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神农尝百草 2 麻姑献寿
3 十二生肖的故事 4 望帝化鹃 5 蚕神嫘祖 6 七夕来历 7 杜康酿酒 8 龙凤呈祥 9 雷公电母 10 终北国
11 中秋节的故事 12 门神的由来 13 后羿射日 14 劈山救母 15 祝融取火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
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
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故事启示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必须去尝试解答,没有尝试就没有经验的积累,也不会知道问题的答案,神农的勇气可嘉,其他人都不敢去尝试,只有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尝遍了百草。最后神农成功找到五谷和草药。神农不顾自己只为了老百姓的生活,不为自己只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任何事情只有尝试就会知道行不行。
麻姑献寿
麻姑是一位象征吉祥与长寿的神仙。她的形象源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位姓麻的少数民族姑娘。
当时,在中国北方,汉族和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麻姑是少数名族,但具体是哪个族,还有待考证。麻姑的父亲叫麻秋,早年在一个集镇上替人养马为生。麻姑的母亲在一场战乱中被官兵抢去,再也没有回来。麻秋失去妻子,性情一直很坏。麻姑因为长期与汉人做邻居的原因,从小就向汉人学了一手好针线活,等到年龄稍大一点儿了就常为有钱人家做针线活挣点儿小钱。
一天,麻姑在一户人家做好针线活,主人很满意,赏了一个大桃子给她。麻姑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想拿回家与父亲一起尝尝鲜。
麻姑回家的时候,看见路边围着一圈人,就好奇地朝里面看。一位身着黄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旁边有几个人说:“老婆婆是饿的,如果吃点东西,也许会好的。” 可是,大家只是说着,谁也没有拿出东西给老婆婆吃。那时兵荒马乱的,田地都荒芜了,粮食很珍贵。谁愿意将自己的粮食分给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呢?
麻姑看不过去了,就从怀里拿出那只桃子,蹲下身扶起老婆婆,用桃子喂她。桃子又甜汁水又多,老婆婆吃了很快缓过劲儿来。周围的人也都啧啧地称赞麻姑。老婆婆开口说:“孩子,谢谢你,能不能给我喝点粥汤?”
“好呀,我就回去帮您煮去。”麻姑回家就生火煮粥。
父亲麻秋回到家,她把街上遇的情况告诉了父亲。没料到麻秋沉下面孔说:“这种老家伙,饿死算了!你给她吃桃子,已经是她很大的福份了。我们家的粮食本来就不够,你竟敢自作主张煮粥给她,实在是不像话!”父亲不让麻姑为老婆婆送粥,并把她关进了后屋不许外出。
半夜里,麻姑仍惦念着街上黄衣衫老婆婆的情况。她听到前屋的父亲呼呼入睡,就轻手轻脚地走出后屋,从锅里舀了一碗粥,快步来到街上。但街上除了狗吠声,哪儿还有老婆婆的踪影。麻姑很焦急,到处寻找老婆婆。
月光下,只见原来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颗桃核留在那里,麻姑就拾了起来。父亲麻秋醒来了,发现女儿不在家中,便找到街上,气急败坏地把麻姑拖回家,狠狠地打了一顿。
第二天晚上,麻姑刚睡下,就看见穿黄衣衫的老婆婆朝自己笑盈盈地走来了。
老婆婆抚摸着麻姑的头说:“孩子,谢谢你!亏你有一片善心。那桃子果然是好东西,我吃了已经足够益寿延年了,你放心吧。”说着转身要离开。
麻姑噙着眼泪,受了委曲似的把头埋在老婆婆的怀里哭了。 老婆婆安慰她说:“好孩子,别难过,以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
麻姑在睡梦里哭醒了,细细品味着梦里的事情,觉得黄衣衫老婆
婆一定不是普通人。
早上起床,麻姑把自己藏好的桃核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年的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大桃树。奇怪的是,这棵桃树每年正月里开花,三月里就结出又大又红的桃子,引来许多人来看热闹。阴历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麻姑就用桃子接济附近一些贫困饥饿的老年人。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后,几天不吃饭不觉得饿,而且原来身上的小毛小病也治好了。
集镇上的老年人见麻姑这样善良能干,私下都说她是天仙下凡,每年三月送桃时就称她是“麻姑献寿”。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生计无着落,就跑去从了军,跟随石勒东讨西征。因为作战勇敢,麻秋几年后被石勒封为征东将军。
这样,在战事平息后,麻秋衣锦还乡,管理着包括他的家乡在内的一大片土地。虽然做了高级将领的女儿,但麻姑却还和往常一样和邻里们相处在一起,一点儿也没变。麻秋得知女儿和这些穷人们来往,对此很不满意,觉得丢了自己做大将军的面子。他听说了麻姑所种的那株桃树后,更加不舒服,就派士兵砍倒了桃树,烧了原来的住房,硬逼着麻姑住进了将军府。
麻姑住在将军府,虽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不能和邻里们来往,心里一点儿也不愉快。
一次,麻姑感到烦闷,就由丫鬟陪着,走出府外散散心,看见集镇周围在大兴土木。许多民工在辛苦地劳动着,就问丫鬟是怎么回事。
丫鬟回答说:“这是老爷抓来的俘虏和拉来的劳工,集镇要筑城
与外族人打仗。小姐你看,老爷在那儿监工呢!” 顺着丫鬟指的方向,麻姑看见父亲正在用鞭子抽打每一个从他面前走过的劳工,嘴里不住地喊“快!快!”麻姑看不下去,急忙走向前去劝说:“爹爹,让这些人也喘口气吧,他们又不是牲口。”
但是,麻秋两眼一瞪,说:“去,去!女孩儿家懂什么!” 麻姑看见民工伤病很多,非常同情他们,常常瞒着父亲从将军府拿些药来给民工们医治,有时还为民工们缝补衣物。
民工们知道她是麻秋的女儿,都不解地说:“将军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女儿?”
麻姑得知民工们做夜班时间很长,一直要做到鸡叫才能休息,她不止一次要求父亲多给民工一点休息时间,但都遭到父亲的训斥。麻姑明白再去求父亲是无济于事,就决定另想办法。一天夜晚四更天,麻姑就悄悄地起床了,来到鸡窝旁,轻轻地学公鸡叫:“喔,喔,喔——”
鸡窝里的公鸡惊醒了,也昂着头,啼叫起来:“喔,喔,喔——” 集镇上的其它雄鸡听见,都跟着啼叫起来。 做夜班的民工们听见鸡叫,兴奋地大叫:“收工啦!”
他们为能提早放工而高兴。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他们没想到公鸡早啼是麻姑帮的忙。
公鸡提早啼叫引起了麻秋的怀疑,因为每次鸡叫都是从将军府周围开始的,于是,他派人暗中监视麻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怀疑。麻秋很恼火,一定要惩治女儿,就叫人把麻姑锁进闺房。
麻姑被锁在闺房,想逃出去,但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一扇窗户打开了,麻姑一看,竟是穿黄衣衫的老婆婆。
老婆婆说:“孩子,我们又见面了,你和你父亲的缘份已尽,还是跟我走吧。”
原来穿黄衣衫的老婆婆是梨山老母,上次她吃了麻姑的桃子是普通桃子,留下的却是仙桃核,让麻姑去接济贫困老人。她觉得麻姑是位善良的姑娘,所以这次来解救她,并带她去修道成仙。
麻秋回家,想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但打开闺门,怎么也找不到麻姑,只得狠狠地把门卫们打了一顿。从此,麻秋再也没见到过自己的女儿。
麻姑跟随梨山老母修道成仙后,每年三月都会送桃给贫困的老人吃,不少人还遇见过她哩。
关于麻姑献寿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属于道教人物。古时以麻姑喻高寿,过去中国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麻姑是中国道教神话中的一位女神,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为广泛。中国人一直对长寿有着热烈的期望,而把追求长生作为主要内容的道教也是如此。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长寿之神分为两种性别,男性神就是鼎鼎大名的彭祖,而女性神就是麻姑。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取名《麻姑献寿》。
十二生肖的故事
混沌初分,天干地支刚定时,玉皇大帝下令普召天下动物,要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选拔十二个属相。
消息刚传出后,惊动了花猫和老鼠这两个朋友。花猫对老鼠说:\"明日五更去天庭应选,我有个睡懒觉的毛病,到时你可要喊我一声啊!\"老鼠连声道:\"好说,好说!\"
可是第二天一早,不讲信义的老鼠却偷偷起床不辞而别了。 这天,灵霄宝殿上禽兽云集,开始应选。玉帝按天地之别,单挑了龙、虎、牛 、马、羊、猴、鸡、狗、猪、兔、蛇、鼠十二种水陆兽类来作十二属相。公鸡当时长着两只美丽的角,也被列入兽类里。
玉帝刚要给它们排一下座次,只见黑狸猪闪了出来,别看它生得笨嘴拙腮,却专爱惹事生非,它奏道:\"玉帝既已选好首领,小臣愿替君分忧解愁,当个公正人,为兄弟们依次排位。\"玉帝闻言大喜,嘱咐猪要秉公而断,就退朝了。
玉帝一走,十二生肖就闹成了一锅粥。
开头,大家一致推选温和、宽厚的老黄牛居首位,连威武的老虎、苍龙也敬它几分,表示同意。可是,缩在墙角的老鼠却钻了出来,提出抗议。它说:\"论大数我大,不信咱们到人间比试比试,听听百姓的评论。\"于是,老黄牛和老鼠来到街头闹市。
牛在人群中走过时,人们毫无反应。这时,老鼠\"哧溜\"一下子爬到牛背上打起立桩来,街上的人们纷纷乱嚷:\"好大的老鼠!\"等人们拿出棍棒赶来扑打时,老鼠早已跑远了。
老鼠回来大吹大擂,众动物都替黄牛打抱不平,只有黑狸猪暗自高兴,它觉得只有这样大小不分,好坏难辨,才能鱼目混珠,自己也从中渔利,于是,它大笔一挥先挑选了老鼠,后排了老牛。
这可惹恼了排在后面的老虎和苍龙,它俩大声喧叫起来,震得众动物们发抖。众动物忙向龙和虎朝拜,一致推选老虎为山中之王,苍龙为海中之王,统管天下。猴子为老虎写了\"王\"字金匾,挂在老虎前额上,公鸡把两只角送给了苍龙。从此,苍龙戴上了桂冠。老虎、苍龙有了人间权势,也就自甘老鼠和老黄牛之后了。这时,又跳出一个多事的野兔,它冷笑一声说:\"嘿嘿!论长相我和老鼠差不多,论个子我比老鼠大,我是山王的护卫,应该排在海王前面。\"
苍龙一听大怒,说:\"你休得胡搅蛮缠,不服气咱就比试比试。\"黑猪一听正中下怀,忙说:\"一言为定,你们就比试比试赛跑吧,让猎狗来做你们的裁判员。\"
狗和鸡素来不和,它见鸡讨好龙,便想借机捉弄它们一下,它选了条荆棘丛生的跑道,暗地里对兔说:\"你的尾巴太长了,会妨碍比赛的,要忍痛割爱。\"它给兔子剪断了一大截尾巴,只剩下一点尾巴根儿。
比赛开始了,苍龙腾云驾雾,片刻间就飞到了前面去了,可是,当跑到灌木丛中时角就被树藤挂住了,怎么也摘不下来。野兔一蹿十八个垅,一口气跑到了终点。
黑狸猪不顾众动物的反对,把兔子排在了苍龙之前老虎之后。 狗去给野兔贺喜,它向兔卖好说:\"要是不选这样的跑道,不帮
你割断尾巴,你哪有今天的胜利呀。\"野兔正捧着那截粗大的尾巴惋惜,听了狗的话,撇着三瓣嘴说:\"哼!我是凭本领取胜的,没有你,我还丢不了这条漂亮的尾巴呢!\"狗一听,眼都气红了,它说:\"既然你有本领,那咱们也比试比试!\"野兔傲慢地说:\"这有什么难,我先跑,你要能追上我,我请你啃骨头。\"说着就得意洋洋地跑起来。猎狗磨了磨爪子,箭一样地追了上去。不一会儿,就追上了野兔,它用嘴咬住野兔的脖子,一边吃一边说:\"好了,这下该我啃骨头了。\"
为这事,狗也受了处分,被排到最后头。
苍龙比赛失败后,经常背地里抱怨那对鸡角连累了它,公鸡听到了又后悔又伤心,它来到海边对龙说:\"龙哥哥,既然这两只角对你毫无益处,那就请你还给我吧。\"龙狡猾地说:\"这双角虽然害了我,但能装饰我的仪表,还你不难,要等太阳出西山,月亮下东海。\"说完,便一个猛子扎下海底去了。天真的公鸡信以为真,它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盼望太阳从西山出来,还不时伸长脖子,向大海呼叫:\"龙哥--哥!角--还--我……\"
从此,公鸡失去了两只角,也被排在后头。
只剩下猴、蛇、马、羊、猪的排位没有确定。猪又别有用心地煽动起来:\"猴弟是陆上的杂耍大王,蛇弟是水中的泅渡能手,你们谁先谁后呢?\"经过一番议论,它们决定再到人间进行一次民间测验,进行杂技表演。青蛇邀了红马,猴子邀了山羊,让它俩帮助做服装道具。
这时,蛇腹下有十二条腿,行走起来又笨又慢。红马是个助人为
乐的实干家,它不声不响地用薄皮给蛇做了一身圆筒龙衣,龙衣上面用马鬃编了方格花纹,煞是好看。红马从腹下刮了一层油脂涂在龙衣上,使龙衣非常滑腻。青蛇穿上龙衣,遮住了笨腿,用滑行代替了步行,既灵敏又美观。
山羊平时就讨厌猴子,嫌它整天蹿上跳下,给它踩坏了青草,所以对猴子的帮助不那么热心,猴子想弥补一下光腚的缺陷,向山羊求援道:\"羊大哥,请你剪给我一点绒毛,让我补补后腚吧。\"山羊不高兴地说:\"天要冷了,我知道你想借我的毛遮你的后腚,可是你也要知道我呀全凭这身宝衣过冬呢!\"猴子没办法,只好仍旧光着屁股。
比赛那天,青蛇披着龙衣,一会儿在树枝上盘卷如藤,一会儿在水面上滑行如梭。它昂起头颈,只用尾尖着地,表演各种杂技,人们连连喝彩。轮到猴子表演了,只见它攀杠子、荡秋千,也赢来不少喝彩,当表演到\"倒挂竹帘\"时,猴子用尾尖卷在树枝上,头朝下做起各种惊险动作,忽听有人喊:\"看啊!看那!猴屁股着火了!\"人们都大声哄笑起来。猴子向来护短,它脸红心慌,忙用尾巴去遮屁股,只听\"扑通\"一声,头朝下跌了个满脸花。
就这样,青蛇和红马排在了前头,山羊和猴子排在了后头。 给众动物排完座次,黑猪把自己写在最前头,心里说:\"这回可是我升官发财、名利双收的时候了!它来到灵霄殿,见了玉帝。玉帝接过座次表,看了一眼,二话没说,就把前面黑猪的名字勾掉,填在最后头。于是,玉帝让太白金星按地支排写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辰
表,并降下一道谕旨,令值日功臣到人间发布。
排选已定,玉帝怒气未消,又给黑猪批上几句话: 无用蠢才,颠倒黑白。 罚去吃屎,一年一宰。
黑猪被贬,一下子气了个大肚子。它终日躺在茅窝里,再也懒得管闲事了。可是,有时仍然心里发痒,按捺不住,用嘴巴拱来拱去,拨弄是非。
老鼠回到家里,高兴地捋着三根半胡须跳起舞来,把熟睡的花猫惊醒了。花猫问:\"还不到时候吗?\"老鼠说:\"早过了,咱还争了第一呢!\"鼠向花猫绘声绘色地吹嘘起自己的乖巧。花猫恼悔地说:\"我再三跟你说过,你怎么不叫我一声呢?\"老鼠却抢白花猫说:\"你自己没长耳朵?我叫你去,你还兴抢了我的位置呢!\"猫一听,气得长须倒竖,杏眼圆睁,它张开锋利的爪子,一个箭步扑上去,把老鼠吃掉了。
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世代冤家。
望帝化鹃
很久以前,蜀地的人们生活得很苦。一天,从天降下一个叫杜宇的人。他教人们种植五谷,在他的帮助下,蜀地的荒地变成了良田,人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这里的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就选举他做了蜀国的王,称他为“望帝”。望帝宅心仁厚,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明君,蜀国在他的治理之下日益强盛,当地的百姓对他十分尊敬。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年洪水泛滥,人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望帝虽然忧念人民身遭祸难,但一时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办法把水患根除。这时一个叫憋灵的人说能治理洪水,于是望帝就派他去治理洪水。
鳖灵在治水上显示出过人的才干,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从蜀国流到长江。这样,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国人民又可以安居乐业了。鳖灵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杜宇十分感谢,便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受了禅让,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望帝将王位传给丛帝后,自己则去西山隐居。开始的时候丛帝很能干,处处为百姓着想,蜀地的人都很爱戴他。但是后来他却变得越来越骄傲,不再关心百姓的疾苦,百姓都怨声载道,望帝知道后心里也很着急。
没有办法,望帝就带领百姓进宫见丛帝。丛帝见望帝带这么多人进宫,很担心自己的王位,就下令紧闭宫门,不许望帝他们进来。望帝见进不了宫,只好懊恼地回到西山。望帝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最终一病身亡。死后,他化成了鹃鸟,叫声十分哀怨凄苦。听到鹃鸟一声声悲啼传来,蜀国的人民感伤地说:“这是我们的望帝,他现在是多么地懊悔呀!”
望帝变成鹃鸟后,飞进宫里大声地叫:“民贵啊,民贵啊!”丛帝听到鹃鸟凄惨的叫声,感到很惭愧,决定改正错误。
鹃鸟还在田野上不停地叫:“布谷!布谷!”催促百姓耕田种地,百姓知道鹃鸟是望帝变的,就把它叫做“杜鹃”,因此鹃鸟,又名杜鹃、子规、布谷、杜宇、子鹃。
杜鹃不分昼夜地啼叫,嘴巴都出血了,它流出的血滴在地上,地
上就生出了一丛丛的小花,人们就将这种花叫做“杜鹃花”。
寓 意
“望帝啼鹃、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词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诗人们常借杜鹃鸟或杜鹃花寄托了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蚕神嫘祖
栽桑养蚕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在哥伦布进行环球航行之前,西方人偶尔通过波斯商人得到一些蚕丝,以及蚕丝织成的美丽丝绸,西方人曾经自作聪明地认为丝是从树上长出来的。直到查士丁尼时代,西方人才通过两名印度僧人了解到,世界上原来有种蚕的昆虫。而这时候,古老中国栽桑养蚕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据传,第一个教人们栽桑养蚕的不是别人,正是黄帝的夫人嫘祖。嫘祖本为西陵之女,后来嫁给黄帝,后世奉她为先蚕。所谓“先”,是指最先教民育蚕抽丝,所以嫘祖又叫蚕母。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嫘祖,嫘祖便成为农村妇孺皆知的大神。
黄帝在战败蚩尤后,建立了以他的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黄帝理所当然地坐上了部落联盟的第一把交椅。战争平息了,和平年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产,黄帝任命嫘祖和另外两名大臣胡高以及伯余三人负责制作衣服。
嫘祖、胡高和伯余三人再次进行了分工:胡高负责帽子,伯余负责衣服,嫘祖则负责帽子和衣服的原材料采集。这样,嫘祖就得天天
带领部落里的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并把男人们打回来的各种猎物身上凡是能用的皮毛都剥下来,一一加工成制作衣帽的原料。
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部落里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但还有更多的人仍然光着身子,或是仅仅在腰间系几片树叶遮丑,嫘祖由于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
嫘祖的病其实不仅是劳累,还在于她觉得现在这种采集衣帽原材料的方法太局限,效率不高,要让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嫘祖一着急,急火攻心,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黄帝见妻子病了,心里很难过,命令嫘祖手下的女子想办法弄些嫘祖平常爱吃的东西给她送来,但嫘祖一点儿食欲也没有。
嫘祖一连三天没吃饭,她手下的两个年轻女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悄悄在一起商量,准备进山摘些鲜果子回来,看嫘祖吃不吃。于是两人一早就进了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无数的果子,可是用嘴一尝,不是涩,就是酸,总觉得很不可口。
天快黑的时候,两个女子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树上结着雪白的小果,这些小果子是她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看上去洁白可爱,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赶忙趁着天还没黑就摘起来。
两个年轻女子将这些白色鲜果拿回部落准备给嫘祖吃,才想起刚才只顾采集,还不知味道如何呢。他们中的一个放了一只到嘴里,用劲一咬,却根本咬不动,而且也没啥味,两个女子面面相觑,丧气至极。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来朝见黄帝。此人为黄帝发明了船。
他看见两个年轻女子站在一起发呆,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把她们为嫘祖摘回来的白色小果之事说了一遍。
共鼓说:“咬不动,你们为什么不用水煮一下呢?”
两个女子觉得有理,就把白色鲜果倒在水里,架起火猛煮。可是,煮了好长时间,放进嘴里,还是咬不动。
一个女子拿起一根细木棒,无意地在锅里乱搅。搅了一阵,她往外一拉木棒,却惊讶地发现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那样细的白线。她们觉得十分奇怪,就边搅边缠,不大一会儿工夫,煮在锅里的白色果子全部变成了晶莹柔软的细丝线。
两个女子也没太在意,她们把这件新鲜事当成趣事告诉了嫘祖。 嫘祖听说后,愣了半晌,她的病情好像减轻了大半,立即就要看个明白。身边的人不让她动,就把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拿来让她看。
嫘祖仔细端详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然后对周围的女子说:“你们摘回来的不是什么果子,它当然不能吃,不过,它可比鲜果有用处得多。”
接着,嫘祖就详细询问两个女子:果子从哪里摘来,在哪座山上,在什么树上。两个女子都一一做了回答。嫘祖听了后,食欲也有了,吃了一大碗饭睡了。
第二天,嫘祖感觉病全好了,她不顾黄帝的劝阻,亲自带着两个摘鲜果的女子到昨天她们去过的桑林实地考察。嫘祖在树林里整整观察了好几天,终于弄清了这种白色果子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是一种嘴里会吐细丝的虫子绕织而成的,并不是树上的果子。嫘祖回来把这件
事向黄帝做了详细汇报,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所有的桑树。从此,栽桑养蚕就在嫘祖的带领下开始了。
关于嫘祖 1
蚕神嫘祖,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乃黄帝正妃。也就是说,当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一例外地称黄帝是自家始祖的时候,也就应该明白华人无一例外的是嫘祖的子孙,嫘祖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
2
嫘(léi)祖,又称西陵氏,科学史上称其为上古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传说嫘祖入山采果奉亲,发现了“天虫”(野蚕)吐丝结茧的秘密。经长期留意观察,逐渐熟悉了野蚕的生长规律。进一步又从野蚕吐丝受到启发,产生了以蚕丝织衣的奇想。经过多次试验,首创野蚕家养成功,又治丝兴衣,使西陵氏人第一次穿上了丝绸衣裳。
因为对西陵部落贡献巨大,嫘祖被全族人举为酋长,一时英名远播。嫘祖与雄霸中原的轩辕氏的婚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联姻,中原与西陵自此结为友好联盟,为后来中华民族成为大一统、多民族的东方大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3
嫘祖是上古时代丝绸文明的开拓者。蚕丝文明实现了“中华一统富耕桑”,促进了各部落各民族的大融合,更使中国以丝绸品独霸世界四千余年。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
中外的丝绸之路,泽被天下苍生,自周朝起即被尊为“先蚕”、“蚕神”、“行神”,民间又有“嫘姑”、“丝姑”、“蚕姑娘”等爱称。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都十分敬仰她。西方国家对中国最早的认识即始于丝绸,当时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今天,在宜昌西陵山、先人溪、黄牛岩等地,仍可寻觅到嫘祖的遗迹。宜昌西陵以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嫘祖生日,每年都举行庙会祭祀。[ 另有说法称嫘祖祖籍四川盐亭,今四川金鸡镇青龙山有嫘祖墓。]
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
七夕来历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
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玩,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在树林中与织女相识,二人互生情意,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娘娘常用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织女来到凡间后,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一天牛郎去喂牛,老牛又开口说话了:“我不能再帮你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牛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情,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
再说天上,织女私自下嫁凡间的事让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大发雷霆,亲自下凡,拽着织女就向天宫飞去。
牛郎上天无路,想起老牛临终告诉他的话,他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用竹筐挑着一双儿女,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
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这天,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同时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杜康酿酒
杜康是黄帝手下又一位有名的臣子。
黄帝时代,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候,人们除了进行渔猎活动外,农业生产也成了最重要的生产方式,由于耕地大面积地开发,以及耕作水平的提高,粮食有了不少剩余。为此,黄帝让杜康专司粮食的管理。
杜康是个很负责任的官员,尽心尽力地恪守职责。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来都是丰收年,粮食越打越多,但是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的保管方法,杜康只能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山洞里又很潮湿,粮食全都霉坏了。
黄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撤销杜康的职务,让他仍管理粮食,戴罪立功,并且放话说,如果以后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将杜康处死。
杜康努力工作,却得到这么个结果,心里十分悲愤。但转念间,
他想到嫘祖、风后、仓颉和祝融等,一个个都有发明创造,立下了大功,唯独自己什么功劳也没有,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粮食管理好,让别人无话可说。
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树干里边已经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 。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这些装在洞里的粮食一直没有翻晒,也没有来得及吃掉,它们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下,已经慢慢地发酵了。
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颗装有粮食的枯树旁边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之类的动物。他起先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可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可似乎都在睡大觉。
杜康一头雾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正在纳闷儿,一只野兔醒过来了。他一见杜康,马上蹿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和野猪也都醒了,一窝蜂地往森林里逃去。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了不远都倒在地上了。
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里舔什么。杜康一看,吓了一大跳——装粮食的树洞裂开了一条缝,一些很清的水正不断从树洞里往外渗,山羊、野猪和兔子
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还闻到这种水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他自己也不由得尝了一口——味道虽辛辣,却醇美而香洌。杜康尝了一口立即还想再尝第二口,尝了第二口还想尝第三口,就这样,杜康一连喝了十口,直到后来觉得天旋地转才停了下来。可他刚向前走了两步,便如同山羊和野猪那样身不由己地倒在了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过了好长时间,杜康才醒过来。杜康原本很疲惫,可这时他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竟把旁边挣扎的一只山羊踩死了,杜康立即联想到,自己的这种力量肯定和刚才尝的那种水有关,于是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到部落后,杜康把他所经历的奇事向其他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喝了,都一致称赞,同时也觉得奇怪。有人就建议把这件事向黄帝禀报,也有人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造成粮食霉坏被降了职,现在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却变成了水。黄帝知道了,不杀他的头才怪。杜康认为,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于是,他提起尖底罐去找黄帝。
黄帝听了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水,然后召集大臣,对此事做专题研究。这些国家重臣一致认为,这些所谓的水,肯定不是毒水,而是粮食里的精华所变。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同时又命仓颉给这种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说:“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
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从此以后,我国远古的酿酒事业出现了。后世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龙凤呈祥
黄帝在与蚩尤的争霸中,大大小小打了五十余战,才总算平息了战争,统一了黄帝、蚩尤和炎帝三大部落以及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一个以他的部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联盟建立之初,黄帝打算制定一个新的、统一的图腾。黄帝的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时,不少大臣都认为完全没必要搞新的图腾了,因为黄帝功高日月,理所当然地可以让加入部落联盟的所有部落统统使用黄帝部落的原有图腾。
但黄帝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认为这样做万万不可,理由是既然现在各个大小部落都一致拥戴我为至尊,如果我不顾人民的意愿,将我们部落的图腾强加给所有的部落,这肯定会被认为是独断专行、以强欺弱。
黄帝又以蚩尤对其他部落的粗暴作为反证,他说:“比如以前蚩尤对兄弟部落的粗暴蛮横,后来导致了他的自取灭亡。我们怎么能像他那样干呢?”
黄帝叫仓颉起草了一份诏书下发到各个部落,要求各大小部落把自己部落使用过的图腾的图样从速送上来,每个部落再选派一个专门代表前来黄帝宫,共同商议制定联盟的新图腾。
在接到通知后,各个大小部落立即动手,选出了专门代表,并带
着图腾的图样赶到黄帝宫。由于大小部落太多,送来的各种图腾竟然多达上百种。面对摆了一大堆的图腾——蛇图腾、鹰图腾、马图腾、鱼图腾······各种各样的飞鸟虫鱼都曾被各部落做过图腾——黄帝一下子有些为难:到底该采用哪个图腾才是最适合最恰当呢?
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召集了常先、大鸿、风后、力牧和仓颉等重臣开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会上,这些重臣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有人建议用这个图腾,有人主张用那个图腾,意见总是没法统一。
大鸿是个武将,性子急,他听了大家的争论很着急,说:“黄帝呀,您的心思太多了,随便用一个图腾就可以了,何必这样挑来选去的,太麻烦了。”
黄帝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一个新统一起来的大部落,图腾是一种象征,怎么能随便呢?我们一定要照顾原来各大小部落的情绪,搞一个有团结象征的图腾,不然,就又有分裂的可能嘛。”大臣们听了黄帝这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但对于具体用什么图腾,还是没个结论。
接下来的几天里,为了制定新图腾的事,黄帝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一天夜里,突降暴雨,惊雷闪电将迷迷糊糊睡在席上的黄帝惊醒了,他看到电光在窗外激烈地闪烁着,那条明亮的、闪光的线条的形象深深地映在了黄帝脑海里。顿时,黄帝茅塞大开,有了主意。
次日,黄帝叫来仓颉和风后,把他昨夜看到的闪电的形象向他们俩讲述了一遍,讲完,他指着各大小部落的上百种图腾说:“我看这样做吧,为了照顾各个部落的情绪,咱们一定要参照各部落原来使用的图腾的特点,从而制定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的形状应该像闪电那样,同时它要具有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总之,我们要尽量把原来各大小部落的图腾都分别用上一些,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是顾全大局了。可是我有一点没有想明白,那就是这个新的图腾应该叫什么名字?”
仓颉在这方面是专家,他说:“黄帝呀,您所说的这个新图腾在各种动物中是不存在的,谁也找不到它,谁也无法伪造。我想,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就叫‘龙’吧。龙既能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如何?”
黄帝捋着胡须细细地琢磨了半天:“好!就叫‘龙’吧,它就是我们的新图腾了。”
从那以后世界上就新添了龙这种并不存在的动物,同时,龙也成为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物。
在创造出以原来各部落图腾为基础的龙图腾后,还有一些部落的图腾仍然没有用上,黄帝总觉得不够十全十美。
黄帝的妻子嫘祖看出了黄帝高兴中的遗憾,决定想办法再弥补一下。
嫘祖把制作龙图腾剩余下来的其他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仿照黄帝制定龙图腾的方法拼成了一只美丽的大鸟,这只鸟长着
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山鸡羽毛、金色雀的色彩······
嫘祖拼成这只大鸟后,将黄帝的另外三个妻子找来,征求她们的意见。方雷氏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她怕嫘祖一个人在黄帝那里邀功得宠,就对嫘祖建议说:“姐姐呀,你组成的这只大鸟真是很漂亮,可鸟儿总是成双成对的,你的这只是个单身汉,有点儿美中不足吧。我看,我们还不如再拼一只,和这只组成一对吧。”
彤鱼氏和嫫母闻言也附和,认为方雷氏说得有理,嫘祖也觉得这个建议好,就同意让她们加入,共同再拼一只。
就这样,黄帝的四个夫人齐心协力,一齐动手,很快就把剩余下来的没有用到龙图腾上的其他小图腾拼成了另一只华丽的大鸟,正好和嫘祖组成的大鸟配成一对。可是,把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为了给这鸟取个好听的名字,四位夫人请来了黄帝手下最有智慧的风后和仓颉,请他们俩给这两只大鸟取个名字。
风后看罢,说:“黄帝制作了一条‘龙’,不在世界上的各种飞禽走兽之列,你们四人又制作了两只鸟,在鸟的家族里同样找不到它们,这也将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吉祥物。”
仓颉在一旁详细地观看这两只鸟,一句话也没有说。嫘祖再次向他发问时,仓颉已经想好了名字,他脱口而出道:“我看就叫‘凤’和‘凰’吧。凤代表雄性,凰代表雌性,连起来就叫凤凰。”
正当几个人围在一起说话时,从他们的身后传来另一个熟悉的声音:“好!我赞成,就叫凤凰。”
说话的是黄帝,由于几个人太投入,谁也没注意到黄帝早已站在
他们身后半天了,黄帝接着说道:“龙和凤都是世界上生存的各种飞禽走兽中找不到的,它们的高贵之处不言而喻。我看,还是风后说得对:这两种图腾谁也不会伪造,给后世的子孙万代也立下了规范。我同意,‘龙凤’就正式定下来,作为新部落统一联盟后的新图腾。”
这就是龙和凤凰的来历。
雷公电母
雷神又称雷公或雷师,是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山海经》中描绘:在雷泽中有雷神,长着人的脑袋龙的身子。他一鼓动腹部就会打雷。
民间自古崇敬雷神,流传着许多雷神的故事。文人笔记中,大多记有雷雨后,雷神从空而降,劈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以及雷神娶媳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
在古人眼里,雷公可是很灵验的。他能分辨人间的善恶,收拾恶心毒行的歹人。所以他无事就不发雷,既发了雷就要击死人的。
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雷神并不是如此明察秋毫的。据说,往昔雷鸣时,是不会事先发出闪电的。他击死人的时候,往往并不十分审慎,猛然一声,就把人击死了。后来错杀了一位好人,雷神才痛改前非变得公正了。
被雷神错杀的那个人,是个很有孝心的寡妇。这个寡妇一生非常不幸,她的丈夫早死,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家里又贫穷,只有她和年迈的婆婆两个人相依为命。这寡妇很孝顺地服侍着婆婆度日,不肯
改嫁。
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很想吃点儿肉。但是家里如此贫穷,寡妇哪里有钱去买肉来孝敬她呢?可怜的寡妇左思右想,忽然间想起古时有人“割腕供姑”的故事。她就毅然地把大腿上的一块肉割下来。煮熟了给她的婆婆吃。
可是,人肉据说是不容易煮熟的,尤其是像这位长年劳作的寡妇,她的肉已经变得十分坚硬,虽然煮了很久,但仍然没煮透。
寡妇将自己的肉端到婆婆床前,婆婆牙不好,哪能够吃得下这样坚韧的人肉呢?
这位糊涂老妈不知道体谅儿媳妇,反而以为儿媳妇不孝顺,把买来的好肉留起来自己吃,将那带皮的老肉煮来孝敬她。
糊涂老妈是越想越气,就高声咒骂起来,并请五雷前来,要将她的儿媳妇打死。
那时雷神正好从这里经过,听到糊涂老妈的哭诉和请求,也没仔细询问,伸出手中的巨锤向寡妇头上打去,可怜的寡妇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寡妇被打死了,邻居前来帮忙准备将她弄出去埋了。在为她洗身子的时候,糊涂老妈和其他人才骇然发现,寡妇的大腿被割下一块肉,伤疤还没有愈合。
这时,糊涂老妈悔得肠子都青了,她又哭又喊,恨自己竟然把这么好的儿媳妇给害死了,可是人已经被击死了,已经无法叫她活过来了。
糊涂老妈此后天天哭哭啼啼地哀求雷神,要求他超度儿媳妇。而雷神也被自己的不审慎,只听糊涂老妈的一面之词害了好人而后悔不已,也想为这位冤死的寡妇做一些补偿。
于是,雷神就将此事上奏到玉皇大帝那里,请求将这个寡妇赐为电母。在雷神发雷之前,电母可以放出一道光明,先明确世间的善恶,以免再错击好人。
玉皇大帝同意了雷神的建议,将寡妇任命为电母,所以现在鸣雷的时候。总是先有电光闪过,那就是电母在明辨人间的是非善恶,以免造成像她那样的冤案。
终北国
因为治水的原因,大禹走遍了整个九州大地,遇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东西,比如终北国就是其中之一。
那年,大禹带着治水队伍顺着一条大河往北走,走了多日,来到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在那个地方行走了好几天,也看不到一鸟一兽、一草一木,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又走了几天,大禹一行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条小河,两岸有许多动物在慢慢地蠕动,出于好奇,大禹令队伍加快了步伐前往小河边。
等走近了才看见,那些在小河里和小河边蠕动的动物,竟然是一群人!
这些人或立或坐,或笑或歌,一个个都十分悠闲的样子。更令他们惊奇的是,这些人全都赤身露体,并且面色红润,气色很好,年龄几乎都二十岁上下;其中有许多年轻美丽的女子,也同样一丝不挂,
但看上去却十分坦然,没有半点儿害羞的意思。
这些人看到大禹一行,像见到了怪物一样,也纷纷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大禹一行被这些女子看得很不好意思,便从人群里找了一个看上去年龄稍大一些的男人,向他行了个礼,然后客气地问他:“请问贵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穿衣服呢?”
那人听了大禹的话 ,却摸不着头脑:“这里是终北国......你说的穿衣服是什么意思?”
大禹只好指了指自己和手下人身上的衣服给她解释,那人伸手摸了一下大禹的衣服,又问:“衣服是用来干什么的?”
大禹耐心地解释说:“衣服用来抵挡寒冷,还有,更重要的是,衣服可以遮羞耻,使人有别于动物。”
那人却有了更多的问题:“寒冷是什么?羞耻是什么?动物是什么?”
一时间,更多的人围了上来,都很好奇地打听着。
大禹这才想起沿路没见到一只动物,难怪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动物是什么玩意儿了。若是再讲下去,恐怕会把自己也给弄糊涂的。他只得说:“算了,我等是远方之人,从贵地路过,不知道你们这里的风俗。麻烦你就让我们参观一下,给我们讲解一番吧!”
那人很愉快地答应了大禹的请求。他带领大禹沿着小河往前走,许多当地人无所事事的跟在后面,像是过年一样高兴。
大禹看到,在前面的小河里 ,有更多的人在洗澡,而有的人则
在喝河里的水。大禹一行感到饿了,就坐下来吃干粮。
许多当地人见了觉得很新鲜,一个个地围观起来,而那个带路的当地人则俯下身子来闻大禹手中的干粮。大禹笑了笑,拿了一块给他。
这个人接过干粮闻了一会儿,又将干粮还给了大禹。
大禹问他:“看来你们是不吃这个的了,可你们到底吃什么呢?你们这个地方既没有动物也没有庄稼。” 那人说:“我们就吃河里的水。” “水也能吃得饱吗?”
“能啊,吃的很饱。”那人说着就拉着大禹的手走到了小河边。 大禹心想:人们都在这河里洗澡,这水哪里还能喝?况且就算能喝,又哪里能代替得了粮食呢?
正想着,一个在河里洗澡的美丽女子捧了一把水,然后将手伸到大禹面前,示意大禹喝。大禹是个正人君子,哪里曾经历过这种事情呢?他虽然闻到那女子手中的水散发出来一股奇特的香味——也不知是水本身的,还是这位女子身上的——但他没有喝,而是从一个随从手里拿过一只陶碗,在河里小心地打了一碗水。
大禹喝了一口,觉得这水奇妙无比,于是又喝了一口。这水让他精神大振,觉得全身的疲惫都杳无踪影了。
大禹大口大口地喝起来,不知不觉间竟然喝了三四碗,但大禹随即感到有一种醉意,然后在众人面前就睡过去了。
也不知睡了多久,大禹被一阵哭声所惊醒,他睁开眼睛一看,
他的部下们正围在他身边伤心地哭呢。
大禹做起身问发生了什么事。部下告诉他,他已经睡了整整十天十夜了,他们都以为他死了,正准备再哭一场就将他 埋葬了。 大禹大吃一惊,他觉得这个地方一定有些名堂,便逗留了几天,向当地人细细打听。最终,大禹终于明白了这个地方为什么如此奇妙。 原来,这里的小河是从一座山上的一个巨洞里发源出来的。小河在上游一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一直分到了一百零八条,遍布整个终北国。这种水具有神秘的功能,不仅能当饭吃,而且比酒更醉人,一旦喝醉了,只有睡上十天才会清醒,而长年喝这种水的人,既不会生病,也不会衰老,因此七八十岁了看上去还跟二十来岁差不多。等到一百岁的时候,就会无疾而终,也就是说,这里的所有人都是百岁寿星。
至于不穿衣服,那是因为这里靠近一座火山,温暖宜人,四季都不寒冷,根本就不需要衣服。
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由于衣食无虞,因而一生也不需要劳动,每天便嬉戏而乐,生无所忧,死亦无憾,过着于世无争的太平日子。
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是民间传统佳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每年的这个时候,秋高气爽。月亮最大最圆,而整个中秋节的活动也主要围绕“月”字展开。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传说。
传说之一:
在遥远的黄帝年代,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太阳,这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无法再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就能升天成仙。
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独自成仙,便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准备找个好时机,两人一起服用。
嫦娥将药藏进百宝匣,不料被蓬蒙看见了。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下,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
蓬蒙却早已逃走,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他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春恋着自已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之二:
人民不能忍受十日并出的痛苦,神箭手后每羿把其中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
感激万分的人们于是拥立他为王。后羿登上王位后,迅速地腐化变质,他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
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但他的暴行令他的妻子嫦娥也无法忍受,要是这家伙吃了长生不老药。永远统治人间,百姓还有翻身的这一天吗?
于是,嫦娥就悄悄地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她自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而后羿这个暴君,当然也就没有法子指望永远活在世上了。
他一死,人们的苦难才算暂告一段落。
为了对嫦娥的大恩大德表示感激,后来妇女们每逢中秋都要拜月,意思是向月宫里的嫦娥致意问候。
门神的由来
古时,每逢过年的时候,中国人总要在自家的门上贴门神。作为
人类最常见的守护神,门神也是中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祇之一。
但门神的起源,却缺乏正史可考,而民间也各有各的说法。一些民俗学家认为,门神起源于庶物崇拜。所谓庶物崇拜,是指人们对那些人工制造的器物也认为其上附有神灵,从而加以崇拜。例如路神、灶神、车神和船神等。
门神由于不断演化,种类也增加了。从性别上来分,有男也有女;从教别来看,有佛教也有道教;从神所守卫的门来分,有天门的门神、庙门的门神以及家门的门神等等。
门神是古代五祀之一,祭祀是由天子、诸侯、大夫来祭,有一定的时间,一般是在秋天。门神的崇拜,主要意义在拜谢门神对家宅的守护之功,感谢门神庇佑一家人平安和兴旺。
如此一来,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
说起门神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最早具有门神功能的,其实是一块桃木。古人认为桃木是仙木,能驱邪逐鬼,而且以桃木为剑,还可以斩妖除魔,所以一般人常在门上挂着桃木,以镇四方想来捣蛋的妖魔鬼怪。这就是俗称的“桃符”。这可以看作是门神最早的雏形。
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和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棚房舍,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屋舍不但可以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扰,还能存放食物财产,
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可能正是出于屋舍的这种巨大的保护作用,人们逐渐对自己建造的屋舍产生了崇拜心理,进而渐渐演变出了门神。
汉朝应邵曾写过一篇《门神篇》,其中讲道:在黄帝时代,有兄弟二人在度朔山上的一株桃树下,把一群恶鬼捉住了。他们将群鬼就地审判,斥其为祸人间,当即以草绳捆绑,拿去喂老虎。
这两位捉鬼的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件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便叫画匠把这两兄弟的像画在桃木板上,用以镇魔辟邪。民间于是也在每年的岁尾,用桃枝画上这两位神人的像立于门户旁。
最初的门神就是上面所说的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的神像。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在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擅入,保护阖家一年平安。
可能是雕刻桃人形象比较麻烦,因此后来就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不再画二神图像,而是干脆写上二人的大名或画些符咒,这就是“桃符”,它成为后来对联的始祖。王安石的诗里曾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旧桃换新符”,就是指人们在又一个新年将要到来的时候,取下原来的已经旧了的对联,再换上新的。
在唐朝,门神除了继续以桃符的形象出现并延续到后世外,又有了一个分支性的改变。唐代以后,最著名的武将门神,首推秦琼和尉迟恭。秦琼和尉迟恭均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功臣。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杀人无数,后来又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和弟弟,虽然帝王大抵心肠狠毒,但像他这样的也不太多,因此良心备受责备。
在李世民即位后,常常晚上身体不舒服,梦中总有恶鬼前来找他报仇,吓得这位英明的皇帝也冷汗淋漓。
李世民这种噩梦不是一夜两夜,而是反复出现,几乎没有安宁的夜晚。当时他手下最有名的两位大将秦琼和尉迟恭听说后,自告奋勇地要求戎装守卫在宫门两旁。一试之下,当晚竟然真的平安无事,让李世民睡了个好觉。
李世民大喜过望,此后,两人一连为大王站了几个通宵的岗,李世民均睡得安好。但人又不是铁打的,长此下去,李世民的觉是睡好了,两位猛将恐怕也没命了。
于是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命画工画了两人手执钢鞭、怒目发威的形象,悬挂在宫门两侧。此后,邪祟全消,安然无恙。
这种画像为门神的方式后来逐渐传到了民间,民间相袭沿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门神。
在唐朝,除了秦琼和尉迟恭两位门神外,落地秀才钟馗也做过门神。某一年,终南山有位举子,从家乡赴京城赶考。在途中,他与同船另一位旅客饮酒解闷儿。
这位旅客的怀中有一个小瓶子,举子就问他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旅客回答说是瘟神。还说,因为某个地方的百姓作恶,理应遭到上天的处罚,他是奉了天帝的圣旨前往那个地方去散布瘟疫的。
举子听了大吃一惊,忙问旅客那瘟疫如何散布。旅客说,只要将瓶子里的瘟水滴一滴到水中,那么这个地方的人和牲口都会罹疫死亡。
举子是个悲天悯人的人,听了旅客的话,想到旅客所说的瘟疫之后的可怕景象,心中顿起恻隐之心。他出其不意地把旅客手中的瓶子夺到手里,一口气把它喝下肚,霎时间,这举子七窍流血而亡,但那个地方的老百姓却得救了。
这个舍己救人的举子就是钟馗。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说钟馗如何成为门神,反倒是宋人的一则笔记里,对此略作了讲解,这则笔记写道:有一夜,唐玄宗梦见了一个文人。这个文人戴着帽子,身穿蓝袍,却露着两只胳膊,光着脚。他对唐玄宗说,自己叫钟馗,是落榜的举人,发誓要为陛下铲除天下妖魔鬼怪……唐玄宗醒来之后,让名画师吴道子按照自己的描述画出了钟馗像,然后通令天下百姓每到年终岁尾的时候就可以画钟馗像以驱邪除祟。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悬挂钟馗像的习俗挪到了端午节……
正因为钟馗曾为唐玄宗捉鬼,所以民间家里有病人的,也常将钟馗像挂在病人房间门口,希望它能为病人驱“病鬼”,这也就演变为另一个形象的门神。同时,民间还传说钟馗在捉鬼事业规模日大之后,还有“含冤”和“负屈”二位小鬼作为他的助手,协助他捉鬼,蝙蝠则义务充当他的向导。
元朝时,除了上面所说的门神外,还有一个女性门神,那就是山东穆寨的穆桂英。她曾一度做过大门上的偶像卫护黎民。
到了清代,张天师也充当过门神,他的画像是:上为符篆,下为张天师持剑跨虎。
门神像通常是贴在临街的大门上的,威猛高大。除秦琼和尉迟恭
以外,武将门神还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
武将门神的主要作用是驱鬼辟邪,但这种单一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文官门神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对成双,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谐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之意。
后羿射日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经有十个太阳,他们都是东方天帝的儿子。这十个太阳跟他们的母亲、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东海边上。她经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让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
因为每个太阳的形象都是只鸟,所以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家,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当黎明需要晨光照耀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把光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值班,很有秩序 ,天地万物一片和谐。
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太阳出来了就去田里耕种,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是我们一起到天空去游玩,那该多么有趣啊!要不明天早上我们试试?”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
“啊!今天天气好热啊,天空怎么亮的刺眼了!”一个农民疑惑地说道。
“大家快看,天上居然有十个太阳!完了,我们的灾难来了!”人们都发现了奇怪的现象,很快这句话就应验了,十个太阳在天上确实是灾难。大地上的人和动物植物都受不了了,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人和动物,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苍天啊!谁能来救救我们,江河湖海都干枯了,所有的植物都枯萎了,我们也快要活不下去了!请上天可怜可怜我们吧!”活着的人们每天都向上天祈求恩赐。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被天帝召唤到了天庭,天帝说:“我这是个儿子太调皮了,竟然不按规则办事,害得人间的秩序也乱七八糟。后羿啊,
我知道你射箭厉害,你帮我吓唬吓唬他们,让他们离开天空回到树梢上就可以了。”
“遵命,我的天帝陛下!”说完后羿就回到地面,开始行动了。 虽然后羿的使命只是驱赶太阳,但是他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愤怒,便暗下决心要射死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
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
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他怕极了:“后羿英雄,请你不要射死我,人们还需要我,我向你保证,以后一定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 后羿听到他这么说,就放过了他。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劈山救母
在华山西峰上有一块巨石,拦腰断为三截,石下的空间宛如一个妇人仰卧时留下的印痕,形象生动,这就是斧劈石。世间流传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相传,玉帝的三女儿三圣母住在西岳庙内的雪映宫里,百姓求签问卜无不异常灵验,所以宫内一年四季香火兴旺。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三娘娘。
有一年春天,一位姓刘名玺字彦昌的举子进京赶考。华阴是他必经之地,他听说西岳庙里的三娘娘慈怀普度,非常灵验,就恭恭敬敬地走进庙来,在雪映宫的香案前,诚惶诚恐地上了一炷香,叩了三个头,想问一问自己的前途如何。
然而,不巧的是那天三圣母并不在宫中,刘彦昌连抽三签都是空签。想到十载寒窗却功名无望,刘彦昌不由得悲从心生,便把一腔怨恨信口吟成一首打油诗,题在雪映宫的墙壁上: 刘玺提笔怒满腔,怨乃圣母三娘娘。 安居神龛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
写完了诗,刘彦昌拂了拂衣袖上的尘灰,觉得消了些气,看了看四周的景色后扬长而去。
当天,三圣母回到宫中,守门的童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诉说了一遍,三圣母看看墙上的诗,不由得又羞又恼。
她的随身丫鬟灵芝更是义愤填膺,安慰三圣母说:“公主且莫生生气,想那狂生去了没有多远,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为公主报这
侮谩之仇。”
于是,主仆二人驾起云头,唤来风伯雨师和雷公电母,命令他们即刻作法。
当时,刘彦昌正在赶路,突然,他惊奇地发现晴朗的天空一下子阴云密布,刹那间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还没有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已经变成一只落汤鸡。可怜他一介书生怎经得起如此雨打风吹,没挣扎几步就跌倒在泥泞中。
三圣母怨恨已扫,心中大快,一边令四位仙师收去云雨,一边站在云头向下仔细窥望,这才发现倒在地上的竟是一位眉清目秀,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只见他的蓝衫上沾满泥水,书箱一旁倾翻,文房四宝散落一地,一看就是位赴京应试的举子。
想到这场风雨说不定会断送这位书生的前程,一丝怜悯和几分爱慕在三圣母的心中油然而生,她不由得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灵芝见刘彦昌的狼狈相,早动了恻隐之心,又看三圣母对刘彦昌心生爱慕,便欲成人之美,连忙说:“看来那书生粉墙题诗,并无恶意,这场风雨也太猛了些,我们可不能见死不救哇!”说着,只见她纤指一点,一座竹篱茅舍就出现在刘彦昌的前方。
茅屋里走出了一位七十岁的白发老婆婆和一位十七岁的伶俐村姑。
婆婆与村姑把昏迷不醒的刘彦昌扶进了茅屋,煎药熬汤、沏茶煮饭,照料得十分周到。次日,刘彦昌醒过来了,身子却十分虚弱,村姑和婆婆都热情地挽留他再住些日子,刘彦昌想想离赶考的日子还有
些时间,就住了下来。
在此后的日子里,村姑与刘彦昌一见如故,他们竹间和诗,灯下伴读,相敬如宾,渐生爱慕。
婆婆看着这一双小儿女情投意合,连夸他们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便择了吉日让他们缔结为夫妻。这之后,因考期在即,刘彦昌不敢久留,于是约定归期,恋恋不舍地赴京应试去了。
不用说,这婆婆乃是灵芝所变,村姑则是多情的三圣母。这本是一段人神相恋的美事,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段奇缘很快传进天庭被玉皇大帝知道了。
玉皇大帝大为震怒,立即派二郎神前去捉拿三圣母。二郎神来到雪映宫,斥责三圣母违反天规,罪责难赦。三圣母却表示,宁可仙籍除名也要与刘彦昌两情相伴,白头偕老。
二郎神是个不懂世间儿女情长的粗人,一看三圣母意志坚决,不思悔改,他一气之下施展法力把三圣母压在了华山西峰的石头下。 刘彦昌辞别了三圣母后,到京城赶考,榜上有名,很快被朝廷派往洛州出任知县。他春风得意急于回家团聚,然后偕妻子同去洛州赴任。
可是,进入华阴地界,几个月前喜结良缘的那座竹篱茅舍早已荡然无存。刘彦昌四处打听,人们都说那儿从来没有过什么村庄,更没有过什么婆婆与村姑。刘彦昌感叹一段似水柔情,突然间化为云烟。他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只好独自一人到洛州赴任去了。
三圣母在与刘彦昌生活的那些日子已经身怀有孕,她被压在华山
下,竟然在石下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沉香。她用血书包裹着沉香,让丫鬟灵芝送往洛州刘彦昌处。
这时,刘彦昌才知道自己的老婆原来是神仙,他为三圣母的深情所感动,也为三圣母被压在华山下气愤不已,但一介凡人又有何办法呢?只好一心一意地抚养着沉香。
很快,沉香长大成人,从父亲的口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悲痛万分的沉香暗暗下定决心,要去华山救出母亲。
灵芝为了使沉香练出一身能够战胜二郎神的武艺,也为了能从天宫盗出最神秘的武器神斧,以便今后助沉香打败二郎神,她不惜毁坏了自己千年修炼来的道行,化身为石也要帮助沉香救出母亲。 在灵芝的帮助下,沉香不但获得了神斧,而且学会了一身超强武艺。沉香觉得报仇救母的时机已到,便举着神斧来到华山。 但偌大一个华山,到处巨石林立,哪里才是母亲被压之处呢?找来找去总是找不到,沉香不由得急得放声大哭,一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这时,连胆小怕事的山神也被沉香所感动,他小心翼翼地出来指点说:“孝顺的孩子呀,你娘就在莲花峰头。”
沉香遵照山神指点,擦干眼泪,举起神斧朝西峰顶端奋力劈下! 只听轰然一声,天摇地动,巨石拦腰断为三截,三圣母从巨石下慢慢走出来。
一时间,母子相认,悲喜交集,都不由得痛哭失声。 此后,沉香又打败了前来生事的二郎神。
后来,刘彦昌也弃官不做了,来到华山隐居。一家人终于团圆了,幸福地生活一起。只是,那位忠义的灵芝已经不能再看到这幸福的一家人……
祝融取火
人类一开始利用的火是天然火,比如雷击产生的火,而第一个发明了人工取火的,就是燧人氏。燧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又尖又长的嘴在树木上的小窟窿里找虫子吃,有时候,由于虫钻得很深,啄木鸟的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喙去钻,不料却钻出了小小的火花。受这一现象的启发,燧人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钻出火种,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品种的木头能钻出火来,而且随着季节的变换,也必须使用相应的木头才行。如果随便检一根木柴去钻,那是钻不出火种的。
对远古的先人们而言,取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黄帝时期,各地都设有专门管理钻火的官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常年选用能钻出火的木头并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或干柳木;夏天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或干桑木;秋季选用柞木;冬天选用槐木或檀木。
用钻木的方法取火,既麻烦也很累人,人们迫切需要发明一种更简便、更容易的取火方法。于是,顺应这种潮流,祝融发明了火镰,直到今天,不少偏僻山区仍然在使用这一古老的发明。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黄帝时期,人类已经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人们只知道
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和游猎生活的人来说很不方便。他们必须经常带着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保存起来。
有一年,黄帝带着他的部落的人民,由南向北迁移。那是夏天的时候,途中突然遇到一场暴雨,山洪暴发,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浇得像一只只落汤鸡,又冷又饿。
黄帝手下负责管理火种的官员叫祝融,黄帝令他生火,可是他随身所带的火种也被暴雨扑灭了。大家不得不在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待天晴之后再走。谁知,老天爷好像故意与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下着。石洞里的人们饥寒难忍,但因失去了火种,无法生火做饭取暖。
祝融着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带来的木柴全是湿的,钻了很长时间,也未钻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满头大汗却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他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岩石上,却溅出了许多火星。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忘记了疲劳,找来好多石块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
可是,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成了一个难题。
黄帝走过来对祝融说:“你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
黄帝的这番鼓励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和嫘祖等人一同想办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唯有常先一句话也不说。大家以为他饿病了,劝他去休息。
不料,常先猛然一站说了声:“有办法了!”说着,把自己缠腰的围腰解下来,用劲撕开,从里面掏出一团芦花絮对祝融说:“你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
祝融按他的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块,火星溅落得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火就越来越大,祝融用口轻轻一吹,随着一股浓烟蹿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们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庆功会,给他记了大功,并封他为“火正”。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为火是红色的,所以后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