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实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一节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和综合运用,并在活动中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来自初二( 6 )班,年龄在十三四岁之间,语言组织能力弱。 2 .好奇心、好胜心强。
3 .学生基本能借助课件进行学习。 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优点:
从所给的教案部分可以看出这个上课的老师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与过程有个整体性的把握:这些来自初二( 6 )班,年龄在十三四岁之间,语言组织能力弱的学生的起点能力水平还可以,有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对“几何画板”这一软件的操作能力,能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引下激发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发散思维的探索和综合运用,在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另外老师设计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这一活动来看,能充分利用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凯勒(Keller,1987)提出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Satisfaction满足感)指出通过变化各种教学要素可以用来维持学生的兴趣,几何画板中的变化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正因为如此,这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了学习者动机这一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这些值都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学习。 个人建议:
我认为应该对学生的过往已知经历要加强了解,分析一下这个班的平行四边形基础知识的水平、几何画板操作水平以及个别的特例,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分组合作,有梯度地安排教学的进度与难度。
安排好课前导学环节,初步奠定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基础,如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也可作为判定方法,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样对于教学安排架构的既合理又高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