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输血科-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

2024-05-16 来源:吉趣旅游网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制定如下制度。

—、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二、组织构成

输血科、检验科、医务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科。

三、部门职责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张家口市中心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 (SHOT )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四、实施措施

(一)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二)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四)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五)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六)输血前必须检査不规则抗体筛査实验。

(七)输血前由两名护士,特殊情况可以一医一护,认真核对 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八)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九)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 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乙肝2对半、抗

-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 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十一)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乙肝两对半、 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五、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与方法

(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査、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 (D)血型。通知输血科 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把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査,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四)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 “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立即送输血科,由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六、输血传染疾病的处置程序

(一)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输血科、医院感染科。

(二)输血科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血液 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 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 估。

(三)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 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站和检验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五)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相关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张家口市中心血站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六)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七)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査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八)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七、输血传染疾病处理方法

(一)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二)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三)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四)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八、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

(一)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

(二)采用自体输血。

(二)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四)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素时输血。

(五)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

(六)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

九、预案启动与终止

(一)应急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传染性疾病时各临床用血科室及时报告输血科及相关医务部门,并按相关流程进行处 理。

(二)预案终止:输血危害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则该预案终止。

十、应急培训、演练及考核

全员培训: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 识培训活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 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并进行相应的演练及考核。

十一、总结评估与改进

对每一起临床输血危害事件,输血科应进行总结评估,并汇总上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并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十二、本预案经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十三、附件: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 1-2小时后缓解。

(二)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三) 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四) 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 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六) 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七)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 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八)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 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表

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 困难、呼吸道出现液体。

(九) 传染性疾病

输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HIV,核酸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血液 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但迄今为止,疟疾、SARS、Chagas病和变异型 Creutzfeldt-Jakob症仍无法监测。

(十)其他如:峰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附件:1、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

2、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图

附件1: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

附件2:

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