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2022-01-19 来源:吉趣旅游网


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摘要】《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这部小说宣扬的最闪光的思想便是忠义思想,这也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思想。其基本含义就是忠君义友, 源于汉代以后儒家的忠义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儒学;宋江;比较

一、忠义思想源于儒学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忠义思想是作者要表现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在先秦之前,“忠”与“义”是两个独立概念。 “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而后,经过历代儒学家的宣传,忠义思想逐步上升到了“天理”的地位,并为历代皇帝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其含义也逐渐固定,逐渐简化。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即忠君。义就是指兄弟、朋友之间的道德准则,即义友。施耐庵的忠义观就是从儒家那里得到的,它的基本含义也是忠君义友。比如,阮小五唱过这样一首歌:“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脏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二、宋江的忠义观念

作品中,忠义道德观一直都是作为主要思想存在的,同时也作为衡量众多正面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其作风行事也都

以忠义为先。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核心人物,就是忠义的化身。他一方面是忠君报国、行侠仗义的英雄,是伦理道德的楷模,另一方面他也是助纣为虐,充当屠杀梁山英雄的刽子手,他是“忠义”思想扭曲的矛盾体。

上梁山之前,宋江是“义”字当头的英雄。《水浒传》第十八回写他明知晁盖截取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但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冒险私放晁盖。作为官吏,他为了救自己的朋友和兄弟知法犯法,置国家的法度和个人性命安危于不顾,这时候义就压倒了法。上梁山之后,宋江也凭借着出色的组织与军事才能,以其忠义双全的人格魅力成为梁山的领袖。

然而宋江招安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的,且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在上梁山前,他胸怀忠义,于家是至孝之子,于社会是仗义英雄,对江湖好汉称兄道弟,扶危济困,且多次不肯上山入伙。他认为啸聚山林,终究是强盗,不能为国家出力,不能光宗耀祖,不能算忠。在上梁山后,这种忠义的思想就演变成招安的路线。第六十回晁盖一死,他当上了梁山真正的首领,首先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这是梁山好汉兄弟命运前途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大关键。原来是“聚义”,现在是“忠义”,宋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每次擒获朝廷的大将后,都是亲解其缚,赔话说道,“宋江等人暂避水泊,专等朝廷招安,为国家出力。”正式招安是八十二回,这时的宋江把梁山的旗号“替天行道”改成“顺天护国”,他从义军的首领变成一位朝廷的顺臣、忠臣。就是在“全忠仗义”、“替天行道”双重旗子招引之下,义渐渐向忠倾斜。他平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脚踏实地地实践“一心报答赵官家”的愿望和理想。他在临死之前表白: “我为人一世, 只主张‘忠义’二字, 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云消雾散了。

可以说,梁山事业始于“义”, 而终于“忠”。“义” 使众英雄走到一起, 除暴安良,

行侠仗义, 建设了梁山事业的辉煌, 而“忠”则如同一条铰链把梁山众英雄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三、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宣扬“忠”,更突出表现“义”。“义”在《三国演义》中的内涵非常丰富:君主之义在于爱民;臣下之义在于忠君;朋友之义在于一诺千金、知恩图报;兄弟之义在于生死与共等等。在刘备身上,这些“义”更是得以充分的表现。他仁政爱民,任安喜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理政新野,安抚百姓,获得了“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好评。正是刘备尽到君主之义,才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是赢得了很多人才为其忠心耿耿,从而创造了他的蜀汉事业。在《三国演义》中,朋友之义和兄弟之义得以突出地表现。小说开头,刘、张、关桃园结义,三人对着皇天后土誓同生死。后来关羽不幸身亡,刘备得知,数次“哭倒于地”,“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在刘备看来,“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最终决意兴兵讨吴以结义始,以殉义终。“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中所表现的义在于忠之上,忠建立在义之上。

《水浒传》中,“忠”和“义”虽然贯穿整部作品,但关键时刻忠义是两难全的。众好汉推崇宋江是因为义,而宋江最终选择的是忠。因为忠,宋江自始至终主张招安,众好汉因为对宋江的义,不得违心招安。因此,相对《三国演义》的义在于忠之上而言,《水浒传》应该是忠在于义之上,义为忠服务。

四、结语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本质的艺术再现,其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

的思想基础是“忠义”。小说中的叛逆者由叛逆最终走向招安,“忠”的思想逐步凸显,使作品的忠君思想凌架于义之上,实现了“道德的复归”,构成了小说独有的文化品性和存在形式。当然,《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故事又在民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和加工,全书的思想内涵就显得丰富复杂,此并非“忠义”两字所能概括。

【参考文献】

1. 傅承洲. 忠义思想的纵向考察[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

2. 赵小雷. 宋江忠义观新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5(88).

3. 袁沛霈. 《中国文学史》[M],341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胡秋香. 比较《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八犬传》的忠义观[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