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24-05-12 来源:吉趣旅游网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8 (题后含答

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屠杀犹太人的战犯在受审过程中,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弄女人的好男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照指令行事。在对屠杀犹太人的所有事件中,所有协议都是由他签署实施的。 (1)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该战犯的行为。 (2)为防止这类灾难的发生,请给出你的建议和策略。【苏州大学2016】

正确答案:从服从权威的角度来分析 (1)服从指的是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命令者越权威,命令者越靠近当事人,受害者离当事人越远,当事人的服从率就越高。另外,服从一旦开始,就会身不由己地继续下去。可以结合米尔格莱姆的实验来阐述。 (2)言之有理即可。如: ①不要迷信权威专家,对权威有辩证认识。 ②增加个体社会责任感。 ③广开言路,允许社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声音的存在,启发民智。 涉及知识点:社会心理学

2. 试列举认知失调理论在当代的理论变式,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认知失调的理解。

正确答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的自我形象的改变;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着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

3. 结合实例论述遗忘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遗忘曲线很:好地诠释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并不均匀,是先快后慢的,且呈负加速。影响遗忘的因素如下: (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遗忘速度依无意义材料、有意义材料和熟练的动作的顺序依次减慢;同等难度的材料,识记的项目越多,忘得越快。 (2)学习的程度。依低度学习、达到学会的标准、过度学习的顺序,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在系列里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叫作系列位置效应,它表现为系列末尾的材料记忆的效果最好(称为近因效应),其次是前边呈现的材料(称为首因效应),中间材料的记忆的效果最差。以系列位置为横坐标,以记忆的保存量为纵坐标画出来的曲线叫作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4. 请运用不少于4种人格理论对特质性焦虑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特质焦虑是相对于状态焦虑而言的,特质焦虑是指一种一般性的人格特点或特质,它表现为一种比较持续的担心和不安。状态焦虑则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往往是暂时性的。人格心理学中对焦虑的阐述均是围绕特质焦虑展开的。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内心冲突的产物。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的人格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作为现实的“自我”,一方面要处理好现实的关系,同时又要协调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仆人在伺候三个苛刻的主人,而当这三个主人(本我、超我、现实)的要求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常常使夹在中间的自我感到苦不堪言。超我的严格与执着是难以满足的,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出了多大的难题,超我都要求自我按原则行事,否则它就会惩罚自我,让自我产生自罪感。而本我的任性更难驾驭,它的强大与冲动性,给自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自我同时接受本我的推动、超我的苛求和外界的挫折,举步维艰。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以及超我的关系,力求使本我能以社会所认可、超我所允许的方式获得满足。这就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成因观。 ①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的发展;若是三者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产生焦虑,就会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力比多与社会文化产生冲突,导致焦虑,为缓解焦虑需要防御机制。 ②霍妮认为,人最根本的奋斗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对安全感的需要就特别强烈。霍妮提出的“基本焦虑”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安全无助的感受。感到无助是儿童遇到的基本问题,因为儿童还未发展出一套应付环境和满足自己需要的有效方法。父母挫伤孩子安全需要的行为是“基本罪恶”,其导致孩子的“基本敌意”,进而另其产生“基本焦虑”。换句话说,基本焦虑是“基本敌意”的泛化,是儿童在一个充满敌意、矛盾重重、缺少爱和温暖的世界中体验到的孤独、无能、无助和恐惧的感觉。这种基本焦虑产生的后果使得个人发展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应对他的焦虑感.这些策略中有一些可能变成他人格的强烈特征。 (2)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学习中得来的。一种刺激或情境引起焦虑和恐惧体验后,日后类似刺激或情境出现时将再次激起人的焦虑和恐惧反应,伴随相应的生理、生化改变。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人的任何习惯(适应性的或是非适应性的),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焦虑也是一样。人不仅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焦虑,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社会学习)而学会焦虑。 (3)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如一个人在山上遇见老虎,感到恐惧,但在动物园见到笼中之虎,则不会害怕。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焦虑的认知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发生的中介,同身体或心理社会危险有关的认知评价能自动地激活人的“焦虑程序”。如果人们对危险做出过度估计,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对焦虑时心身症状的错误理解、警觉过度、重复检查、回避行为或应对失败又会加强对危险的认知评价,加剧焦虑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总之,认知心理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对某件事产生过度焦虑,是因为他的认知障碍一一即对事件做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因此,不是事件引起焦虑,而是人对事件的消极解释或者看法引起了焦虑。 (4)人本主义学派认为,焦虑是缺乏关爱导致的,过度或病态的焦虑情绪,一定与幼时的缺乏

关爱有关。 ①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指导,他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就能较为健康地发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积极关注或只得到“有条件”积极关注(即只有当孩子不论对错都完全服从父母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的孩子,渐渐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即对自己产生怀疑,并用别人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会变得自卑、胆怯。如果在日后的生活中仍然不顺利并遇到其他事件,就会使他的自我不和谐加剧,使他感受威胁、焦虑、混乱和不适应,严重时就会发展为过度的或病态的焦虑。 ②马斯洛则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角度研究病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成因。马斯洛假设,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们按照不同层次排列成一个等级,在这个等级层次中,强度与等级恰成反比:层次越低,强度越大;层次越高,强度越弱。一般说来,人是递次满足自己的需要的。马斯洛认为,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而人的缺失性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如果前四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时产生的焦虑是正常的。但正常与不正常本是一个连续谱,如果一个人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其正常焦虑就有可能过度并进而转化为病态焦虑。人的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能实现健康人格,但如果成长需要受挫,则会使人处于“超病理状态”,即一种无形的不适状态,使人感觉无聊、消沉、绝望、坐立不安、烦躁,但却又无法指出使自己不适的具体原因。在“超病理状态”中,焦虑是最典型的症状。 (5)进化心理学认为,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排斥。所有人都有从属于某个群体或加入某种关系的迫切需要,因此,当我们被社会群体排斥或拒绝时,会感到十分沮丧。而焦虑,就是因为害怕被社会拒绝。任何能激励人们避免被社会群体排斥的事情都有利于种族的生存,焦虑正好是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所以,进化人格心理学者认为焦虑是为了满足物种的需要而进化来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