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执行一级标准。

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报批稿)表6.0.1中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以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400—600mm的区域为基准,工程建设所在的风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5.4mm,小于400mm,应对表中的数值降低3—5;土壤流失控制比以现状土壤侵蚀强度属中度侵蚀为主的区域为基准,应对表中的数值降低0.3;由此确定项目建设至设计水平年时的综合防治目标为:

⑴通过实施该方案中的各项措施,使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5%;

结合主体工程道路、对空地种植林草等方式,使扰动地表得以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

⑶通过实施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工程建设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

⑷通过本方案空地绿化美化等措施的实施,恢复并增加项目区植被面积,使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到25%以上,植被恢复率达到98%以上。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各防治分区应达到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见表8—1。

表8-1*******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各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表

防治指标 分 区 扰动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总治土壤流失林草覆盖率(%) 理度(%) 控制比 率(%) 植被恢复率 (%) 大坝 98 98 0.8 20 98 道路区 98 95 0.8 10 98 料场 95 95 0.8 30 98 放水洞 98 95 0.8 10 98 弃渣场 98 95 0.8 100 98 总防治目标 95 95 0.8 25 98 8.4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以及陕**************委托书要求,本项目主体工程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相一致的原则,本方案的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深度;设计水平年为主体工程土建完工后的第一年,即2016年。

8.5方案需要补充设计的几项内容

据主体工程可研报告,尽管主体工程中的一些设施兼具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是,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这些措施仍比较单一、分散且不全面。因此,进一步完善和建立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还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补充设计:

⑴对建设期项目区临时排水沟、沉沙池设计;

⑵对施工临时占地作出排水沟、沉沙池、等补充设计;

⑶对施工过程中各项临时防护措施进行设计。

8.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和水土保持防治分区结果,结合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布局,按照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对不同区域新增水土流失部位进行对位治理。建立起工程防治措施、植物防治措施与临时防护

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体系,有效制止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⑴大坝防治区:以主体工程的地面硬化为主,建设期辅以裸露沙土覆盖、场区排水沟、沉沙池等临时防护措施。

⑵道路防治区:以主体硬化为主,辅以行道树及临时工程防治措施。

⑶弃渣场防治区:以临时工程防护措施为主,辅以排水设施,施工结束后恢复植被。

⑷料场防治区:以主体工程的地面绿化为主,建设期辅以裸露沙土覆盖、场区排水沟、沉沙池等临时防护措施。

⑸放水洞防治区:以主体工程的地面硬化为主,建设期辅以裸露沙土覆盖、场区排水沟、沉沙池等临时防护措施。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框图见图8—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措施见表8-2。

表8—2 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表

面积防治分区 (hm2) 治 理 措 施 临时防护措施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工程建设结束大坝防治区防治区 后,主体设计对空地平整并Ⅰ 1.65 硬化,项目区修筑排水沟并与厂外市政排水沟衔接。 工程建设初期场内修建临时排水沟、沉沙池,施工临时堆放土沙裸露坡面塑料防尘网覆盖防护,施工场地不定期洒水降尘防护。 主体设计在路道路防 治区 侧修筑排水Ⅱ 0.05 沟, 路面采用水泥砼硬化处理。 道路两侧栽植绿化美化树,并利用雨水集流池水浇灌。 工程建设初期场内修建临时排水沟、沉沙池,施工临时堆放土沙裸露坡面塑料防尘网覆盖防护。 弃渣场 防治区 空地采用全面Ⅲ 1.85 整地,以利于植树种草。 种植草坪草及绿化美化树种。 空地设置临时土质排水沟、沉沙池。 料场防治区 采用全面整Ⅳ 1.00 地,以利于植树种草。 种植草坪草及绿化美化树种。 临时土质排水沟、沉沙池。 放水洞防治区 Ⅴ 0.13 在放水洞周边修筑排水沟, 在项目区修建临时排水沟、沉沙池,施工临时堆路面采用水泥砼硬化处理。 放土沙裸露坡面塑料防尘网覆盖防护,施工场地不定期洒水降尘防护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见附图2。

8.7项目防治区措施

8.7.1 大坝防治区

⑴工程措施:工程建设结束后,主体设计对除构建筑物上地之外的地面全部进行硬化处理,本方案不再增加其它工程措施。

⑵临时措施:根据工程施工特点,项目在主体设计中对开挖面、场地平整和临时堆土未布设任何防护措施,本方案增加基础开挖、场地平整临时堆土的塑料防尘网覆盖措施、各建设区设置临时沉沙池和临时排水沟。

⑶工程量:该区防治面积1.35hm2,永久性排水沟400m。本方案设计新增临时排水沟500m、沉沙池1处,施工临时塑料防尘网1000m2。

大 坝防临时措施永久排水沟塑料防尘网覆盖沉沙池 排水沟放水洞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空地全面整地空地种植草坪草、土质排水沟、沉砂8.7.2道路防治区

⑴工程措施:主体工程已设计了道路两侧的排水、路面硬化,其标准完全达到了水土保持的要求。本方案增加道路路肩土地整治措施,同时,为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增设灌溉蓄水池。

⑵植物措施:本方案增加道路两旁行道树。考虑到美化要求,行道树采用樟子松,树下草种选用易成活、便管理的黑麦草、高羊茅等草坪草。

⑶临时措施:根据项目区道路施工特点,本项目在主体设计中对场地平整和临时堆土未布设任何防护措施,本方案增加道路地面平整及临时堆土的塑料防尘网覆盖措施,临时排水沟、沉沙池。

⑷工程量:该区防治面积0.11hm2,道路永久性排水沟300m。本方案设计新增道路临时排水沟200m、沉沙池1处,蓄水池1处,栽植行道树220m,施工临时塑料防尘网500m2,路肩土地整治并种草面积0.43hm2。

8.7.3弃渣场防治区

⑴工程措施:工程建设初期,该区为施工临时厂房及材料堆放,后期为绿化美化用地,因此,为便于植林种草,需对场地进行全面整地。

⑵植物措施: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意图,对施工结束后空地人工种植草坪、栽植绿化美化树种。

⑶临时措施:根据空地在工程建设初期的应用情况,在场区设置临时排水沟、沉砂池,减轻高强度暴雨汇流对场地的冲刷。

⑷工程量:该区防治面积0.46hm,本方案设计新增空地临时排水沟300m、沉沙池1处,蓄水池1处,场地土地整治面积0.46hm2,植树种草0.46hm2,垂柳200株。

2

8.7.4料场用地防治区

⑴工程措施:工程建设初期,该区为材料及施工机械停放场,后期为绿化美化用地,因此,为便于植林种草,需对场地进行全面整地。

⑵植物措施: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意图,料场上部进行人工种植草坪、栽植绿化美化树种。

⑶临时措施:根据空地在工程建设初期的应用情况,在场区设置临时排水沟、沉砂池,减轻高强度暴雨汇流对场地的冲刷。

⑷工程量:该区防治面积0.34hm2,本方案设计新增空地临时排水沟100m、沉沙池1处,场地土地整治面积0.34hm2,植树种草0.34hm2,垂柳100株。

8.7.5放水洞用地防治区

⑴工程措施:主要对项目区全面整地,及硬化措施。

⑵植物措施: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意图,对空地人工种植草坪、栽植绿化美化树种。

⑶临时措施:根据空地在工程建设初期的应用情况,在场区设置沉砂池,减轻高强度暴雨汇流对场地的冲刷。

⑷工程量:该区防治面积0.06hm2,本方案设计新增空地临时排水沟200m、沉沙池1处,场地土地整治面积0.06hm2,植树种草0.02hm2,垂柳50株。

各分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数量、工程量见表8-6。

8.8 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措施典型设计

8.8.1 临时土质排水沟设计

⑴布设位置:各建筑物防治区、道路防治区、空地绿化防治区修建临时土质排水沟。

⑵排水沟形式:根据该工程排水沟的作用,确定采用排水型的排水沟。

⑶设计标准:各建设区区、道路区、空地绿化区排水沟集水面积均小于1.0km2,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4—1996规定,排水沟防御标准采用10年一遇1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

①断面尺寸设计

A2CQRi …………………………(1)

式中:A2——排水沟断面面积,m;

2

Q——设计坡面最大径流量,m/s;

3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m;

i——排水沟比降; %(取1.0%)

②设计洪峰流量Q值的计算

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坡面小汇流面积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Qp=0.278kiF………………………………………………………(2)

式中:Qp——设计频率暴雨产生的洪峰流量,m3/s;

F——坡面汇水面积,km2;

k——径流系数;

i——平均1h降雨强度,mm/h。

(由《*******实用水文手册》查得:径流系数k =0.60,i =33.72)。

③R值的计算

采用公式:R=A2/x………………………………………… (3)

式中: R——水力半径,m;

X——排水沟断面湿周,m。

④排水沟湿周计算

X=b+2h(1+m2)1/2

式中:b——排水沟底宽,m;

h——排水沟水深,m;

m——排水沟边坡系数。

⑤C值的计算

C=1/nR 1/6

R——水力半径(m);

n——沟壁粗糙系数;取0.025;

采用以上相关公式进行试算,排水沟的水力计算结果见表8—3。

表8—3 排水沟断面尺寸试算表

过水水深h 底宽b 设计流量断面Q5%(m3/s) A2 (m) 湿周x水力谢才系数C半径R(m1/2/s) (m) 过水流量Q(m3/s) 0.4 0.4 0.47 0.32 1.53 0.21 30.81 0.55 0.1 0.3 0.01 0.04 0.58 0.07 25.59 0.03 0.3 0.5 0.36 0.24 1.35 0.18 30.00 0.37 ⑷断面尺寸确定:经计算,土质排水沟断面为底宽0.5m,沟深0.4m(包括安全超高0.1m),内坡比1:1,沟深0.5m。

根据设计图计算的延米土质排水沟基础开挖量为0.8m3/m。排水沟设计图附图01。

8.8.2土地整治措施设计

土地整治包括道路路肩、空地绿化区,其整治面积按照实际面积计算。整治方式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以满足行道树栽植、草坪草种植的要求。

8.8.3沉沙池工程典型设计

为防止各工程区截排水沟集水将原地表及其汇水区泥沙挟带并直接流入已有的排水沟而造成水土流失,本方案根据当地在建项目沉沙池的设置情况,在各工程区临时排水沟出口附近设计了矩形沉沙池。

⑴沉沙池尺寸:长宽高5×2×1m。

⑵进出水口尺寸:断面为梯形,沉沙池进出口临时排水沟底宽50cm,深40cm。

⑶施工:施工根据水土流失分区时规划的位置和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沉沙池底板厚0.3m,侧墙为梯形断面,墙外坡比1:0.3,顶宽0.3m。用M7.5浆砌块石砌筑,缝宽不大于2.5cm,同时做到砌面平整,每层铺砌稳定,上下层块石错开,缝间砂浆饱满。

根据设计图计算的每处沉沙池基础开挖量为17.8m3/处,浆砌块石11.8m3/处。沉沙池设计图见附图01。

8.8.4灌溉蓄水池典型设计

⑴布设位置:道路防治区。

⑵蓄水池尺寸: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1996),结合布设位置,蓄水池尺寸拟定为4×4×2m。

⑶进出水口尺寸:梯形,蓄水池进出水口底宽30cm,深50cm。

⑷施工:蓄水池底板厚0.3m,侧墙为梯形断面,墙外坡比1:0.3,顶宽0.3m。用M7.5浆砌块石砌筑,缝宽不大于2.5cm,同时应做到砌面平整,每层铺砌稳定,上下层块石错开,缝间砂浆饱满。

根据设计图计算的每处蓄水池基础开挖量为32m3/处,浆砌块石19.3m3/处。蓄水池设计图见附图02。

8.9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

8.9.1立地条件

项目区主要地带性土壤类 型为黄土性土,物理性状良好,质地软绵,孔隙度大,通气性良好,渗水性强,适合植被生长;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在该区域大面积实施,项目区周边基本为疏林草地和荒草地,主要植被类型为耐旱、耐瘠薄的旱生灌草为主。

8.9.2 植物措施布局及面积

在道路路肩、空地绿化区等扰动区布设林草措施,植物措施的布设面积具体详见表8—4。

表8—4 植物措施面积表

绿化部位 道路防治区 大坝 料场防治区 放水洞防治弃渣场区 合 计 措施及部位 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林大坝绿化美化 施工结束后进行人工种草 放水洞空隙地绿化美化 空地平整后种植林草美化 绿化面积0.43 1.35 0.34 0.01 0.46 2.58 绿化长度220 220 8.9.3植物措施设计原则

本方案植物措施设计遵循的原则:一是根据*******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自然特点,在措施的布设上,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对树种草种的选则尽量以乡土树种、草种为主;二是林草措施的配置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前提,然后考虑绿化美化需要,使之达到既保持水土,又美化环境的目的。

8.9.4树(草)种的选择

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前提,结合工程建设各区域的功能进行树(草)种的选择,树(草)种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选择耐寒、耐旱能力较强的树(草)种;

⑵选择保水固土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树(草)种;

⑶选择容易种植和管理、抵抗病虫能力强的树(草)种;

⑷优先考虑灌木树种,其次为草本植物,个别区域选择乔木树种;

结合上述原则,通过对邻近区域人工植被栽植效果实地调查,本区域种植较成功的乔木树种有新疆杨、油松、龙爪槐、云杉、旱柳、榆树等;灌木树种有花棒、羊柴、柠条、沙棘等;草种有黑麦草、高羊茅草坪草、沙打旺、沙蒿等。

通过对当地植被分布及人工植被栽植情况现场调查,不同立地类型树(草)种选择结果见表8—5。

表8—5 不同立地类型树(草)种选择表

地形及范围 适宜乔木树种 灌木树种 草种 旱柳、樟子松、垂花棒、羊柴、柠条、防治分区 柳、油松、龙爪槐、沙棘 云杉、榆树等 高羊茅、黑麦草、沙米、沙打旺、沙蒿 8.9.5植物措施设计

⑴道路防治区植物措施典型设计

1)措施地点及数量:道路路肩、道路两侧,路肩种黑麦草草坪草0.43hm2,路侧植树长度220m.

2)造林技术

①设计方案:工程施工结束后,对道路两侧路肩土地进行平整,栽植带土球樟子松,其余空地撒播草坪草籽。

②配置方式:行道树单行栽植。

③造林种草密度:株距为2m,种草20kg/hm2。

④整地规格:行道树穴状整地,穴坑规格60 × 60 cm(穴径 × 穴深),种草全面整地。

⑤造林种草方法与季节:春季造林,栽后及时浇水、松土。

⑥抚育管理:造林种草后及时浇水、除草。

3)工程量:樟子松220株,黑麦草籽8.6kg。

4)造林图式:见附图03。

⑵弃渣场防治区植物措施典型设计

1)措施地点及数量:后期空地绿化区,面积0.46hm。

2

2)造林技术

①设计方案:平整后的土地上撒播黑麦草籽,同时,栽植垂柳。

②栽植密度:黑麦草撒播,撒播量20kg/hm,垂柳带土球栽植,株行距5×5m。

2

③整地规格:垂柳穴状整地,穴坑规格60×60cm(穴径×穴深),种草全面整地。

④造林种草方法与季节:春季造林,栽后及时浇水、松土。

⑤抚育管理:造林种草后及时浇水、除草。

3)工程量:垂柳177株,黑麦草籽9.2kg。

4)植物抚育管理措施

(1)垂柳

适宜于沙地风沙土,采用植苗造林法,带土球移植,苗木规格1.0-2m,穴状整地,穴坑尺寸0.6×0.6m,栽植时间为土壤化冻到苗木发芽前,一般为4月份,也可在雨季移栽,成活期应注意浇水。

(2)樟子松

适宜于平缓沙丘地或黄土梁峁地带,采用植苗造林法,带土球移栽,苗木规格1.5-2m,穴状整地,穴坑尺寸0.6×0.6m。栽植时间为土壤化冻到苗木发芽前,也可在雨季移栽。苗期要注意灌水。

5)造林图式:见附图04。

⑵料场防治区植物措施典型设计

1)措施地点及数量:施工结束后在料场上部种黑麦草草坪草0.34hm。

2

2)造林技术

①设计方案:工程施工结束后,对料场两侧路肩土地进行平整,栽植带土球樟子松,其余空地撒播草坪草籽。

②配置方式:行道树单行栽植。

③造林种草密度:株距为2m,种草20kg/hm2。

④整地规格:行道树穴状整地,穴坑规格60 × 60 cm(穴径 × 穴深),种草全面整地。

⑤抚育管理:造林种草后及时浇水、除草。

3)工程量:樟子松60株,黑麦草籽6.8kg。

8.10项目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汇总结果

⑴工程措施:方案新增灌溉蓄水池3处,工程开挖量96m,浆砌石方57.9m3,土地整治10.30hm2。

3

⑵临时措施:临时覆盖塑料防尘网1500m2,临时土质排水沟1100m,基础开挖880m3,后期回填880m3;沉沙池5处,基础开挖89.00m3,砌石59m3。

⑶植物措施:植物措施总工程量为2.58hm,道路两侧植树2450m,栽植樟子松树木280株,空地栽植垂柳177株,路肩及空地种黑麦草24.60kg。

2

各防治分区新增措施类型、数量及工程量汇总表见表8-6。

8—6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措施类型、数量及工程量汇总表

防治分区 措施类别 主要措施及范单 位 围 数 量 措施性质 长度 m 400 排水沟 基础开挖 m3 320 新增 大坝临时措防治施 区 后期回填 m3 320 数量 处 1 沉沙池 基础开挖 m3 17.8 新增 砌石方 m3 11.8 塑料防尘网覆m2 盖 1000 新增 长度 m 500 工程措排水沟 施 砌石量 m3 230 基础挖方 m3 400 已有 长度 m 200 排水沟 基础开挖 m3 160 新增 后期回填 道路临时措防治施 区 盖 塑料防尘网覆m2 m3 160 500 新增 数量 沉沙池 基础开挖 处 1 新增 m3 178 砌石方 m3 11.8 路侧 长度 m 200 基础开挖 排水沟 砌石量 m3 160 已有 m3 115 工程措数量 施 灌溉蓄水池 基础挖方 m3 32 新增 处 1 砌石方 m3 19.3 路肩土地整治 hm2 0.43 新增 长度 植物措行道树 施 樟子松株m 220 新增 株 数 220 面积 路肩种草 黑麦草籽 hm2 0.43 kg 8.6 长度 m 1300 排水沟 基础开挖 m3 1040 新增 后期回填 临时措临时施工用地沉沙池 防治区 砌石方 基础开挖 施 数量 m3 1040 处 2 m3 35.6 新增 m3 23.6 工程措土地整治 施 hm2 0.46 新增 植物措空地种草 面积 hm2 0.46 新增 施 黑麦草籽 kg 9.20 面积 空地植树 垂柳 hm2 0.46 株 177 长度 m 100 排水沟 基础开挖 m3 80 新增 后期回填 m3 80 料场临时措防治施 区 沉沙池 基础开挖 m3 17.8 新增 数量 处 1 砌石方 m3 11.8 塑料防尘网覆m2 盖 1000 新增 长度 行道树 垂柳 施 种草 面积 m 200 植物措株 100 hm2 0.34 新增 长度 m 200 工程措排水沟 施 基础挖方 m3 160 砌石量 放水洞防治区 植物措施 空地种草 黑麦草籽 面积 m3 115 hm2 0.02 kg 9.20 新增 空地植树 垂柳 株 50 面积 hm2 0.02 8.11水土保持措施预防管理

8.11.1植物栽植技术措施

⑴选苗:根据《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6)和《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2004)规定,各绿化区所用苗木应符合标准。

⑵清理绿化用地:适当整理地形,去除杂物、碎土、大块渣石等,以保墒蓄水,种草地一般翻深30cm并整平后撒播草籽再耙平。

⑶栽植:苗木种植时间一般为春季(3—5月)或秋雨季,种前先检查树穴,采用“一提(苗)二踩三覆土”的栽植方法。

⑷幼林检查和补植:造林后每年秋、冬季要对去秋今春新植幼树进行全面检查以判定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状况,以此评定林木质量,根据评定结果拟定补植措施。

⑸抚育管理:对于项目区绿化树草种,根据园林绿化要求,及时整形修剪,使其达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⑹林草节水灌溉管理:为提高林草成活率,建设单位要充分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项目区硬化后设置的雨水集流灌溉蓄水池水尽可能地对种植林草进行人工浇灌、管灌或喷灌,增加生态用水量。

8.11.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管理

主体工程要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和土地复垦技术要求,对后期绿化空地进行平整,以利于造林种草。

8.11.3水土保持临时措施管理

本方案中设计的临时防护措施主要有临时覆盖防护、临时排水设施等,对主体工程进行项目区建设初期,其扰动面积较大,为减少施工场地裸露地表造成的风蚀和水蚀,设计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为防止汛期短历时、高强度暴雨在施工场区形成积水且造成水土流失,设计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施工时应先根据主体规划和设计,合理布设排水沟和沉沙池;水土保持临时措施的实施在与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的基础上,要尽量避免在大风、暴雨等特殊天气施工。

8.12施工进度安排

按照水土保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结合工程建设施工计划安排,同时考虑到水土保持措施的先期预防作用。与主体工程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8-7。

表8—7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度安排表

防治措施 类型 措施名称 2013年 1 2014年 2015 2 3 4 1 2 3 4 1 2 3 4 大坝临时 防治弃渣工程 场防治区 道路工程 防治区 临时 植物 料场 主体工程 排水沟沉沙池 施工场地沙土裸主体工程 土地整治 排水沟沉沙池 施工场地沙土裸植物 垂柳、黑麦草 主体工程 土地整治 灌溉蓄水池 排水沟沉沙池 施工场地沙土裸路肩樟子松、黑土地整治 灌溉蓄水池 临时 排水沟沉沙池 工程 临时 防治植物 区 放水洞防治区 工程 临时 植物 施工场地沙土裸路肩樟子松、黑土地整治 灌溉蓄水池 排水沟沉沙池 施工场地沙土裸植树种草、黑麦 注:“ ”表示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 ”表示本方案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的进度计划。上述以季

9 水土保持监测

9.1 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以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及后果进行动态观测和分析,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的目的是:为水土保持设施的竣工验收提供可靠的数据,有利于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效果;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提供资料依据,对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监测网点建设,可及时掌握项目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为政府监督部门执法提供依据,把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同时,通过对工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的监测,及时发现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以达到全面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9.2 监测原则

9.2.1全面调查与重点观测相结合

全面监测是对整个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是全面了解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环境状况,以便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过程和投入使用初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效果状态。监测重点对象主要是各建设区防治区、消防及

检修道路防治区和后期空地绿化防治区,设立必需的观测设施,动态观测可能的土壤流失及其相关因子。

9.2.2观测内容与水土保持责任分区相结合

开发建设项目的不同防治责任分区,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需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监测内容也必须充分反映各个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工程及其效果。

9.2.3监测方法及频率与观测内容的指标相对应

每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均需设计指标及对应的监测方法、频率,并通过必需的监测设施与设备进行测试。对于水土流失状况,需要选择监测样点、设置相关的设施,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植被类型及其覆盖率、水土保持设施及其效果等,则可以通过阶段性的测量,得到必要的数据;对于地形地貌、降水以及地面组成物质等,则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整理等,获得相应的信息。

9.2.4全面反映六项防治目标的落实情况

监测的数据要全面体现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程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的落实情况。

9.3 监测范围及重点监测区域划分

9.3.1监测范围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以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重点,按照SL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规定,制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根据工程设计与施工进度安排,对防治责任范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水土流失动态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内容进行动态监测,掌握监测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变化。

9.3.2重点监测区域划分

根据主体工程的建设特点、工程平面布局和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结合主体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和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等,确定水土流失监测的重点区域为各建设区。

9.4 监测点位布设

依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单位面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为各建设区防治区,其次为道路防治区。因此监测点位主要选择在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点位的布设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结合主体工程建设特点、施工中实际扰动地表面积、项目区涉及的水土流失类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交通条件等,布设监测点位进行定期监测。监测点位布设见表9—1,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见附图3。

表9—1 水土流失重点监测点布设情况表

时段 监测点位 ⑴大坝:在项目区各布设一处监测点,主要监测场区开挖平整施工扰动地表面积、弃土量及临时堆土场的堆放、水土流失量、植物措施布设情况等。 ⑵道路区:在道路两侧设一监测点,主要监测扰动地表面积、水土流失量及程度、土地整治及临时措施布设情况。 ⑶空地绿化区:在裸露地表部分设一监测点,主要监测扰动地表面积、机械运输造成流失情况以及植物措施成活状况等。 施工期 9.5监测内容

9.5.1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监测

对项目区建设期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监测,包括项目区的地面物质组成及其结构、降雨状况、植被类型及覆盖度、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建设项目占用扰动地表面积、挖填方数量及面积的监测。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包括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水土流失面积、数量及程度变化情况以及对周边地区和下游造成的危害等。

9.5.2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监测

工程措施质量监测:沉砂池、排水沟工程的完好程度、土地整治情况等。

植物措施监测:包括苗木质量、栽植方法、定植成活率、保存率、植被覆盖度、植被恢复系数等。

9.5.3施工过程中的监测

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包括表土开挖数量、来源、堆放部位、占地面积及去向等。

9.5.4以扰动地表和损坏水保设施为中心监测

结合前面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即在建设期重点监测各建设区区水土流失状况。

9.6监测方法、时段及频率

9.6.1监测方法及程序

⑴监测方法:监测方法采取调查、巡视法与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监测内容定时观测和采样分析,用观测结果与同类型区平均流失量及允许流失量的比较来验证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及设计的合理性,并在运行过程中作必要的补充。

1)降水量观测:可直接引用*******气象站所设雨量站的观测资料。

2)风蚀量监测:在填筑面用水泥桩定期或不定期(一般在大风后)观测,并进行直接对比分析扰动或重塑地面受到风蚀后移动情况,以后每逢大风过后,观测水泥桩法(标桩法)并记录,以此反映治理前后扰动面土壤风蚀变化情况。

3)植被生长发育状况调查:在后期空地绿化防治区设面积为100m2的标准地,调查当年秋季造林种草成活率,未满足成活率标准的应补植。植被生长发育状况于每年秋季进行,主要调查标准地内树高、地径、郁闭度及密度等。

4)降尘量调查:在风速大于5m/s(一般起沙风速)以上时,应用降尘缸法观测沙尘来源并测算其总量。

⑵监测程序:分为前期准备、监测实施及监测成果分析三个阶段,具体监测程序如图9—1。

项目区资料收集与确定监测实施方案、监测点位及野外勘察调确定监测方法、监测地面定位监相互结设定点水土流失观巡 查 监 相互结定期与不定期巡调 查 监 普查和抽样调查 土壤侵蚀环水土流水土保持措水土流失防监测数据整理、汇利用项目实施前后调查的各类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寻找水工程建设水土保持防治效撰写检测成果报图9—1 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程序框图

9.6.2水土流失地面观测设施

制作监测图

地面观测设施可以选择2种基本形式:一是径流泥沙观测样区,用来实

施水蚀实际观测,或用作对比观测;二是标桩法,用来在实际地面状况下观测风蚀、水蚀土壤厚度。

⑴径流泥沙观测小区

径流小区可以选用一般径流小区,当一般径流小区的面积较大或地面组成物质的颗粒较粗时应适当加大集流槽和导流槽的断面尺寸。

①小区钢钎布置:径流小区钢钎长50cm,直径1cm,顶部红色油漆并编号,将钢钎垂直钉入坡面,钢钎顶部与坡面平齐。

②观测项目:每次观测时记录钢钎顶部露出坡面的距离,同时对小区的侵蚀沟进行记录,记录每条沟的沟长以及上、中、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等。

③水土流失量计算:依据每次观测钢钎顶部露出的坡面的距离以及侵蚀沟的体积,计算土壤侵蚀厚度和总的土壤侵蚀量。

W=ρ[Z-Scosα×10-3+∑1/3(Si1+Si2+Si3)L]

式中: W——土壤侵蚀量,t;

ρ——小区土样密度,t/m3;

Z——土壤侵蚀厚度,mm;

S——监测小区斜坡面积,m2;

Si1、Si2、Si3——第i条侵蚀沟上、中、下部位的断面面积,m2;

L——第i条侵蚀沟长度,m;

α——地面坡度。

⑵标桩法

在扰动地面上直接设立标桩或钢钎,其上应有清晰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线。根据地面表层在标桩或钢钎上的刻度变化测算土壤流失厚度。

在设置标桩时,应将其打入地面相当深度,以免因地表土壤流失而被冲走,打入后,紧贴地面在标桩上画一个圈,作为下次测量地面冲刷厚度的起始位置。

9.6.3监测时段及频率

本项目监测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

⑴实地调查监测频次: 实地调查监测频次是根据不同的施工时序、监测内容分别确定。在施工准备期结合设计资料进行一次调查监测,在工程施工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监测;在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质量、数量每年春、秋季各监测一次,各区域林草植被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情况每年4月监测一次,林草植被覆盖率每年9月监测一次。

⑵定位监测频次: 定位监测主要是水蚀量监测,水蚀监测主要安排在雨季,即每年的4月(汛前)、6—9月(汛期)和10月(汛后)各监测一次,在大雨或暴雨后加测一次(降雨量大于25mm)。监测时段和频次见表10—3。

⑶水蚀监测点布设

①扰动原地貌、水土保持措施各布设一个小区,每个小区5×20m,2个小区共需1m高边界材料100m,合计100m2。

②每个小区挖建2m2径流池,购置铺设集流槽、集流桶、雨量桶、蒸发皿、径流瓶。

③每个小区平整修建、雨后整修。

表9—2 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内容、方法时段及频次

时段 监测点位 监 测 内 容 监测方法 时段及频次 原地面设1监测点 建设期 各分区各设一监测建设区域水土流失量 实地调查 原地面水土流失本底值在开挖前调查1次 各防治区地形、地貌变化情况 实地调查 施工期及施工结束后各1次。 点。 占地面积和扰动地表面积 实地调查 施工期及施工结束后各1次。 场区挖方、填方量、临时弃土量、挖深及堆放高度 实地测量 施工期2次,施工结束后1次。 各防治区侵蚀量 定位观测 水蚀雨季每月一次,大雨暴雨加测1次。 施工中破坏的植被面积及数量 实地调查及测量 施工期及施工结束后各1次。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防治措施数量及质量、各防治区林草措施成活空地绿化自然区植被恢恢复复区、道期 路肩各设1监测点。 各防治区水蚀量 定位观测 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率 实地调查及量测 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率春秋各测1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每年秋季测定1次。 水蚀雨季每月一次,大雨暴雨加测1次。 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效果 地调查+定位观测 施工结束后各1次。 9.7 监测人员、设备及设施

因工程项目地处**************境内。工程建设项目量小、占地相对集中,本方案设置1名监测人员。按上述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的要求,水土保持监测所需监测人员、仪器设备及监测设施详见表9—3。

表9—3 监测人员、设备及设施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一 监测人员 人年 1 二 消耗性材 1 自记雨量计 台 5 2 测钎 根 300 3 风速仪 台 5 4 皮尺 个 25 5 照相机 部 1 三 监测设备 1 电烘箱 台 1 2 电子天平 台 1 四 监测设施 1 水蚀小区建设 个 2 9.8 监测机构和监测制度

9.8.1监测机构: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资质证书。监测结果必须报送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做为监督检查和验收达标的依据之一。

9.8.2监测制度

⑴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监测单位要依据本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

⑵为使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能够真正为防治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服务,要求每次监测前对监测仪器进行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⑶对每次监测结果要及时统计分析,认真对比,作出简要分析与评价,及时报送业主和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以便对工程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督。

⑷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监测工作全部结束后,对监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与分析,编写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报送业主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9.9 监测成果

监测成果应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监测数据附表及相关的附图、附件。

9.9.1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包括以下内容:①综合说明。包括概述建设项目概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意义、监测任务来源、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以及监测阶段报告等。②编制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技术资料及其批复文件、技术服务合同。③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④水土保持监测布局。包括监测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监测范围及其分区,监测重点地段、重点对象与监测点布局,监测时段与工作进度等。⑤监测内容和方法。包括不同时段监测内容、各监测分区监测内容与监测点监测指标。⑥监测结果与分析。包括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环境因子状况动态变化分析,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分析,水土保持防治效果分析等。⑦结论与建议

9.9.2水土保持监测数据附表

监测数据附表作为监测成果报告的附表。

9.9.3有关监测图件

监测图件主要包括:工程地理位置图、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工程建设前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图、工程竣工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等,作为监测成果报告的附图。

10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0.1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10.1.1投资估算编制原则

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估算的编制依据、价格水平年、主要工程单价、费率的计取等与主体工程一致,不能满足要求的部分,选用水利、水保行业标准并遵循以下原则:

①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计入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投资估算之中。

②主要材料价格及工程措施单价与主体工程一致;

③植物措施单价依据当地市场价格水平确定。

10.1.2编制原则和依据

⑴估算编制原则

1)水土保持方案作为主体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估算的编制依据、价格水平年、人工预算单价、材料预算价格及取费标准等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不足部分可参照相关行业标准。

2)水土保持投资包括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投资和方案新增措施投资两部分,不重复计列;

3)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单列;

4)遵循估算控制概预算的原则,各项工程单价扩大10%;

5)本方案投资采用静态方法计算。

⑵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建设部办公厅,发改办价格[2005]632号文;

2)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关于发布《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及《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的通知;

3)水利部保监【2005】22号《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

4)计价格【2002】10号文,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测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5)陕水发【1994】69号文,*******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印发《*******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计征标准和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

6)*******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备案申请报告

10.1.3估算水平年

价格水平年与主体工程一致为2013年。

10.1.4 编制方法和程序

⑴编制深度:水土保持方案按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投资估算。

⑵编制程序

①了解工程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估算中使用的当地定额资料;

②确定估算编制原则和依据;

③编制基础价格;

④编制建筑工程及植物措施单价;

⑤编制材料、施工机械台班费、建筑和植物工程单价汇总表;

⑥编制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工程投资及独立费用;

⑦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进度的安排,编制分年度投资;

⑧编制总估算表和投资估算说明书;

⑨审查修改和资料归档。

10.1.5 基础单价及标准

(1)基础单价编制

①人工预算单价:与主体工程一致。

②材料预算价格:主要材料价格与主体工程一致,苗木种子价格为当地市场价格。

③施工用水价格:本工程用水价格按绿化用水计算。

④施工机械台班费预算单价:与主体工程一致。

(2)工程单价编制: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单价主要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及《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计算;并参照主体工程已有单价。

工程费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

(1)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

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

其他直接费=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率

现场经费=直接费×现场经费费率

其他直接费费率取值见表10.1-1,现场经费费率取值见,10.1-2

(2)间接费

间接费=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费率。间接费费率取值见表10.1-3。

表10.1—1 其他直接费费率表

序号 工程类别 计算基础 其他直接费费率(%) 1 工程措施 直接费 4.0 2 植物措施 直接费 2.0 表10.1—2 现场经费费率表

序号 工程类别 计算基础 现场经费费率(%) 一 工程措施 直接费 1 土石方工程 直接费 5 2 混凝土工程 直接费 6 3 基础处理工程 直接费 6 4 机械固沙工程 直接费 3 5 其他工程 直接费 5 二 植物措施 直接费 4 表10.1—3 间接费费率表

序号 工程类别 计算基础 现场经费费率(%) 一 工程措施 直接费 1 土石方工程 直接费 5 2 混凝土工程 直接费 4 3 基础处理工程 直接费 6 4 机械固沙工程 直接费 3 5 其他工程 直接费 4 二 植物措施 直接费 3 ④税金:按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计划利润三项之和的3.22%计算。

(3)需要说明的几点问题

①本工程的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工程单价乘以10%的扩大系数。

②考虑到补植和抚育管理,在植物措施单价中,需苗(种)量扩大20%。

10.1.6估算编制

(1)第一部分:工程措施费

按设计工程量乘以工程单价进行编制。

(2)第二部分:植物措施工程费

由苗木和种子等材料费、种植费及管护费组成。材料费由苗木、草籽的预算价乘数量进行编制;栽(种)植费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估算定额》进行编制。

(3)第三部分:施工临时工程费

临时防护工程按设计工程量乘以单价编制,其它临时工程费按第一部分工程措施投资和第二部分植物措施投资的2.0%计取。

(4)独立费用

①建设管理费:按第一至第三部分之和的2.0%计算,并与主体工程的管理费合并使用,以满足水土保持专项验收和评估工作需要。

②工程建设监理费:参照国家发改委【2007】670号文。

③勘测设计费:按照一至三部分的5%计取。

④水土保持监测费:参考《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监测设施费按实际工作量计算;

⑤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参考《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的规定.

(5)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第一至第四部分之和的6%计算。因物价指数为零,不计算价差预备费。

(6)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项目建设工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实际,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按每平方3.0元取费。

10.1.7水土保持投资总估算

本方案水土保持总估算投资为119.71万元,其中工程措施3.77万元;植物措施12.11万元;临时防护措施0.59万元。独立费用67.23万元;预备费5.02万元;水土流失补偿费30.99万元。

表10-1 总估算表 单位:万元

建设工期(年) 工程或费用名称 合计 2013 2014 2015 第一部分工程措施 3.77 0.5 1.20 2.07 截排水工程 3.77 0.5 1.20 2.07 第二部分植物措施 12.11 3 5.21 3.90 造林种草 12.11 3 5.21 3.90 第三部分施工临时工0.59 程 0.2 0.30 0.09 临时排水工程 0.57 0.2 0.30 0.07 其他临时工程 0.01 0.01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67.23 21.31 21.20 24.72 工程建设管理费 0.33 0.21 0.10 0.02 监理费 20.00 5 10.00 5.00 方案编制费 30.00 15 10.00 5.00 水土保持监测费 10.08 5 5.00 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5.00 估报告编制费 5 技术文件技术咨询服1.00 务费 1 0.00 一至四部分合计 83.69 25.01 41.86 16.82 基本预备费 5.02 2.1 1.25 1.67 静态总投资 88.72 27.11 56.21 5.40 水土流失补偿费 30.99 2 15.32 13.67 工程总投资 119.71 29.11 89.35 1.25 表10-2 工程措施估算表

单价序号 工程名称及费用 单位 数量 (元) 合计(万元)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3.77 一 项目区防治区 3.77 道路两侧排水沟及1 蓄水池 3.77 ⑴ 土方开挖 m3 160 6.87 0.11 ⑵ 土方回填 m3 160 17.51 0.28 ⑶ 浆砌石 m3 134.3 251.76 3.38 表10-3 植物措施估算表

序号 一(一)1(1)工程或费用名称 方案中新增水土保持道路防治区 栽植樟子松 ①穴状整地 ②栽植樟子松③樟子松路肩种草 ①全面整地 ②撒播黑麦草抚育管理(第1年)抚育管理(第2年)抚育管理(第3年)弃渣场防治区 垂柳黑麦草灌草混交 ①全面整地 ②穴状整地2 ③撒播黑麦草 ④栽植垂柳⑤垂柳抚育管理(第1年)抚育管理(第2年)抚育管理(第3年)料场防治区 垂柳黑麦草灌草混交 ①全面整地 ②穴状整地(60 ③撒播黑麦草 ④栽植垂柳⑤垂柳抚育管理(第1年)抚育管理(第2年)抚育管理(第3年) 单位 数 量 单价 合计

12.11 12.11 4.79 0.04 0.35 4.40 2.40 2.30 0.10 0.04 0.03 0.03 4.38 4.38 0.07 0.03 2.38 0.20 1.59 0.05 0.03 0.03 2.93 2.93 1.82 0.02 0.00 0.11 0.90 0.03 0.03 0.02 (2) 个株株hm2hm2hm2hm2hm2 2202202200.430.430.430.430.43 1.82 16.07200(二) 53429.77 134.191025.36740.54 581.85 (三) hm2个hm2株株hm2hm2hm2 0.461771771771770.460.460.461483.981.82 134.1911.41901025.36740.54 581.85 hm2个hm2株株hm2hm2hm20.341000.341001000.340.340.3453429.77 1.82 134.1911.41901025.36740.54581.85表10-4 临时工程估算表

序单价表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单 位 数 量 单 价 号 合 价 1 2 3 4 5 6 7 一 临时防护工程 0.57 彩条防雨布 m2 1500 1.29 0.19 编织沙袋挡墙 m3 50 61.53 0.31 挖方 m3 30 6.87 0.02 填方 m3 30 17.51 0.05 二 其它临时工程 % 2 0.01 合 计 万元 0.59 表10-5 独立费用估算表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编制依据及计算说明 合价 按一至三部分之和的2%计1 建设管理费 取 0.33 2 工程建设监理费 参照发改【2007】670 20 按一至三部分之和的5%计3 科研勘测设计费 取 0.82 4 水土保持监测费 25 技术评估报告编制5 费 5 6 技术咨询服务费 1 水土保持可行性研7 究报告编制费 30 合 计 82.15 表10-6 水土流失监测费用表 单位:元

序号 监测设备及安装 单位 数量 单价 合价 一 监测仪器 9995 1 风向、风速仪 套 2 1000 1000 2 自记雨量计 台 1 1800 1800 3 集流筒 个 1 200 200 4 蒸发皿 个 1 65 65 5 雨量筒 个 1 550 550 6 天平 架 1 2000 2000 7 标志绳 m 180 0 8 土样铝盒 个 30 5 150 9 烘箱 台 1 1500 1500 10 量卷尺(30m) 个 3 20 60 11 测钎 根 200 8 1600 其他(设备折旧12 费 % 10 10700 1070 二 安装费 % 10 8000 800 小 计 10795 三 人工费 元 2年 45000/年 90000 合计 100795 表10-7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单价汇总表 单位:元

其 中 名称及规序号 格 单位 预算价格 原运杂费 价 采购及保管费 1 樟子松 株 200 2 垂柳 株 90 3 紫穗槐 株 1 4 黑麦草 kg 60 5 风 m3 0.12 6 水 m3 3 7 电 kwh 1 8 编织袋 个 2 9 块石 m3 160 10 砂子 m3 60 11 水泥 t 480 450 64 2% 12 砂浆 m3 161.95 农家土杂12 肥 m3 65 14 人工费 工时 3.75 10.2 防治效果预测

本方案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将有效地控制因工程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恢复土地生产力,保障项目区安全生产运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效果预测,是围绕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总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6项指标与方案目标值进行比较分析确定。

⑴扰动土地治理率:扰动土地治理率即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本方案扰动土地面积为10.30hm2,扰动土地整治面积为10.30 hm2,扰动土地治理率为100%。

⑵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本方案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10.30hm2,水土流失总面积10.30hm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100%。

⑶水土流失控制比:水土流失控制比为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与容许土壤流失量之比。本方案容许土壤流失量为1000t/km2.a,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000t/km2.a,水土流失控制比为1.0。

⑷拦渣率:本工程建设无弃土,开挖土内部调配实现挖填平衡,弃渣主要建设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主体工程中已与环卫部门签订协议,运输到城区垃圾场处理,拦渣率可认为为99.8%。。

⑸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植被恢复率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占可恢复植被面积的百分比。本方案林草植被恢复面积为2.58hm2,可恢复的面积为2.58hm2,林草植被恢复率为100%。

⑹林草覆盖率:林草覆盖率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林草面积与总占地面积的百分比。本方案林草面积为2.58hm2,扰动土地面积为10.30hm2,林草覆盖率为25%。

防治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果分析详见表10—12。

表10—12 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结果表

设 评估 目标评 估 依 据 值 指标 值 单位 数量 达到计 评 估 结 果 扰动95% 水保措施面积+建筑面积 hm2 10.30 100% 满足 土地治理率 扰动地表面积 hm2 10.30 水土流失95% 治理水保措施防治面积 hm2 10.30 100% 满足 造成水土流失面积 hm2 10.30 程度 侵蚀模数容许值 控制0.6 比 侵蚀模数达到值 t/hm2·a 1000 1.0 t/hm2·a 1000 满足 设计拦渣量 拦灰98% 渣率 弃渣量 ×104t 0 99.8% 满足 ×104t 0 植被98% 绿化总面积 hm2 2.58 100% 满足 恢 复系数 可绿化面积 hm2 2.58 林草植被25% 覆盖绿化总面积 hm2 2.58 25% 扰动地表面积 hm2 10.30 满足 率 从上表各防治目标值分析计算结果来看,本方案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实施后,各防治区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五项指标均能达到预期的防治目标。

10.3生态与环境损益分析评价

⑴生态与环境损失:本项目建设地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域,地处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该区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属生态敏感区,工程建设不仅要扰动破坏、占压堆放场地,造成水土流失,还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⑵生态与环境效益:方案实施后,项目区空地采取灌、草相结合,以观赏性植物、花卉为主,道路两旁栽植道路防护林,各项植物措施发挥效益

后,可起到既绿化工程建设区环境,净化空气、防尘,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

11 方案实施保证措施

为了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真正达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要求,工程建设单位应在组织领导、技术力量和资金上予以保证,同时,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应同力协作,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顺利实施。

11.1落实水土保持后续设计

本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后,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工程资质的单位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通过后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建设单位必须将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纳入主体工程建设计划中,将方案中分区防治措施、设计、投资纳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并进行详细说明,单独成立章节,从法律文本中将该方案落到实处。要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水土保持方案和主体工程的设计变更时,建设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变更批准后方可进行下阶段工作。

11.2明确施工责任,严格招投标及施工管理

水土保持工程全部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严格执行水利部发布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实行水土保持工程总承包或分部工程单价承包方式并进行合同管理。发包书中应有水土保持要求,并列入招标合同;明确承包商防治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外购

土石料应明确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验收时一定要达到标准,严禁偷工减料,严禁降低防治标准,争创精品工程;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前必须首先验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内容、程序等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执行。

11.3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监理

根据国家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要求,层层建立健全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贯彻《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89号)、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等文件精神。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或聘请注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从事项目监理工作,并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监理范围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的所有分部工程,监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取得相应水土保持工程岗位证书后,方可从事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单位应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投资预算、工程招标、合同签订、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的监理、监督,促进工程如期进行,对主要地段或重点工程实施全程质量检测、跟踪、旁站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各项措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和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督促建设单位按规程作业,并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等

及时检查,以确保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在分部、分项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单元工程质量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面工程,同时,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和调整,协助业主进行合同费用控制、调整及支付管理等;监理月报、年报应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1.4落实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单位除应具备相应的水土保持监测资质和必要的监测设备外,监测人员必须具有监测上岗证,并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落实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方案编制单位,以便及时修改、完善水土保持措水土保持设措施,竣工验收时要提交监测专项报告,监测成果按年度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1.5强化监督管理

建设单位和承包商要接受当地水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地方水土保持技术服务、监督部门密切协作,施工单位亦要自始至终加强对施工人员水土保持意识的教育和管理,自觉接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质量、数量进行跟踪调查,特别是对水土保持重点地段和重点工程实施质量进行全程检查监督,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实施。建设单位也应加强对施工技术人

员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其水土保持法律意识。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形成全社会支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局面。

11.6严格竣工验收程序

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前,必须验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内容、程序等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进行,水土保持工程验收后,应由项目法人负责对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后续管护与维修,运行管护维修费用从生产运行费中列支;临时占地应由项目法人移交土地权属单位或个人继续管理维护。

11.7确保资金管理有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所需费用,应从工程总投资中列支,并与主体工程资金同时调拨。建设单位应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分年度投资计划将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管理与使用,确保水土保持措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12 结论及要求

本方案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本工程建设的施工工艺特点及该区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象、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以及同类项目水土保持的经验;引用实验研究成果资料预测了该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并对预测结果及危害进行了评价。确定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及范围,针对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提出了各防治分区的防治目标及措施布局。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三方面对各防治区范围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规类典型设计。确定了水土保持各种措施工程量,按照有关工程概(估)算规定对本方案的投资进行估算,并对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投资进度进行了合理安排,以较合理的依据与方法对方案实施后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围绕方案的防治目标提出了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12.1 结论

12.1.1设计深度与设计水平年

本方案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

本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5年。

12.1.2水土流失预测结论

⑴工程扰动原地貌总面积为10.82hm,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10.82hm。

2

2

⑵采用类比分析法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3921.73 t,新增水土流失量1741.83t。

12.2对建设单位的建议

1、建议本工程法人单位认真学习落实获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施工前应尽快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水保施工组织、监理单位和监测单位;抓住春季和雨季造林关键时机,抓紧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同时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水土保持建设管理工作,做好资料整理存档,为一下阶段水土保持竣工验收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还要负责今后水土保持设施的管护工作。

2、建议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工程水土保持建设进行管理,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本项目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

12.3对施工、监理、设计的要求

为确保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实施,结合同类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施工、监理、设计特提出以下要求:

⑴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为减少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工程建设目标的前提下,主体工程下阶段设计中要进一步优化工程总体布局,以减少工程扰动原地表面积的数量,对地面工程建设的施工时间和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和选择,最终得出经济可行合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建设方案,从而实现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⑵为减少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表面积,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工程扰动范围,同时做到避免大风日施工,以减少沙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⑶主体工程在施工设计时要对罐区总体绿化进行详细设计,以达到美化绿化环境和保持水土的效果。

⑷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建设,避免在施工中任意扩大扰动面、碾压及临时占用周边土地。

⑸为了对项目后评估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监测单位在整个工程建设期以及植被恢复期应按照本方案设计的监测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细则,做到监测准时到位、监测数据可靠,并及时向建设单位及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