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做初探

2024-06-22 来源:吉趣旅游网
新课程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设计的实做初探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课时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 李银伟

摘要:地理活动教学的引入,极大丰富了地理课堂的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地理教师活动教学观念和能力的掣肘,当前存在地理活动教学开展不足,效果不好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地图基本要素》一课时的实做,探求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应当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初中地理活动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活动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基于提高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的地理活动教学实践逐步深化,实践表明,地理活动教学对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起着引领和支撑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促成地理课程理念的实现,值得思考;加强新课程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做探究是课程改革实践的核心任务。 一、 当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活动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教师指导下的,以技能性知识、情感性知识、问题性知识为基本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1

活动教学具有三方面的功能:知识获得功能;能力发展功能(活动教学有助于能力的发展,尤其对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增进有独特影响);人格完善功能(活动教学有助于人格的整合与完善)。

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这种学习方式虽然起步教晚,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已经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探究性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内容,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从以上可以看出,“活动方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抛弃,然而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活动教学方式并没有成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主流,这与对活动教学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关,这里着重谈下以下三方面认识上的误区。 1.实施活动教学就是开展课外活动

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包括校外活动)在重视、强调学生的活动方面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目标和作用来看,活动教学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课外活动则着眼于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丰富学生生活;从参与方式看,活动教学是被列入课程计划的学科和活动的教学,全体学生必须参与,而课外活动则有较大的自愿性,学生可有选择地参加,无任务规定;从活动内容看,活动教学有特定的学习内容,既有技能操作知识,又有情感体验知识,还有问题解决知识,而课外活动则以学习和掌握某项 1

潘洪建.活动教学界说[J].教育改革.1997,4:9-13.

技能或某门学科知识为主。因此,不能混淆二者的关系,或互相代替。活动教学与课外活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实施活动化教学会降低学习效率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过多采用活动教学一方面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效果”不佳。他们的理由是:学生通过活动的方式自主发现、理解、掌握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多于教师直接讲授所花费的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过多采用活动方式的话,或者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透彻。

这种观点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本位或者学科本位的教学价值观,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在特定时间内“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的。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学价值观显然已经落伍了。尤其成问题的是,对教学活动中认识主体——学生的主动、能动的认识活动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2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增加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知、情、意全面发展的过程,用一个简单的“学习效率”并不代表就能达到育人的“学习效果”。

重讲授的方法尽管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这种“掌握”是建立在被直接“灌输”的基础上,而学生在独立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方面有所欠缺,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反之,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活动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初始阶段可能会比较慢一些,但是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学习速度会逐步提高,当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以后,就会真正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转变。因此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施活动教学不会影响学习的效率。

3.学生对接受性学习形成习惯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取知识。这种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可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弥补“接受性学习”的不足,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教师不再是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和学生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大家可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彻底改变“你说我听”的教学模式。

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同时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敢于怀疑和大胆想象是很重要的。从观念上讲,今天的学生不能仍然停留在接受式学习的层次,满足于教师的经验、教材的结论和大量的习题,应当发挥自身充分的想象力和培养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学生一定要走出课堂,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实验室做实验,到校门外开展访问、调查、考察等。“探究式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加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

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前,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使学生真正能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任务重新进行定位,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 二、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实做和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深入发展,其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地理教学的影响巨大。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组织者强调学习者、教学内容、情境以及教学媒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学习者具有积极的自我监控、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特点,并通过在学习情境中的发 2

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91

现过程和精加工行为,实现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3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运用。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动态调整下,将社会、地理学科、学生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体验和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把案例、问题组织成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到探究、实践的“场”中;4侧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和演绎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体验强烈化和深刻化。

2.1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教学实做节选

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课时的实做为例,对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的设计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2.1.1根据课程标准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能够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确定方向

③在生活中根据需要选择地图并会查找有用的地理信息 2.1.2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感知

具体的地理问题情境可以直观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实现课程目标集聚。本节课前教师已经布置了让同学们在不预习的情况下绘制我们校园的小区域的草图。

师:地图,作为一种人们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分布概况的工具,目前可以考证的实物存在,是45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地图,在古代,地图的发展和完善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地图仍被人们称为“军事指挥官的眼睛”,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军事指挥官可以根据地图知道敌人的位置,对歼灭敌人提供方向;地图可以显示地形分布的状况,为战术选择提供重大参照…… 2.1.3教师质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回答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师:同学们思考的非常正确,但是同学们是否想到指挥官手中掌握的应该是一份什么样式或者内容的地图呢?

生:军事地图;地形图;敌军分布图;战略要点分布图;战区图…… 2.1.4教师调控——学生合作交流

有效的教师调控可以使学生正在游离的分散的思维迅速明晰的条理化、概念化,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

师:同学们的回答是都有可能的。我们可以想象指挥官掌握的地图一定是包含了敌我双方战区各种综合因素或者单因素的区域的地图,比如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场,就没有必要用非洲地图,这就要求地图的选择要考虑具体的范围,就是首先要清楚地图包含的基本要素。好,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绘制的校园平面草图。 2.1.5教师点拨评价——学生成果展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成果的正确科学的一面予以展示和评价,对学生成果的错误的部分同样予以点拨和和指正。

师:首先同学们对绘制校园草图都很认真,成果各有千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做到地图三要素的有机呈现。同学们经过仔细比较后不难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把校园主要建筑体现在草图上,但是对方向的确定和图例的使用两个方面稍须努力。各小组根据地图三要素的标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经验分享。 34

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09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18

2.1.6总结归纳——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运用简洁的地理专业语言对新知进行概括和总结,是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和合作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师:根据同学们优秀的绘制成果显示地图就是把地面上的景物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经过概括的客观世界的模型,表达着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和时间的发展变化。

2.1.7分层化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的层级化管理,使已经获得理性认识的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地理技能;使已经获得感性认识的学生强化再认识,促进其理性认识的生成,增强其地理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针对课后活动的教学处理,比如活动1的第(2)小题,不妨可以这样进行活动设计: 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它们相对位置的确定可以转化为班级内部既不在统一横向排上,又不在同一纵列排座位上同学的相对位置问题。

这样,让学生们根据刚习得的经纬线定位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班级内部横向排为纬线,纵列排为经线的任意同学相对位置的趣味活动,既直观,又便于操作,学生直接处于活动的现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检验尤为直接和高效。

从而,再进入活动1的第(3)小题,确定X、Y、Z的三者分别的相对位置,就信手拈来了。

2.2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教学实做分析

首先,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好最佳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时的心理曲线波动前进的特征和心理兴奋周期规律,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是学生在循环往复的高潮学习中体验到“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究佳境。

5

而进入探究状态的引擎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一旦产生,会使学生贯注于具体问题的活动之中,也就是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探究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此动力的牵引下,在个人经验的辅助下,在前认知的铺垫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相互的合作中,认识得到激荡,思绪受到共鸣,情境在生成中逐步清晰的完成对新知的架构。

其次,要关注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责任感,促进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地理活动教学格外需要学生良好的活动风气和合作意识,如果活动失去了控制,探究-发现学习也即丧失了意义。要让学生懂得严谨、认真、责任、合作、创新是做好任何科学研究的有效保证和不竭

6

动力,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旨趣和高尚风操。“给理智活动以明确的道德性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背景和体验经历,会最大程度上深化学生对问题活动的意义理解和视野拓展,有利于对灵感的捕捉和难点密码的破解。

最后,一定要处理好地理活动教学和地理讲授教学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地理课程都适合活动教学,即使一个课时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活动教学,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形合理遴选教学模式才是科学之举。针对一些浅显易懂的地理基础知识,或者学生通过其他学科已经掌握的知识,则应当选取教授教学法,比如比例尺的定义,但是比例尺的大小与图幅大小及内容详略的关系则应当选取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难点知识的形象化理解和意义记忆的效果。

三、新课程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设计的建议

7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从而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1、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创设情景。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这样可让学生有一种主动探究的氛围。

使地理课堂呈现在知识与学生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密切相关,应该把书中的一些地理知识同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树立自主学习地理的意识,并从事例中领悟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点,从而初步学会用综合的眼光看

8

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并侧重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以师生共同的地理活动为基础。地理教师在探究-发现活动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与学生交织着实时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认识客观事物、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间协同活动,而且是一种统一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

9

指导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活动。

探究-发现的活动是一套师生基于各个地理要素紧密联系的有机的体系,主要是启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对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探究,形成主动的、内发的学习地理的态度,熏陶合作探究的文化,营造与人为善的环境,与人为善的环境是令 56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19 杜威著,傅统先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85-187 7

教育部.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M].2000,8 8

王琳.新教材完全解读地理七年级(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4:1 9

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238

人安心的,能促进反思实践。教师能坦然地把自己学习欠佳的学生的作业带进研究小组,因为他们知道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的是热心真诚的帮助,而不是让人吃不消的劈头盖脸的批

10

评。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要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11

和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开放式的地理活动课程有两层含义。

其一,就是充分利用校内综合学科教师资源,开展各学科开放的综合的探究活动,在精心的科学的统筹设计基础上,师生们共同的探究地理相关的联系、影响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地理相关的专家或者有地理专业或职业背景的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地理课堂知识的形象的生成过程。

其二,寓地理探究-发现活动教学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之中,开发第二课堂,丰富理论实践。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关地理学科的课外、

12

校外、野外学习活动。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会自

13

己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其实,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成长,只要能够培养学生地理情感的升华,只要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就是有效的探究-发现活动教学的应有内涵。

结语

总之,新课程初中地理探究-发现式活动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将会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而趋于完善,初中地理教师是一线最重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地理探究-发现活动教学最新成果的学习和反思,积极实践、推陈出新,为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恪尽职责、完成使命。

10

Georgea M.Langer, Amy B.Colton,Loretta S.Goff著,方彤,罗曼丁,罗曼佳译.学生学习合作分析——促进教学相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48 1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12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57 13

李家清,陈实.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33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活动教学界说[J].教育改革.1997,4:9-13.

[2] 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91

[3] 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09 [4]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18 [5]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19 [6] 杜威著,傅统先译.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85-187 [7] 教育部.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M].2000,8

[8] 王琳.新教材完全解读地理七年级(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4:1 [9] 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1:238

[10] Georgea M.Langer, Amy B.Colton,Loretta S.Goff著,方彤,罗曼丁,罗曼佳译.学生学习合

作分析——促进教学相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48

[1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12]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57

[13] 李家清,陈实.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