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护理 肺系疾病

2024-07-02 来源:吉趣旅游网
第一章 肺系疾病

第一节 感冒的护理

一、感冒的定义、病因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护理。

二、感冒的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风寒感冒 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 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 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暑袪湿解表。

4.气虚感冒 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以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舌红,脉细数。治以滋阴解表。 三、感冒的病情观察要点

1.外感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 (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的观察辩证要点。 2.汗出

(1)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 (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

3.咳嗽、咳痰 咳嗽的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4.胃肠道反应 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

5.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冷汗

出为虚脱,立即通知医生。 四、感冒的症状护理

1.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避免潮湿。

2.咳嗽咽痒者,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的场所,病室内禁止吸烟。

3.耳穴埋豆改善感冒症状:主穴:肺、气管、肾上腺等;配穴:内鼻、耳尖、咽喉等穴。

4.穴位按摩和灸法改善感冒症状: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等、配穴:风寒型加外关、风池;风热型加印堂、合谷、少商。

5.刮痧疗法治疗感冒:主穴: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配穴:鼻塞不通者配迎香穴;咽痛配尺泽穴;热甚配十宣穴;头痛甚配百会、太阳(双)、印堂。

6.拔罐法治疗感冒: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每穴留罐5~10min,每日一次。 五、感冒的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稀软易于消化为主,多饮水,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食物。

1.风寒感冒 宜食发汗解表之品,如葱姜蒜调味等调味的食物,或予生姜红糖水热饮。食疗方:姜葱粥、紫苏粥。

2.风热感冒 宜食清淡凉润、以助清热之品,如秋梨、琵琶、藕、甘蔗、鲜芦根煎水代茶饮等。食疗方:黄豆香菜汤、银翘粥(双花、连翘、芦根水煎去渣取汁与粳米同煮)等。

3.暑湿感冒 宜食清热解表、祛暑利湿之品,如冬瓜、萝卜、鲜藿香或佩兰代茶饮等。食疗方:荷叶粥、绿豆粥等。

4.气虚感冒 宜食红枣、牛奶等温补、易消化之品,食疗方:山药粥、黄芪粥。

5.阴虚感冒 宜食甲鱼、银耳、海参等清补之品。食疗方:百合粥、银耳粥等。

六、感冒的中药使用的护理

1.口服中药 中西药之间间隔30min左右

(1)中药汤剂:汤药不宜久煎、风寒感冒宜热服,服药后盖被安卧;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宜凉服。

(2)感冒清热冲剂: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清热解毒口服液: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4)感冒软胶囊:服药期间如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症状,立即停药。

(5)蓝苓口服液: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药;脾虚大便溏者慎用。

(6)藿香正气水(软胶囊):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食物。

2.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双黄连注射液:首次静脉滴注过程中的前30min应缓慢,忌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奈替米星、硫酸依替米星)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吉他霉素)、诺氟沙星葡萄糖、氯化钙、维生素c、氨茶碱、穿琥宁、刺五加、丹参、川芎嗪等配伍时宜产生浑浊或沉淀,过敏体质者慎用。

(2)柴胡注射剂:只用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严禁静脉滴注或混合其他药物一起肌注;月经期、体虚者慎用,无发热者不宜使用。

3.外用中药 注意局部皮肤反应。

(1)贴敷药:取穴:大椎、神阙、风热感冒加涌泉(双);风寒感冒加合谷 (双),早晚各一次。

(2)药浴法:药浴的水位宜在胸部以下,药浴温度38~40℃,药浴时间10min为宜。饥饿或过饱时不宜全身药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建议药浴;60岁以上患者药浴时须有家属陪伴;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药浴时出现任何不适,立即停止浸浴并报告医师。泡洗中、后要适量饮水。

(3)药枕:一般选用透气性良好的棉布或纱布做成枕芯,药物不可潮湿,

否则失效,每日使用6小时以上,连续使用2~3周。 七、感冒的健康宣教

1.用药 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用发汗药后,注意观察出汗量,防止大汗虚脱,避免汗出当风。

2.饮食 多饮温开水,饮食有节,忌烟酒、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3.运动 感冒期间宜避免过劳,痊愈后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4.生活起居 慎起居,避风寒,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坚持每日凉水洗脸,冷敷鼻部,增强耐寒能力;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外出带好口罩。

5.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与人聊天、选择听音乐,伴有头痛者可听贝多芬的《A大调抒情小乐曲》;消除疲劳者可听《矫健的步伐》、《水上音乐》;增进食欲可听《餐桌音乐》等。

6.定期复诊 遵医嘱定时复诊,若出现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服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及时就医。

第二节 咳嗽的护理

一、咳嗽的定义、病因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咳嗽的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气急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有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燥,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每于晨间咳痰尤甚,痰出咳风燥伤肺缓,胸闷,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濡滑。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2)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色稠黄,咯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粛肺止咳。

(3)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以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4)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或午后潮热,盗汗,日渐消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三、咳嗽的病情观察要点

1.咳嗽的性质

(1)干咳或刺激性咳嗽: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病变等。

(2)咳嗽伴咳痰: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1)突发性咳嗽:吸入刺激性气体、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 (2)发作性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

(3)慢性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 (4)夜间咳嗽: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 3.咳嗽的声音

(1)声音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2)金属音: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癌肿直接压迫气管所致。 (3)声音低微或无力: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或极度衰弱者。 4.痰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1)粘液性痰: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浆液性痰:肺水肿。

(3)脓性痰: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5.伴随症状: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6.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咳嗽的症状护理

1.剧烈咳嗽,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咯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痰液粘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5.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平喘;配穴:交感、神门、大肠。 6.拔罐治疗:主穴:大椎、膻中。痰多者加丰隆穴;咽痒咳嗽甚者加天突穴温和灸10~15min;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穴。

7.穴位按揉: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min。外感风热加按风池、大椎、合谷等;燥热咳嗽者,加按脾俞、肾俞等;痰多者加按脾俞、胃俞、天突、足三里、丰隆等。

8.艾灸法:取穴:大椎、肺俞、风门穴。风寒咳嗽加天突、合谷穴;痰湿咳嗽加天突、至阳穴;脾虚者加脾俞;喘甚者加定喘;每日灸一次,每次灸20min。 五、咳嗽的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刺激性食物。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宜食葱白、生姜、蒜等辛温、清淡、宣肺止咳之品。食疗方:姜汁冲白蜜。

(2)风热犯肺:宜食梨、枇杷、萝卜、海蜇、荸荠等清凉润肺之品,如咳嗽不止,用银花、杷叶泡水代茶饮。食疗方:丝瓜汤、川贝炖冰糖。

(3)风燥伤肺:宜食梨、荸荠等清凉润肺食之品,也可用川贝、桑叶、冰糖研末开水冲服;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梨炖白蜜。食疗方:冰糖梨粥、

玉竹粥、藕粥。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宜食山药、赤小豆、糖菊饼、饮橘汁等健脾化痰之品。食疗方:苡米粥、橘红粥。

(2)痰热郁肺:宜食梨、白萝卜、柚子、马蹄、冬瓜、丝瓜、苦瓜、川贝等清热化痰之品。食疗方:枇杷粥。

(3)肝火犯肺:宜食菊花茶、梨、柑橘、萝卜、海蜇、芹菜等清凉疏利之品。食疗方:麦冬芍药粥。

(4)肺阴亏耗:宜食桑椹、黑芝麻、甲鱼、海蛤、银耳、罗汉果、蜂蜜等滋补肺阴、富有营养之品。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梨炖白蜜。食疗方:沙参山药粥、糯米阿胶粥等。 六、咳嗽的中药使用护理

1.口服中药 中西药间隔30min左右。

(1)中药汤剂:风寒袭肺宜热服,服药后加盖衣被;风热犯肺宜轻煎温服;风燥伤肺宜轻煎,少量频服;痰湿蕴肺宜饭后服用;痰热郁肺宜饭后稍凉服用;肺阴亏虚宜饭前稍凉服用。

(2)急支糖浆: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复方鲜竹沥液:风寒咳嗽者不适用;服药期间,若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及时就医。

(4)复方甘草片:不宜长时间服用,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慎用。

2.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浓度不宜过高,10~20ml注射液用250~500ml溶媒稀释为宜;滴速不宜过快,以40~60滴/分为宜。忌与维生素C、甘草酸二钠、丹参、加替沙星、甲磺酸帕珠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乳酸环丙沙星、依替米星、泮托拉唑、葡萄糖依诺沙星、头孢吡肟、盐酸莫西沙星、阿奇霉素、西咪替丁、吉他霉素、果糖二磷酸钠、头孢匹胺等配伍。

3.外用中药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1)中药贴敷:选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穴: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双侧)、于夏季初伏、中伏、末伏每隔10d贴一次,每次4~6小时,连贴3~5年。使用时应告知患者敷贴处皮肤可能出现灼热、发痒的情况,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明显热证、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人不宜热敷。

(2)药枕:一般选用透气性良好的棉布或纱布做成枕芯,药物不可潮湿,否则失效,每日侧卧枕之,使用6小时以上。 七、咳嗽的健康宣教

1.用药 祛痰、止咳药饭后服,服药后勿立即进食水。

2.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忌辛辣刺激、过咸、过甜、油腻食物。

3.运动 缓解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卫外功能。

4.生活起居 保持空气新鲜,戒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慎起居、避风寒,防止外感时邪。

5.情志 指导病人自我调护的方法,可选择聊天、听音乐、散步等方法。特别是久病体虚的患者要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6.定期复诊 遵医嘱复诊,对于持续时间大于2周的咳嗽,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的病人,宜尽早就诊,明确诊断。

第三节 哮证的护理

一、哮证的定义、病因

哮证是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哮证的病因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素诱发。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护理。 二、哮证的辩证分型、主要表现及治疗原则

1.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面色晦滞带青,形寒畏冷,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2.热哮 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白或黄,粘稠厚浊,咯吐不利,烦闷不安,面赤汗出,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治以清热肃肺、化痰定喘。

3.肺虚 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治以补肺固卫。

4.脾虚 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弱。治以健脾化痰。

5.肾虚 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治以补肾纳气。 三、哮证的病情观察

1.哮症发作前症状 如打喷嚏、流鼻涕、干咳,鼻咽、咽部发痒等粘膜过敏表现。

2.哮症发作的诱发因素 如受寒、过热、饮食不当、疲劳过度、烟酒异味刺激等。

3.观察病情变化 哮症发作的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的神志、面色、汗出、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口唇及四肢末梢的紫绀程度。

4.并发症 察有无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等。 5.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呼气与吸气时间比,观察患者痰的色、质、量,咯痰时的伴随症状,咯痰的难易程度,呼吸道是否通畅。

6.哮症发作时的观察

(1)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大汗、面色苍白提示病情危重。

(2)当病人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时,应观察是否有二氧化碳潴留,配合医生给予治疗、抢救。 四、哮证的症状护理

1.病室环境

(1)病室应避免各种过敏原,如烟雾、油漆、花草等异味刺激性气体。 (2)寒哮患者病室温度宜偏暖,避风寒。

(3)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防止闷热,但应避免对流风。

2.避免诱发因素:哮症病人应避免寒冷、饮食不节、疲劳、烟酒等诱发因素。 3.及时处理发作前症状:当哮症患者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干咳、咽痒等发作前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用药,减轻或预防哮症的发生。

4.体位

(1)哮症发作时给予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也可让病人伏与一小桌上,以减轻疲劳。

(2)出现烦躁时床档保护,防止跌伤。

5.哮鸣咳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咳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 6.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7.吸氧:

(1)遵医嘱给予适当浓度的吸氧。

(2)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宜选择低流量吸氧。

(3)如伴有意识障碍,应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

8.艾灸:哮病发作时可艾灸肺俞、膈俞20min,寒哮发作时艾灸天突、膻中、气海等穴。

9.中药吸入剂:寒哮发作时,用洋金花叶放在纸卷中点火燃烧,作吸入剂用。 10.热哮可行拨火罐疗法,取双侧肺俞、大椎、双风门、伏兔、丰隆等穴。 11.可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仑等穴,或指压舒喘穴。 12.哮症持续发作,且伴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大汗、肢冷等症,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五、哮证的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1.寒哮 宜食进温热宣通之品,以葱、姜、胡椒等辛温调味,以助散寒宣肺,忌生冷、海腥、油腻等食物。食疗方:麻黄干姜粥(麻黄、干姜、甘草、粳米煮粥服用)。

2.热哮:宜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多饮果汁,如梨汁。食疗方:加味贝母梨膏(川贝母、杏仁、前胡、生石膏、甘草、橘红、雪梨熬成糊状服用)。

3.肺虚:宜食动物肺、蜂蜜、银耳、百合、黄芪膏等补肺气之品。食疗方:

黄芪炖乳鸽,黄芪炖燕窝等。

4.脾虚:宜食如莲子、山药、糯米、南瓜、芡实等清淡,易消化、补脾之品,注意少食多餐。食疗方:参芪粥、山药半夏粥。

5.肾虚:宜食木耳、核桃、胡桃、杏仁等补肾纳气之品。食疗方:白果核桃粥、五味子蛋(五味子煮汁淹鸡蛋)。 六、哮证的中药用药护理

1.口服中药 中西药之间间隔30min左右。哮病发作时暂勿服药,一般在间歇时服用。如有定时发作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内服药,有利于控制发作或减轻症状。

(1)寒哮汤药宜热服;热哮汤药宜温服。 (2)固肾定喘丸过敏体质者慎用。

(3)哮证因痰而起,故哮证合并咳嗽者慎用止咳药,以免痰液淤积,加重病情。

2.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止喘灵注射液:孕妇、高血压、心脏病、前列腺肥大及尿潴留患者慎用;出现多尿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停药),并观察是否发生血容量降低,电解质紊乱。不宜与氨茶碱配伍。

3.外用中药 注意局部皮肤反应

中药敷贴:使用时应告知患者敷贴处皮肤可能出现灼热、发痒的情况,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明显热证、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人不宜热敷。 七、哮证的情志护理

1.病室环境宜安静,减少探视,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哮证发作时来势凶猛,病人多表现为惊恐万分,因此发作期病人首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反复发作的哮证迁延不愈,患者易悲观、焦虑、护士应关心安慰患者,让患者了解哮症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稳定病人情绪,以利康复。

4.与哮症患者共同分析、寻找过敏源和诱发因素,设法避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哮证的健康宣教

1.用药 掌握常用吸入制剂的用法、用量,急性发作时能正确地使用,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2.饮食 宜清淡,忌油腻;宜温和,忌过冷、过热;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忌过甜、过咸;不吃冷饮及人工配制的含气饮料;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产气食物。

3.运动 加强体质训练,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呼吸操等方法长期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4.生活起居 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禁忌吸烟、喝酒。随身携带吸入制剂

5.情志 保持情绪稳定,勿急躁、焦虑。避免情绪刺激诱发哮喘。 6.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

7.预防 做好哮喘日记,记录发病的症状、发作规律、先兆症状、用药情况及药后反应。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症复发。

第四节 喘证的护理

一、喘证的定义、病因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它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唇甲青紫为特征的病证。多因外感六淫侵袭肺系,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所致。 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矽肺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喘证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风寒闭肺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伴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宣肺散寒。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粘稠,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以宣肺泻热。

3.痰热遏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有汗、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以清泄痰

热。

4.痰浊阻肺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治以化痰降逆。

5.肺气虚 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淡苔剥,脉细弱。治以补肺益气。 三、喘证的病情观察

1.呼吸型态

(1)观察是否有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等。 (2)观察喘证发作的时间、程度等特点。 2.咳嗽、咳痰:

(1)咳嗽的时间、频次、诱发因素 (2)咯痰的色、量、质及咳吐的难易度。 3.喘证发作时的伴随症状 (1)发热、汗出的情况。

(2)水肿患者观察尿量和皮肤等情况。

4.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喘息,咳嗽,面色及神志如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四肢厥冷、面青唇紫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做好配合处理。 四、喘证的症状护理

1.喘憋、气促

(1)空气清新,避免刺激性气体或粉尘,定时开窗通风。

(2)急性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位,鼓励适当活动下肢,防止动脉血栓形成;缓解期注意休息,体位以病人舒适为宜;出现神志恍惚或躁动不安时,加床档保护,防止跌伤。

(3)遵医嘱吸氧。

(4)拔火罐:主穴取定喘、风门、肺俞,配穴取中脘、肾俞,走罐2~3遍。

(5)指导患者延胸椎1至胸椎5的脊柱两侧按摩,重按肺俞、脾俞、膏盲俞。实证配合按摩风池、风府、迎香、足三里,虚证配合按摩中脘后按摩风池、风府。

(6)刮痧疗法:主穴取大椎、定喘、肺俞、天突,配穴取太渊、天突、内关。先刮主穴,再刮配穴,由轻到重,出现痧痕为度。

2.咳嗽、咳痰

(1)如喉中痰鸣,咳痰不畅,应翻身拍背,以助咳痰。

(2)遵医嘱予清肺化痰的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给予吸痰。 3.伴随症状的护理

(1)对于喘证高热的患者,慎用冰袋和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以防邪气郁闭不得宣达,喘作更甚。

(2)因外感诱发的喘证,要注意观察使用解表药后的汗出情况,如出汗较多,应勤换衣被。

(3)长期卧床水肿的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受压部位皮肤的护理。 五、喘证的饮食护理

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为宜,忌辛辣、油腻、刺激、生冷和产气的食物,禁喝烈性酒和吸烟,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1.风寒闭肺 宜食海带,大豆,莲子,萝卜等清肺散寒之品。食疗方:杏仁粥。

2.表寒里热 宜食梨肉、罗汉果、莲子、薏米、银耳等祛火化痰之品。食疗方:百合糯米粥。

3.痰热遏肺 宜食梨肉、大豆、银耳等清肺热,和气平喘之品。食疗方:银耳莲子粥。

4.痰浊阻肺 宜食蔬菜、栗子、木耳、大枣等生津化痰之品。食疗方:薏苡仁粥。

5.肺气虚 宜食梨肉、杏肉、百合、大枣、花生等清淡甘润,益肺健脾之品。食疗方:山药茯苓粥。 六、喘证的用药护理

1.口服中药:中西药之间间隔30min左右。

(1)服用麻黄汤或定喘汤时,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2)小青龙颗粒(合剂、胶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

(3)苦甘颗粒: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

(4)服用痰饮丸可导致便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大便情况。

2.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清开灵注射液:注射液稀释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使用。忌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洛贝林、肝素钠、硫酸美芬丁胺、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6、维生素c、硫酸妥布霉素、硫酸庆大霉素、西咪替丁、精氨酸、氨茶碱等药物配伍使用。

(2)双黄连注射液:首次静脉滴注过程中的前30min应缓慢,忌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奈替米星、硫酸依替米星)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吉他霉素)、诺氟沙星葡萄糖、氯化钙、维生素c、氨茶碱、穿琥宁、刺五加、丹参、川芎嗪等配伍时宜产生浑浊或沉淀,过敏体质者慎用。

(3)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浓度不宜过高,10~20ml注射液用250~500ml溶媒稀释为宜;滴速不宜过快,以40~60滴/分为宜。忌与维生素C、甘草酸二钠、丹参、加替沙星、甲磺酸帕珠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乳酸环丙沙星、依替米星、泮托拉唑、葡萄糖依诺沙星、头孢吡肟、盐酸莫西沙星、阿奇霉素、西咪替丁、吉他霉素、果糖二磷酸钠、头孢匹胺等配伍。

3.外用中药 注意局部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中药敷贴:使用时应告知患者敷贴处皮肤可能出现灼热、发痒的情况,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明显热证、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人不宜热敷。 七、喘证的健康宣教

1.用药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正确掌握吸入制剂的方法。

2.饮食 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少量多餐,忌烟酒。 3.运动 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4.生活起居 戒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灰尘。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被,以防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注意休息,防止过劳。

5.情志 保持良好情绪,防止七情内伤。

6.氧疗 如病人有严重慢性缺氧状况,应坚持长期氧疗,提高生活质量。 7.定期复诊: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时来医院复查,出现喘憋、气短、乏力等症状及时就诊。

第五节 肺痨的护理

一、肺痨的定义、病因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致病因素分为内因与外因,外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两者往往互为因果。肺结核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肺痨的主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1.肺阴亏虚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颧红、或有轻微盗汗、口干舌燥,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或兼数。治以滋阴润肺,清热杀虫。

2.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量多、难咯、时时咯血、色鲜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骨蒸、颧红、口渴、心烦、失眠盗汗、急躁易怒,胸胁挚痛,舌红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治以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3.气阴耗伤 咳嗽无力、气短声低、或咯血,色淡红、午后潮热、畏风怕冷、自汗、纳少便溏、面色晄白、颧红,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数。治以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4.阴阳两虚 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咳逆喘息少气、形体羸弱、劳热骨蒸、面浮肢肿、潮热、形寒、自汗,舌光质红少津,脉细数或兼数。治以温补脾肾,滋养精血。

三、肺痨的病情观察要点

1.发热 发热的时间和热势,观察病人发热的规律。病人的发热时是否伴有颧红、盗汗、骨蒸发热、手足心热等。

2.咳嗽发作的性质及程度。 3.咯痰的量、色、性状。

4.是否伴有咯血,咯血的量、颜色、性质、出血的速度及意识状态、生命体征。

5.胸痛患者应观察疼痛的时间,性质,如出现呼吸困难,要立即告知医生。

6.患者体重的变化。 四、肺痨的症状护理

1.病室环境安静、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灰尘、烟味刺激导致咳嗽加重。对于有结核病灶的患者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病床之间不得少于1.6米,病室定时消毒。

2.发热 定时测量体温,做好发热护理。

3.痰多不能自行咳出的患者,可协助翻身拍背,或遵医嘱予清肺化痰中药雾化吸入。

4.干咳较重时,嘱患者切忌用力,遵医嘱给予止咳药;若呛咳气急、咽痒、口中有血腥味,为咳血先兆,应嘱患者患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5.咯血的护理

(1)患者可选用半卧位或头侧平卧位,大咯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2)不要高声讲话及剧烈咳嗽,咯血量多者禁食,咯血停止后或少量咯血时,可行半流食。

(3)准确记录出血量,观察病人咯血时的面色、神志、汗出、肢温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血脱先兆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及止血药。

(4)胸痛时指导患者勿用力咳嗽,取舒适体位缓解疼痛。

(5)每周测量体重1次,为肺痨病人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6)肺痨盗汗者可用五倍子、飞辰砂敷脐,贴敷过程中注意局部皮肤的观察。

(7)气功疗法:作正卧位内养功,通过平卧、放松、入静、意守、调息等,可调整脏腑、平衡阴阳,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肺痨的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忌食生冷及肥甘厚腻的食物,宜少食多餐,进食时细嚼慢咽。

1.肺阴亏虚 宜食百合,鸭梨,银耳,藕汁等滋阴润肺之品。食疗方:贝母冰糖炖豆腐。

2.阴虚火旺 宜食甲鱼、鸡蛋、冬瓜、萝卜等滋阴降火之品。食疗方:冰糖

银耳羹。

3.气阴两虚 宜食多食鱼,牛奶,红枣,莲子,黑芝麻等补益气血之品。食疗方:百合猪肺汤(猪肺、百合、党参煮汤)。

4.阴阳两虚 宜食百合,银耳,人参,甲鱼食滋阴补阳之品。食疗方:虫草大枣汤(人参、冬虫夏草、大枣,冰糖煮水服用) 六、肺痨的中药使用护理

强调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化学治疗的重要性,使病人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当出现巩膜黄染、肝区疼痛、胃肠不适、眩晕、耳鸣等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联系,不要自行停药。

1.口服中药 中西药之间间隔30min左右

(1)服用滋阴降火、润肺补肾的中药汤剂,可早晚空腹服用。 (2)服用滋阴益气类药物不宜喝茶及吃萝卜等降气食物。

(3)人参固本丸:宜饭前服用,不宜同时服用五灵脂、皂荚及其制剂,以免影响药效。高血压患者慎用。

2.外用中药 注意局部皮肤反应。

(1)可佩带安息香,保养元气,增强正气。 (2)用雄黄酒擦迎香穴,以达避秽之功。

(3)用净灵脂、白芥子、生甘草研末加醋,与蒜捣匀,贴敷于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1寸半,约1~2小时,皮肤灼热取之。 七、肺痨的情志护理

1.病室环境宜安静,减少探视,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肺痨患者病情迁延,长期养病,需隔离修养,生活单调乏味,因此应鼓励病人可以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画画、书法、听音乐等方式丰富生活,缓解不良情绪。

3.劝患者禁恼怒,息妄想,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八、肺痨的健康宣教

1.用药 坚持服用抗痨药,严格遵医嘱服药,保证化疗的全程、联合、规律,严禁擅自停药、加药或减药,以防复发。服药期间注意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肾功。

2.饮食 宜清淡,养阴清热之品,加强营养,多饮水,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3.运动 注意锻炼身体,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4.生活起居 痰培养阳性时,有一定传染性,适当戴口罩,适当隔离;痰培养阴性后,传染性较小。每日增加开窗通风时间。注意气候的变化,防止复感外邪,加重病情。注意休息,防止过劳。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病人使用的痰具、用具均应消毒。戒烟,远房事。

5.情志: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恼怒、悲伤、恐惧。

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咳嗽、乏力、消瘦、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钟洪,杨磊石,等.中医常见病症诊治精粹.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 尤黎明,吴瑛,等.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 王行宽,陈大舜,等.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 王永炎,谢阳谷,曹洪欣,等.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 王国强,王永炎,陈可冀,等.中医治未病丛书肺胃病的中医养护.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 毕桂兰.临床中医护理细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 王和权,非药物治疗内科病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9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 王敏,冯运华,等.中医标准护理计划.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1 苗三明,朱飞鹏.中成药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2 曾聪彦,梅全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应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