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理论的新支撑——平台经济学
作者:陈泽炎
来源:《中外会展》2014年第02期
【摘 要】 本文查找了近十年有关会展经济的著作和论文,梳理了会展经济所获得各种经济理论支撑观点和论据,明确提出“平台经济学”理论很适用于对会展经济原理和会展产业性质的阐释。本文认为,平台经济学完全可以成为会展经济理论的一个新支撑。 关键词:会展 理论 支撑 平台经济
会展经济是在会展领域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理论则是经济理论在会展领域的运用。本文查找了近十年有关会展经济的著作和论文,梳理了会展经济所获得各种经济理论支撑观点和论据,明确提出2013年由徐晋博士所构建完成的“平台经济学”理论很适用于对会展经济原理和会展产业性质的阐释。而本人曾于2012年4 月提出过“会展产业的本质是平台产业;会展经济的本质是平台经济”的观点。所以,本文认为,平台经济学完全可以成为会展经济理论的一个新支撑。
一、有关学者对会展经济及其理论支撑的论述
1. 2004年8月刘大可主编的教材《会展经济学》(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提供的主要内容为:会展需求理论、会展供给理论、不对称信息下会展参与者决策行为、会展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会展业国际化谋略和对策、会展中的政府行为与管制体制。
上述内容所依托的经济理论是:以“经济人”假定为前提、以自由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以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为对象的产业经济学。此书是一本相对较早的关于会展经济的专著。
2. 2006年3月孙明贵主编的《会展经济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此书也是从“会展需求”、“会展供给”入手,再谈“会展产业”、“会展投资与消费”、“会展经济活动”、“会展效益”,进而谈到“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政府与会展经济政策”等内容。
该书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仍是新古典经济学。但其理论性和系统性不及刘大可主编的《会展经济学》。
3. 2007年8月王起敬在《经济管理》杂志发表了《展览产品定价模型及价格影响因素研究》一文。文中首次引用了“双边市场”理论,认为展览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市场”。
该文章根据Armstrong 2004年给出的定义指出,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中间层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中间层的另一组参与者数量,则这样的市场就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双边市场”。双边市场涉及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的中间层与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Wright,2004)。
该文章认为,双边市场理论是进入21世纪后才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重视的前沿理论。这个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同时各种产业实践也纷至沓来。双边市场的研究,代表着对产业组织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视界改变,即从传统的厂商—消费者的“价格—需求”研究转变为两个相互关联的中间层厂商—双边用户的“价格—交易或交换行为”的研究。
可以认为,王起静是最早将“双边市场”理论引入会展经济领域的研究者。
4. 2010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勇编著的《现代会展经济学》。提出“会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会展活动所提供的供会展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交流信息、为此交易的平台”的观点。这是提出“会展平台”和“会展利益相关者”概念的最早学者。但是作者没有就此进行深入地阐述。
5. 2010年3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会展策划师基础知识》。其中提到会展营销所适用的经济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同年,在韩国庆熙大学研读会展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周彦在其博士论文中也使用了“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理论来研究韩国展览项目获得补贴及其效用的情况,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6. 2011年2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编写的《中国农业会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作者为刘启正,该书获得了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1年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二等奖)。
其编写者在该书第二章《农业会展经济理论与方法》中提出,研究农业会展经济的方法是,首先借助微观经济学理论阐述会展产品定价的一般原理,然后引入双边市场理论,揭示差别定价在会展活动中的普遍性,再引入公共产品理论,作为进一步的补充。
编写者还提出,应以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来进一步认识农业会展经济。由此又涉及到: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论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7. 2011年12月张敏主编的《会展经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方华为此书作序指出,本书从论证会展产业的服务业属性入手,在服务经济的框架内展开了会展经济的系统分析;分别进行了会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会展的区位环境分析、会展经济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会展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会展产业竞争力等多方面的研讨;论证严谨,行文规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该书的观点是,会展经济的研究一方面要以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同时还要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旅游学、营销学、管理学、物流学等学科;要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工具来充实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该书也是从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假设——“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入手,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边际分析,产业经济学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分析等方法,展开全部论述。其所依靠的经济学理论主要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并涉及《服务经济学》(美国富克斯 1968)和产业经济学。 8. 2013年10月刊《中国会展》杂志登载了郑璐逸的文章《零成本招募——双边市场理论在会展业的应用》,该文再次引用“双边市场”理论,并运用最新研究成果(陈宏民、胥莉《双边市场》著作),论证了会展业具有双边市场的特征,适用于“双边市场”经济理论。 此篇是继2007年8月王起敬、2010年2月刘启正先后使用“双边市场”理论论证会展经济活动以后,又一次使用“双边市场”理论作为会展经济理论支撑的论文。 二、关于会展经济会展产业的理论观点
2011年10月本人在《中外会展》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会展业产业性质、服务机理、业态特色的探讨》的文章。其后在2012年4月8日在成都举行的“2012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上,陈泽炎又对此题目做了进一步阐释。其修改后的论文收入到《2012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本人认为,会展业的业态机理是“平台功效”。而要认识“平台功效”,可先从“平台”的定义和一般概念入手。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平台”一词有三个义项:“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而设置的工作台面”,“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操作环境”,“进行某项工作所需的条件”。
在实际用词过程中可知,“硬件设备”方面经常使用的“平台”一词,诸如:“运载平台”(譬如多级火箭)、“改装平台”(譬如汽车底盘)、“武器平台”(譬如新型军舰)、“海上平台”(譬如钻井浮船)、“试验平台”(譬如辽宁航母)等。在“软件环境”方面经常使用的“平台”一词,诸如:“资源平台”、“创新平台”、“服务平台”、“融资平台”、“政策平台”等。 对于会展经济和会展业来说,“平台”一词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资源”、“基础”、“手段”、“方式”、“条件”、“环境”等概念;是一种可以在其上进行“融通”、“嫁接”、“延伸”、“发展”,具有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工具。
对其做进一步研究,还可以看出“平台”一般应当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通用性:譬如,搭建的舞台是一种“平台”,在上面可以演出各种节目;平整的土地也是一种“平台”,在上面可以盖起各种建筑;飞机、舰船、火箭还是一种“平台”,可以搭载不同的武器装备。同样,在会展这样的“平台”上,可以举办各种各样、各型各类的会展项目。 二是媒介性:可以认为会展活动和报刊、广播、电视、广告一样都是一种媒介。这就是“平台”的媒介性。会展活动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会展活动所要宣传和表达的内容才更为重要。所以,会展平台就成为了“媒介”,发挥出“联姻传媒”、“中间介质”的作用。
三是促进性:通过“平台”可以扩大影响范围、增加传播力度,这就是“平台”的促进性。譬如,会展活动的商务促进性就十分明显。像北京、上海、广州的汽车展每届都能吸引几十万观众前往参观。而全国一年能够举办上百场汽车展。其借助展会进行市场促销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四是带动性:借助会展良好的“平台”功效,不但直接带动所展示、所交流的相关产业、相关专业、相关领域,还可以通过人群的聚集和人流的运动、人员的活动带动一大批相关的服务产业。所谓“1:9”的拉动效应已经得到许多事例的验证。
进一步分析会展活动的“平台”作用,可以看出其所具有三种主要功效,即:“商务促进”、“文化宣教”、“政策工具”。
——关于会展业“商务促进”的功效: 1. 在微观层面的“营销手段”。
(1)现场成交:这是属于直接性的或浅层次的目标和目的。在各种展销会上,参展企业主要就是为此而来。
(2)收集信息:专业性展览会一般都是专业厂家和专业人士聚会的场合,因此也是专业信息最为集中的场合。各种展品、各种资料、各种交流、各种会议都能提供大量专业性、可视性、研讨性、新颖性的知识和信息。这对于参展企业和参展人员将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3)接触客户:专业性展览会特别是那些定期化、国际性的专业性展览会,其许多参展产品(尤其是大型设备等)并不是为了在现场临时找买家而来的。它们或是早有了客户并在展出后即转运过去;或拿来展示的只是那些专用的样式展品或模型道具(譬如做了相关结构剖面的机器设备和演示装置等)。所以,这些参展企业参加展览会主要目的是了解大量的技术信息和繁多的市场信息(包括对自己产品所反映的信息)。这些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要。 (4) 品牌推广:商贸类、专业性展览会无疑是一个展示、宣传企业、推广品牌的大好机会。因此,那些经营管理好的企业都会非常重视选择适当展览会去参展,并且为此投入大量可观的布展宣传费用。所谓“眼球经济”、“体验式营销”就在这里集中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寻求合作:现代企业的经营早已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多种方式的经营与合作,已在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核心运行着。所以,利用展览会的机会探求各种合作,寻找合适伙伴也就成为企业参展的又一重要目的。特别是那些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专门以促进投资合作为主要内容,更是值得相关企业给予关注。
(6)竞争策略:企业如果能够把参加展览会的事项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策略、营销策略、品牌策略、区域策略、竞争策略等)予以考虑,则表明该企业的经营管理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譬如,企业可以依照总体战略明确本企业通过参展如何塑造企业形象,如何营销产品品牌,如何传达服务理念,如何展示综合实力等。这样的参展也就是在向自己的竞争对手表现出一种信心和勇气。在展览会这样一个颇具实效的舞台上,企业如果利用得当,其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2. 在中观层面的“信息引导”。
(1)论文报告交流: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等领域,专业性学术交流会议中的论文、报告可以为该学科领域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会议中信息的传递、交汇、叠加、融合等作用,使相关研究者得到了“前瞻”、“引领”、“启发”、“带动”而从中受益。所以,那些有价值、受欢迎的专业会议都能够吸引到全世界众多专业对口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蜂拥而至”,缴纳注册费前来参会,并且会积极地参与会议的全部过程。
(2)与会学习进修:还有相当数量专业会议的参加者是抱着学习进修目的而来。其典型代表就是一些医学类别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因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对医务人员提出年度进修的要求,规定参加一定级别的专业会议可以算作“进修学分”。
(3)协调研究发展: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国际性的专业会议具有对该学科技术发展进行协调、引导、管理的职能。其典型的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这是因为其会议上通过的国际标准将会指导、约束、引领、规范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故而具有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4)会展互动配合: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展览与会议日益紧密的结合。正是由于这样的结合,展览期间人们可以通过会议进一步切磋交流;会议期间人们能够通过展览进一步深入讨论;最终都是达到“信息获取最大化”的目标。
(5)实物展品演示:在展览中的实物展品演示,以及结合实物演示进行的互动研讨,是展会特有的一种功效。正是由于有了实物展品的演示,其所具有的科技含量(工作原理、数据参数、性能水平等信息)才可以充分表达出来,也成为展览会聚集人气的重要因素。 (6)行业聚会活动:无论会议还是展览,如果是该行业或该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就都会成为该行业或专业的精英聚会。有时该专业学术性或行业性组织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场合来进行本行业本专业的定期聚会交流,以达到促进行业发展之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在宏观层面的“观察窗口”。
(1)出口交易会与出国展览会:前者的典型项目譬如广交会;后者有时可以通过我国企业赴外参展获得的订单情况以及外商对我贸易壁垒的设置情况反映出来。
(2)投资洽谈会与专业展览会:前者的典型项目譬如“98厦门投洽会”;后者就是那些全国各地的国际性、专业性、定期性展览会,譬如北京国际机床展、上海国际工程与建筑机械展、北京上海广州的汽车展等。
(3)产品订货会与商品展销会:前者的典型项目有全国糖酒会、药交会、全国书市等;后者为全国各城市经常举办的房产交易会、汽车展览会、食品展销会等。 ——关于会展业“文化宣教”的功效
会展活动能够具有的“文化宣教”的功能,可以包括“文化会展”和“会展文化”两大部分。 其一,文化类的会展活动涉及到会展活动中的“展、会、节、赛、演”这五种基本类型。其典型和代表性的项目诸如: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北京国际创意设计论坛、上海艺术节、三亚世界小姐大赛、中国三大男高音国际巡演等活动。
此外,会展业“文化宣教”功效还更为直接地表现在那些直接对广大民众具有宣传作用的展览项目以及直接涉及教育培训的展览项目上。前者诸如:科普知识展、计划生育展、防灾减灾展、普法教育展等,后者诸如:国际教育展、中考高考咨询会、各种考试培训辅导班等项目。 其二,会展文化则包括了以下六个层次:
第一层次:会展活动的内容直接涉及文化领域的问题。包括以会展活动为载体所直接展示、代表和反映出来的关于文化领域的具体内容。譬如,各种文化会展活动——图书展、美术展、艺术品展、影视作品展和文化研讨论坛、文化艺术节等。
第二层次:文化艺术手段对会展活动设计表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思想文化流派、不同艺术表现手段对各种会展活动的场景设计、装修搭建、布置安排、表现风格、环境营造、气氛烘托、活动效果、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第三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类会展活动的相互促进。诸如上述的文化类别的展、会、节、赛、演这五种基本类型的众多项目。
第四层次:会展活动对所展示的相关行业文化的宣扬与推广。即在把举办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产业活动和经济活动时,其所表达和展现出来的关于会展产业、会展经济在精神、理念、价值等方面的人文属性和文化含义。譬如:服饰展对应之服饰文化、饮食展对应之饮食文化、图书展对应之图书文化、汽车展对应之汽车文化、婚庆展对应之婚庆文化、旅游展对应之休闲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奢侈品展对应之高档消费文化、低碳经济展对应之环保理念,以及直接标明主题的性文化展等。
第五层次:会展行业本身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挖掘与探索。譬如,从某一具体会展项目看,其项目组织者(主、承办方)和被组织者(参展商、观众等)都会在筹备过程、服务过程、参与过程中对相关文化方面的东西有所遵循、感受、体验。这就涉及到指导思想、观念追求、社会意识等方面,亦即文化的内涵与内质。譬如,项目合作所追求的双赢目标,营销推广所需要的诚信精神,现场布置所体现的环保要求,会展服务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等等即是“文化”的体现。
又譬如,仍然存在与展览活动中的一些“假借名义、乱打旗号、鱼目混珠、仿冒克隆、盗版侵权、寄生揩油、拼凑杂烩、携款潜逃”等现象,真可谓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屡见报端。全国各地举办的一些所谓“专业展览会”,名为“国际大展”,却无国际厂家,甚至连国内观众也很少。由此引发纠纷,遭到展商抵制,以致要求退款赔偿的纠葛已经多次出现。这些也是“文化”在会展活动中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们从“法律”、“规章”、“道德”这三个层面逐一进行深入思考,就不难发现这里都与理念、意识、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相关联。所以,一些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譬如展览业诚信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展览业文化的问题。
第六层次:“大会展、大文化、大传播”的相互影响与促进。 所谓“大会展”就是“会、展、节、赛、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所谓“大传播”就是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以及各种各样的载体、平台、媒介、网络等表达渠道;所谓“大文化”就是指文化及其相关的多个领域、多种类别和多方面、多部门的集合。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会展文化盛会和与上述“三大(大会展、大文化、大传播)”概念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 ——关于会展业“政策工具”的功效
1. 成就展示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譬如: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建国60周年成就展、“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成就展等。
2. 工作汇报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譬如:“863计划”汇报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果汇报展、节能减排工作汇报展等。
3. 专项推动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譬如:1991年为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国家计委在北京组织了“全国企业技术进步展览会”;2009年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广东省政府在东莞举办“外资企业产品内销展览会”和“广货北上展览会”;2010年11月根据李长春同志的指示举办的“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城市名片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譬如:九十年代大连市政府首创的大连服装节(后改为服装博览会);2000年杭州市政府恢复了于1929年创办的杭州西湖博览会,并延续至今。这些会展活动都成为所在城市宣传推介的生动“名片”,并确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5. 产业扶持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这些展会大多结合本地优势产业或本地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而举办。譬如:沈阳国际制造业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长沙工程机械产品配件博览会等。
6. 对外使命类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譬如: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原乌鲁木齐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海峡两岸机电产品博览会等。
为了更加深入探讨“平台功效”,陈泽炎又提出关于其哲学意义的探讨。
其一,当“平台”作为“环境”和“条件”予以理解时,就构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因素”(外因)。与其对应的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内因)。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但是,在内因已经具备时,外因则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会展活动所搭建的平台就可以充当重要的“外因”变化条件,促进其他方面发展、变化、进展、进步。
其二,会展业所具有“媒介性”的特点,在哲学方面就符合“事物发展变化必定有‘中间介质(中介)’或‘媒体介质(媒介)’参与”的原理。该原理指出:中介(媒介)就是事物普遍联系之网上的纽结或关节点,起着居间联系的作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就曾对“中介”(媒介)作用做出过经典的论述。 所以,会展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具有“中介”性质的活动,为其他相关方面“牵线搭桥”、“居中联络”、“提供服务”。
正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陈泽炎提出“平台功效”的背后应当有相关经济学理论予以支撑,并且认为这种理论就可以称之为“平台经济学”。
事实上学界已经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并且尤以2013年7月再版的《平台经济学》一书为其重要标志。
三、平台经济学理论及与会展产业性质的契合
《平台经济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7月发行修订版。该书作者徐晋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哈佛大学亚洲项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被称为是平台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本书《前言》说,此次修订再版,重点在于提出“平台的本质是市场的具化”。平台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交易空间,以此提供市场交易的场所,并衍生出与此相关的组织结构、业务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式、收费方法以及管制等社会公权力的产生。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现在,当市场具体化为平台之后,市场就成了一只“捞钱的手”。
该书在第1章“平台的定义与本质”之“平台现象与研究现状”中说:“平台”这个词语在目前报刊文献中经常出现。我们常常看到的,例如建立高新技术发展“平台”的技术开发区、作为推动企业与市场双向建立“平台”的企业家论坛(这就是会展活动——陈泽炎注)、中外合作交流“平台”(这也包含了展会等会展活动——陈泽炎注)、广大毕业生施展身手的创业“平台”、学者相互沟通的学术“平台”(也有许多是会展活动——陈泽炎注)、企业销售平台(会展活动特别是展会包含其中——陈泽炎注)、高考信息“平台”、电子支付“平台”(与线上、线下展会有关——陈泽炎注)、网络游戏“平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会展活动是其中之一——陈泽炎注)、中文语言处理开放“平台”、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等等。 我们看到,上述共举例12个,其中有6个事例与会展活动有关。
就在这一小节里,还说到:“传统媒体、例如杂志、广告也是一样,它所争取的发布对象是读者与广告商。只有具有大量的读者,才有可能使得广告商愿意做广告;而也只有在广告商的资金支持下,才有可能丰富内容从而争取读者。这段内容也是与组织会议、展览活动相类似的。
该书认为,平台或与其相关的双边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现象,在2004年之前,学术界还普遍处于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场面(You can know a two-sided market or platform when you see it)。不过本文已经注意到,最早提出“双边市场理论”的Armstrong,在其著作中曾列举了一系列“双边市场(平台)”具体事例,就包括了“车展览”。书中提到的“车展览”是与目录服务、配对市场、支付系统、搜索引擎、B2B市场(也涉及展会——陈泽炎注)等项目罗列的。这也是平台经济学与会展产业、会展活动相契合的又一有力例证。
该书第1章之“平台与平台经济学的定义”还说到:平台,本质就是市场的具化。从市场发展阶段看,平台是传统隐性交易市场显化的结果。交易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易市场的隐性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市场不是利益主体,仅起交易空间、调节供求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功能逐步物化,表现为第二阶段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市场表现为利益主体,体现为一代的交易场所、交易手段或交易空间,也就是平台。 将平台定义为市场的具化,表现为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也可以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该空间引导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并且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而努力吸收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收益最大化。
该书认为,目前针对市场或者“平台”的研究还没有统一到“平台经济学”的框架内。即便国外首次明确提出“平台经济学(Platform Economics)”概念的David S. Evans(2011),也仅是将平台经济学定义为对类传统市场经济学中具体双边市场独特经济现象的研究。很少有人对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不同具体平台形态所具有的包括而不限于双边市场特征在内的复杂平台经济特征,更没有人从市场自主意识觉醒和形而上的市场发展逻辑来考察这些千差万别的具体平台内的深层共性。 平台经济学以广泛存在的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契约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双边市场理论、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公共心理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乃至哲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分析方法,来研究并揭示平台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特征与运营规律。
本文通过上述对于徐晋博士《平台经济学》一书理论观点的介绍,可以看出,平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则都是与会展经济、会展产业、会展活动非常契合的;也是与陈泽炎在2011年、2012年关于会展产业的产业性质、服务机理、业态特色等研究时所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然,本人的论文达不到徐晋博士《平台经济学》的理论高度。但是,另一方面,徐晋博士的《平台经济学》并没有直接提到会展经济、会展产业、会展活动,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漏缺。
而本文写作的目的正在于通过梳理我国会展经济研究者探究会展经济理论的脉络,建立起会展经济通往“平台经济学”的路径。
四、深入研究平台经济学发展会展经济的理论
追溯“会展经济”在中国的缘起,最早可以提到1995年5月大连市政府兴建星海会展中心的时候。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浙江台州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会展经济”也可算作另一个源头。由此算来,会展经济在中国已有近15至20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会展经济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会展活动的实践,显然相对滞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2006年成立的时候就提出要“为促进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会展经济科学体系做出贡献”。但当前距离此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建立会展经济的科学体系需要完整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本文虽梳理了这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成果,但还是显得不够系统和全面。现在有“平台经济理论”的出现,就为会展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是适宜的理论支撑,值得会展业界人士高度重视。 1. “平台经济理论”是最新的经济理论分支,潜力很大。
相对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其他在会展经济理论研究中涉及到的那些成熟的经济理论,“平台经济学”算是最年轻的了。2011年David S. Evans 首次提出“平台经济学”的概念,2013年徐晋博士予以比较系统的阐述。
由于“平台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比较新近的经济行为或经济对象,譬如:系统软件、网络空间、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等;即使是媒体广告、金融服务等存在时间较长的经济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也是在知识经济、全球贸易、互连网络等新的背景下发生新的变化。所以也需要进行最新的研究。
理论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践的需求和实践的程度,“平台经济学”的出现体现出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精神。由于“平台经济学”所对应的经济行为带有很大的新颖性和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平台经济学”也是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 2. “平台经济理论”在中国具有研究领先的优势地位。
如果确认2013年7月修订版的《平台经济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平台经济学”的系统著作的话,则徐晋博士就确实是“平台经济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也就使得中国在这一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了领先的优势。
要说中国能够在“平台经济学”研究方面开始领先也并不奇怪。因为中国在平台经济实践方面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列。譬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巨大的网民数量,中国强大的网购实力,中国服务业的广阔市场,等等。当然,中国的会展经济也是发展迅速,成绩惊人,为世界所瞩目的。所以,会展经济一旦与平台经济学结缘,则借助中国在“平台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优势,应当会更快出现研究成果。
3. “平台经济理论”在整体上与会展经济的契合度高。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经济学”的理论与会展经济的契合度很高。这不但在徐晋博士《平台经济学》书中可以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而且在会展经济研究过程中也曾使用过与“平台经济学”密切相关的“双边市场”理论。特别是陈泽炎已经直接使用过“平台经济”这样的概念。可以称之为“所见略同”、“殊途同归”。
能够找到契合度如此高的经济理论作为会展经济理论的支撑,乃是会展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件幸事。其中“平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平台引导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并且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而努力吸收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收益最大化”,可以使得会展经济可以“理直气壮”地获得自己的服务收益,这对于会展经济、会展产业、会展活动的现实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的。 4. “平台经济理论”中尚缺会展经济方面的补充完善。
我们还要注意到,尽管“平台经济学”有着如此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平台经济学》一书并没有直接提到会展经济的概念。这当然是一种缺憾,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机遇;使得会展经济有可能充分借助“平台经济学”的原理,结合自身大量丰富的实践,认真进行归纳、总结、补充、完善、探讨、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呼吁,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当成为我国会展院校教师和会展研究机构学者、专家的一项任务。因为这是紧密结合会展经济实际情况,又与最新经济理论成果相关联的一个研究课题。
5. “平台经济理论”具备与会展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景。
我们还将进一步看到,正是由于上述的一系列的原因,“平台经济学”理论要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必须借助会展经济这一广大和重要的领域。这样,会展经济理论就具备了与“平台经济理论”共同发展的良好前景。
可以设想,当“平台经济理论”在会展业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接受以后,在会展经济的“平台经济理论”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之后,就可以安排会展经济专家学者与“平台经济理论”的专家学者进行一次深入、系统的研讨聚会。
据了解,在上海举行的“2011首届中国金融家论坛”上,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战如已经指出:“平台企业演绎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是大势所趋”。此外,2013年10月19日,由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平台经济学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与产业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但是上述两个论坛会议的内容还是没有涉及会展经济领域。所以,我国会展业界的人士还要加倍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