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山医话》的中医特色

2024-07-02 来源:吉趣旅游网


《对山医话》的中医特色

【摘要】 通过对《对山医话》中重要内容的研究,探讨脉证结合、四诊合参、三因制宜、遣药组方应精通药理的中医特色。

【关键词】 对山医话;中医特色

本书为清代毛对山所著,后由曹炳章收录《中国医学大成》。其中记述了诸多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以及食物的心得体会等。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以及蒙医、回医等少数民族医学,立意新颖、内容丰富。并对诊治中因循执方、乱投补法等弊病予以批评。本文通过对《对山医话》中的重点内容的介绍,试探讨其中医特色。

1 首重脉诊,脉证结合

1.1 脉诊乃中医诊断是特色与精髓,毛氏尤其强调脉诊的重要性,认为“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切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1]此有一病案,可证毛氏脉诊之水准。“忆昔避兵乡里,对巷有吴某晨起方洒扫,忽仆地不语,移时始醒,延余诊视,仍能起坐接谈,按脉则势急而锐,真有发如夺索者,盖肾气败也,危期当不越宿。遽辞以出,人咸不之信,讵日未昃而气绝矣。”患者表面上虽复原如初,但毛氏诊脉便知其乃肾气衰败,并预测到病人不过日则气绝,事实后验。

1.2 同时注重脉证结合。言:“上士欲求其备,原难舍脉以言病,而亦不能离病以就脉也…若脉不合症,比更求病之所以然,与脉之所以异,准此立方,或可无出入之虑。”脉诊洞悉气血盛衰、病性病位,在此基础上为指导遣方用药的一大关键。每种疾病都可以出现多种脉象,同一种脉象也可出现在不同的病种中,可见脉象对于病种并无专属性,即不能用特定的脉象来诊断某一种疾病。另一方面,不同病种的病情发展,如果呈现相同证型时,其脉象也可相同。例如,不论肝炎还是胃炎,其肝郁气滞型都尝出现弦脉。因此,研究脉诊的临床意义,不在于辨识病种,而是用于辨识证型。[2]中医脉诊是为临床证候诊断提供依据的,在临床研究方面,不能只重视疾病与脉象的对应研究,而忽视脉象与证候关系的研究。

2 针砭时弊,慎用补法

2.1 毛氏对于当世医生的因循执方等弊病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今医者,苦于脉理难凭,乃竟尽弃不究。惟学写医案,作门面语,论证则以活脱为能,用药惟以和平为贵,自谓胜于偏执好奇孟浪自喜者。不知用药如用兵,贵乎神速,若迟疑不进,使邪势蔓延,必至救援不及,致危殆而后已。夫偏执好奇,诚为医家所忌,然或因其立法乖异,在病家尚不轻信;若和平之剂,人即知其未必效,亦取其无害而就之。岂知因循两字,误人不浅,在寻常之症,弗药亦愈;若生死关头,其可须臾耽待乎?

2.2 毛氏认为当今的医生每每遇到年老之人,辄投温补,补之一字,又为大家所乐闻。殊不知老人脾气既衰,饮食入胃,输化不清,蒸变为痰,气机阻遏,气有余即是火。故治老人,略同幼稚,当以清通为主,是即经旨六腑传化不藏,以通为用也。老人之疾,非纯以温补为法矣。并记载了王肯堂患脾泻的病案:“昔金坛王肯堂,年逾八旬,患脾泄,经年不愈。医投温补而转剧,延李士材(既李中梓,字士材)诊之,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而愈。”此非李之明于辨证不能用,非王之知医,亦不敢服耳。后援引张子和:“良工先治实,后治虚;粗工或治实,或治虚;谬工则实实虚虚;惟庸工能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也。”【4】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昔人有言:不遇良医,不如不药。盖治病犹易,治药为难耳。凡治病必察虚实,勿盛盛,勿虚虚,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3 善用单方,精于药理

3.1 追溯人类用药的历史,是以用单味药也就是单方用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高,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复方用药数量较多,药效较强,多用来治疗较复杂的病证,又可称为重方。然后世之医,医理不通,药性不清,临证则药味杂而力不专,多不效应。古方有药只一味者,名曰单方。盖取其力专而效速也,用之往往有奇验。以下两则医案皆为单方治之,且疗效如神。

3.1.1 病案一:金陵贾人莫丽春,避兵来沪,僦居城南,与余居近。有子七龄,好食瓜果,因患腹痛,日夜号哭,肌肉尽削。一日有行脚僧过其门,见之曰∶此孩腹有虫,今尚可治,再延一月,即不救。居士肯舍香金五百,当为疗之。莫即首肯,僧于囊中出药草一束,令煎服,是晚泻出白虫升许,腹痛遂止。莫乃以所余草一茎,袖来问余。视之粗如笔管,折之则不断,叶疏而色红,余曰:得非本草所谓赤藤者乎?《纲目》言其能杀虫,而状亦相似。并引《夷坚志》所载:赵子山寸白虫病,医令戒酒,赵不能禁。一日醉归,夜已半,口渴甚,见庑下瓮水颇清,即连饮数勺而寝。迨晓见虫出盈席,心腹顿宽。异之,视所饮水,乃仆浸赤藤以织草履者也,以古证今,其说若合。特吴中素无此草,未尝见其苗叶,亦不敢言其必然也。病非习见,自古医书所不载,往往于杂说中得之,时或有验。

3.1.2 病案二:邑有剃发工孙某,于肉汁中误吞短发,初不为意,年余觉胸次隐痛,久而痛甚,肢体厥冷。按其脉两手俱平静,自言饮食二便如常,细视患处,皮色无少异。问之曰∶汝非营卫间病。因询其平日好食何物。答曰∶无所好。又问∶曾食异常之物否?答曰∶无之,惟于二年前,曾误吞短发。曰∶病在是矣。因令食菜油,连进四五杯,乃大吐,遂出短黑虫无数,似发略粗,入水能动,浸二日仍化为发,病遂愈。或问∶油能杀虫乎?曰∶惟取以探吐,且无骨之虫,见油则状,故得随吐而出。

参考文献

[1] 清·冯对山.中医医学大成(八):对山医话[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

[2] 傅骢远.中医脉诊研究述评[J].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3, 16(2) : 3-9.

[3] 姚笛. 脉诊临床应用研究概述. [J]甘肃中医.2007 (6): 6-10

[4]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张子和汗吐下三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