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版)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2022-11-16 来源:吉趣旅游网


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为什么说它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论述题)

基本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2.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联系实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论述题)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 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3. 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操纵与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已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各个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同。 (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积极影响,如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外资,扩大就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等。 (3)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消极后果。如忽视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等等。 (4)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只要坚持政治独立、经济自主的原则,走

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是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论述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完全指处在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现状,而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文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

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空想成为科学。

6、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7、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9、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1、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揭示了意识的本质。

1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5、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法。

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18、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9、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20、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1、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2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4、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6、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8、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基本职能。

29、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3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现实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33、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34、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35、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3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

品资本的输出。

37、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38、1848年2月,马格斯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9、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4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4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4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出自《共产党宣言》。

4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有用就是真理。X

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打客观性。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X

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6、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X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抽象劳动的成果。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是通过活劳动实现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的运用、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等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不是知识本身创造价值。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7、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

此,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X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X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等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因此,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9、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X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一种反常现象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