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爸爸还有姑妈还有姑伯还有伯伯一起去了九龙山公墓。经过了十五分钟的车程,终于来到了这里。我一看,哇!这么多坟墓,周围环境要比城市好得多得多,这里山清水秀,九龙山公墓在秦岭的北麓,接近于环山公路,可以向北t望很远。爸爸还告诉我,奶奶和爷爷将来去世后也会埋葬在这里。
这里有五千多个坟墓,可我却发现有几个双人墓,就问爸爸是怎么回事。爸爸说:“就是这些人买了双人墓。〞我有转了转,看见有一个坟墓上面贴了一个十字架。就问伯伯怎么回事。伯伯说:“这些人都是在十字架上烧死的。〞我们转了转,看见奶奶和爷爷将来埋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家家上山扫墓,献花圈,这是清明节的习俗,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
一大早,我就起床,精心整理要先给我爸爸的爷爷〔就我曾祖父啦!〕的花圈和元宝。爸爸妈妈起床时,我就最备好了,我们吃了早饭就上山去了。
啊!这里的空气真新鲜,一旁还开满了小花,红的,绿的,蓝的,各种各样,到了坟前便听到隆隆的声音原来奶奶他们老早就到了。 曾祖父的坟前站满了人,有我的爷爷奶奶大妈大伯······我看着妈妈和奶奶把一些自己做的青团和金团以及买来的花圈和水果全都放在了坟前,奶奶还点了香火烧了元宝。而爷爷和爸爸在清理地上的枯枝烂叶,并在坟上加了好些新鲜的泥土,过了一会,大伯又搬来几箱焰火放了起来,好似在给曾祖父看好不好看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坟前悼念 曾祖父,并在述说着每个人对他的思念。等着香火烧的差不多了,爷爷说:“我们也该走了,不打搅你曾祖父了。〞
今年的清明节虽然没有下雨,但这样的好天气给春天增添了一份暖暖的春意。
今年的清明节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多车多。清明节这一天,大家非常繁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把一个本来不大的小山城堵个水泄不通,上山的路上竟然到处都堵车.....扫墓、上坟,这是大家思念故人、传递爱心的传统文化习俗。但清明节好象超过春节的热闹程度,不得不让人有点想法了。
清明节上坟时 还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上坟的人哭着脸的少,面带恬淡微笑的人多。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是说上坟的人心情是悲哀和沉重的。但现在上坟的人流中有大局部以上的人是面带微笑的,这与早晚上下班的人流紧张与疲惫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当然,墓地上也有哭泣的,但那都是些刚刚失去亲人没多久的,哭泣大多都是很短暂的,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观念。毕竟“人死如灯灭〞,生生死死的自然法那么是不可抗拒的,大家已经把死亡看的很淡、很淡,所以即便是在墓地,也不觉得这就是悲伤之地。在上坟祭祖扫墓的人流中,一群群一对对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他们或是微笑着打着招呼,或是微笑着边走边交谈,全然没有为地下之人悲伤的心情,他们更多的是互相问候着家常里短、人情世故、过去未来……总之,愉悦的表情伴随着扫墓人,全然没有诗人杜牧描述“欲断魂〞的神色。
大家真的把祭祖扫墓看成了放松心情的日子。人生有苦有乐,活着的人确实不需再为死去的人悲伤,而应该为死去的人快乐,因为他们终于脱离了人生的种种苦难了!——不知这样理解对吗?不知道清明节去扫墓的大家都有何感想呢?
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小草探出了脑袋,桃花露出了粉色的脸蛋,鸟儿们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清明是个踏青赏春的好时节。清明节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雨似的,我们带好雨具,预防下雨。九点我们四户人家11人在米兰阳光集合,然后乘车到新昌爬磕山。
一路上大人们一直在谈话,在他们的谈话中,听说“磕山并不高,山路却非常徒险。〞我怀着好奇心,想尽快到那儿,看一看。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新昌郊外一个偏辟而宁静的小山村。我们在那里下车,开始步行,向磕山前进。走入田野,放眼远望,田野里到处是一片绿,一片黄的。我们走过一片油菜花田,油菜花的叶子嫩绿嫩绿,开满了黄色的花朵,走入其中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田野生机勃勃,长满了各种蔬菜,有刚长出新叶的土豆、黄豆、罗汉豆。穿过一条条湿滑的田硬,我们到了磕山脚下。
开始爬山了,一条水泥筑成的台阶蜿蜒向上直通山顶。我们沿着台阶向山顶攀登。一开始感觉山路并不陡,走得也非常轻松,转过几个弯,山路渐渐陡了起来,走起路来气喘吁吁。我们一路慢走,一边走一边看路旁的景色。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树木丛中百花齐放,有映山红,有紫藤花,有不知名的各种野花。远远望去红的一片,紫的一片,白的一片,真是漂亮极了。
继续向山顶爬,越往上爬山路越陡,也更险。有好几个地方陡得需弯着身子爬着上去。爬呀爬,终于爬到了半山腰的凉亭,我们在凉亭里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往高处爬。爬到山顶,我突然觉察天空变蓝了,太阳也出来了,各种花儿也露出了更可爱的笑脸。我在山顶采了许多野花,然后高快乐兴下山了。
云雾袅袅意清心,甜润的空气清新的味道弥漫在上空,看窗外雾
气飘渺缠绵,低低地向你倾诉它地哀思,思绪漫舞如飘飞的絮。 清明-琴
鞠一杯香茗,奏一曲筝曲,望向远方如黛的青山,隐约念起意女子的琴声,悠然婉淡,畅怀中透出一缕淡愁,又至清明,她抚琴低吟,清秀的.脸庞上凝住了两行泪,一曲?相思?用古筝特有的风韵奏出了她对亡夫的想念,浅唱婉婉,温润的泉从她的指间悄然滑出,带去她心底最真是的牵挂。
琴韵,当清明时分听到一支黯然却也动人的筝曲,何以不勾起对过世亲人的怀思?忍不住低头落泪,魂牵梦绕中不知多少次在琴边思念,逝去的亲人假设能听见这幽幽的琴声,难道不会增一份安然?清明——琴,秀逸中略带伤感,寄托中不失惆怅。 清明-泪
洒泪何需理由?只为了清明的一份感怀。静坐于池边,寒风浸骨而入,这只是身体上的冰冷,何以抵心中的寒意?月儿皎洁映水,一弯弧度显得凄楚而绝美,当想起自己的至亲离去,唯有泪可以展现出美的光芒,滴泪入池,涟漪漫漫,散开的是满池的沉哀。清明,家家皆在怀想,不知为何,溅泪竟感分外寂寞,寂寞,含带一生一世的牵系,怀思,在惨灯无端的感动,不失心中爱的永恒,落泪,感伤哀愁,赋予了清明一丝别致的秀气。 清明-叹
一座孤坟边,远远便望见一位老人独坐于坟旁,手持一把素花,神情似迷离非迷离,似哀伤非哀伤,只听他喃喃自语道:“哎,又是一年啦,儿子,你还好吧!〞问问才知那是一位儿子过早离世的孤苦老人,借清明来给儿子谈谈心中的念想,说了不久,竟不禁老泪纵横,但也带宽慰地叹道:“不用担忧我和你妈,我们一切都还好。〞清明至,魂
飘然,悲!又叹清明,苦思亲,怨!雨意清明,惨淡笑,伤!
绵绵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雾摇曳着我的思念,泪眼朦胧,依稀望见黛山伤灯火阑珊处,思想有些迷蒙,心有些颤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准备过清明节的东西,有鞭炮和香烛、有祭拜的贡品和吃的干粮。
清明节早上,我们一大家人把这些东西搬上汽车,父亲把车开到山脚下,停车之后,大家分别拿好东西,向山上的祖坟出发。山路弯弯曲曲,很难行走,我跟在父亲后面,只能手脚并用,慢慢爬行。 我们越走越累,可是都在赶山路,不好停下休息。因为今天是清明节,是我们晚辈思念已故的祖先,时间不能推迟。大家好不容易到达了祖坟前,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父亲拿着镰刀把坟墓上面的杂草都割掉,伯伯拿着锤子把坟墓前不平整的石头给打碎了,扔到一边去。叔叔拿着铲子要了一块新土放在坟墓的上面,各个同心协力,做好祖坟清理工作。我也不休息,帮助母亲捡干草。
等到这些事情做完了,母亲就把一堆干草给点燃了,再点燃蜡烛和香足,把鸡肉、猪肉、鸡蛋放在坟墓前面的空地上。大人们就按照从大到小的辈分依次站在祖坟前,双手举香足,开始鞠三个躬,嘴里默默的祷告,再一一插香。
大人们插完香,轮到我们小孩拜祭了。我也要学着大人那样去做,母亲站在我身边,悄悄地告诉我:“请老祖宗保佑你身体健康,学习进步,长大成才!〞原来是我们祭拜祖宗时,就是将美好的心愿告诉祖先,让他们在九泉之下,能安心,为我们快乐。最后我们开始放起了
鞭炮。我们小孩就在旁边观看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宣告祭拜祖先活动结束了。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过了,我的心中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清明节已经来了。
又是一个清明节,我和家人准备去扫墓。
清明节是这样来的: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帮助他的人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最后想起来了便去找他。但是晋文公没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可是他们没出来,上山一找他们死了。所以他就把这天设为寒食节,也叫清明节。
我和家人到了山上,看见了爷爷,姥姥,姥爷的墓。咱们全家肃然起敬,默哀了好长时间。没过一会便开始烧钱,我想您们走的那么早,我还没孝敬你们的。要是你们还在我一定好好孝敬你们。还对着他们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然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 走的时候我还默哀了好长时间并拜了一拜,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清明节不愧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无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沉着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的边界,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
还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历史里,活在未来中。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上的人生更为漫长浩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