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究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3-09-23 来源:吉趣旅游网


探究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授课;关注过程;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本文试就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探究。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其结构而言大致分为四大主要环节,即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关注过程,体验新知;反馈练习,巩固提高;归纳梳理,画龙点睛。

一、创设论境,导入课题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中指出: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新知识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1]。因此,在引入新课时必须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及数学思想方法上精要复习旧知。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迫切要求学习的需要,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联系,探索认知结构,又能使学生学会研究新事物的方法,理解学习新知的意义,强化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运用得好,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正如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创设有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不但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笔者在《二项式定理》新授课教学时,就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引入课题:①今天星期五,那么七天后星期几呢?②二十天四后是星期几呢?为什么?③ 8100天后是星期几?想知道8100被7除的余数是多少吗?那么,认真学好这一节课,你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达到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目的。问题简洁,

快速入题,从而实现高效的目标。

二、关注过程,体验新知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关注学习过程,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注重让学生从过程中去体会知识、学习知识。在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中,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数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引入和数学新概念、新知识的理解以及数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应用过程

1、新概念、新知识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 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笔者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节课教学中,为了引入随机事件的概率概念,首先,让学生每人重复抛掷硬币10次,并记录正面出现的次数。其次,利用计算机做抛掷硬币模拟实验10次,让一位学生记录每次试验正面出现的次数并用Exel绘制频率分布图。最后,让学生看课本中提供历史上曾有人作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实验的结果及其频率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从你的试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验以及历史上曾有人作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实验得到的有关数据中,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或得到什么结论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讨论之后,每一组选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补充。然后,教师把他们得到的结果加以归纳总结:①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不能确定,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逐渐地接近于0.5.②随机事件在一试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但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它的发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这表明:频率是随机的,事先无法确定。频率又“稳定”在一个常数的附近. ③经过大量的重复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逐渐稳定在区间[0,1]中的某个常数上.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发生的概率。至此,引入概率的定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课堂小结不是对一节课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因此,课堂小结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数学新授课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小结呢?课堂小结形式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小结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及诸多听课中整理出几种常见并认为是高效的

课堂小结方式;①归纳点睛式课堂小结——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归纳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还可以师生共同完成。一般是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如果总结得当便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不仅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能使主要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②悬念式课堂小结——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几课时才能完成,而这几课时的内容又相互联系。这时就可以根据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上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创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兴趣。③激励式课堂小结——利用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去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方法。这种总结方式,使学生感觉到“学无止境”,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扬起再学习的风帆。④引申式课堂小结——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把本所学的知识及方法适当引申,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⑤提炼式小结——在小结中将本节课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并加以提炼。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策略向数学思想方法层面转化的过程。

当然,各种方式的课堂小结亦可综合运用,例如在教学《二项式定理》小结中笔者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沿着在数学家牛顿的足迹,重温了他探究、发现二项式定理的过程。在这短暂的一节课时间里,我们因探索而体验快乐;因发现而感到兴奋;因收获而倍感充实!那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这时请一位学生回答,然后再请一位学生补充。在学生基本上回答本节课重点知识基础上,教师追问“还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值得总结?” 最后指出:“本节课的内容可以概括成三个“1”。一个定理——二项式定理,一个通项 ,一种思想方法——从特殊出发、发现规律、猜想结论、逻辑证明。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它不仅适用于数学,还体现于生活各个方面。其实,二项式系数还有很多优美的性质,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放在下节课继续研究,同学们将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科学的巨大魅力” 。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的浓缩、提炼与概括,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内容,又是对后续学习内容的一种预见,给学生留点思考空间。小结的艺术化正是践行新课标中所说的“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怎样彻底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怎样有力加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这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转变教学观念,从而推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总结、反思、提升、改进,进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A].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