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市宝山区2019届高三4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二模)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0-05-27 来源:吉趣旅游网


宝山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等级考质量监测试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分钟,试卷满分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以下题,每题分,共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A. “漫天星斗” B. “多元一体” C. “本土多元” D. “兼容并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多地区,体现了“本土多元”特征,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漫天星斗”的特征,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多元一体”的信息,故B排除;“兼容并蓄”表现为兼收吸取其它文明,材料并未体现,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本土多元”特征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商朝甲骨文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从其出土地域来看,主要集中于 A. 长江中游 B. 黄河中游 C. 黄河下游 D. 长江下游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处于黄河中游,故B正确;河南安阳殷墟并不处于长江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故排除AC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商朝甲骨文出土地点的知识点,学生据此即可判断出安阳殷墟处于黄河中游,得出正确答案。

3.历史上因采取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整顿吏治等简政安民措施,王朝出现繁荣稳定局面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康乾盛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整顿吏治……繁荣稳定局面”反映了东汉光武中兴的史实,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故B正确;文景之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不符合材料,故A排除;贞观之治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康乾盛世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治世局面,不符合材料,故D排除。

4.“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其评价的三国人物是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反映了诸葛亮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一心维持汉家天下却难以实现其理想,故D正确;曹操并没有维持汉家天下,故A排除;刘备不符合“指挥若定失萧曹”,故B排除;孙权也不符合“运移汉祚终难复”,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诸葛亮的历史贡献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诗句描绘了唐朝时期的 A. 匈奴

B. 鲜卑 C. 吐蕃 D. 契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了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匈奴、鲜卑、契丹都与文成公主和亲无关,故AB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成公主和亲的史实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6.“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其评价的是 A. 《梦溪笔谈》 B. 《古今图书集成》 C. 《四库全书》 D. 《几何原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反映了明朝徐光启评价《几何原本》,阐述了数学的重要性,故D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康熙时期由陈梦雷所编辑的大型类书,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不符合题意,故C排除。

7.清嘉庆帝宣称“用人行政,令出唯行,大权从无旁落”,其主要依靠的是 A. 宣政院 B. 内阁 C. 军机处 D. 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用人行政,令出唯行,大权从无旁落”反映了清代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机构,故A排除;内阁是明朝设立,故B排除;三省六部属于隋唐时期,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令出唯行,大权从无旁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的特点、目的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下列历史现象不属于15-16世纪时期西欧的是 A. 民族国家 B. 君主立宪 C. 圈地运动 D. 手工工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在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后逐渐确立,不属于15-16世纪,故B符合题意,选B。15-16世纪的西欧逐渐产生了民族国家,故A排除;当时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场,故C排除;当时西欧手工工场已经存在,故D排除。 9.下图为某国19世纪的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图,可推测该国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01-1851年某国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上升并超过农业就业人数比例,到1901年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结构变化使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故A正确;法国、美国、德国都不是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故BCD排除。

10.美国独立战争性质显著不同于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是 A. 制度变革 B. 法制实践 C. 人权思想 D. 民族独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具有民族独立性质,这不同于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故D正确;近代美、英、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有制度变革,如美国和法国确立民主共和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故A排除;近代美、英、法三国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法律,有法制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人权思想,故BC排除。

11.从根本上否定“君权神授”的思想家是 A. 霍布斯 B. 洛克 C. 伏尔泰 D. 卢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这从根本上否定“君权神授”,故A正确;洛克和伏尔泰没有主张社会契约论,故BC排除;卢梭晚于霍布斯主张社会契约论,故D排除。 12.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课件,其中“?”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A. 蒸汽动力 B. 现代工厂 C. 工厂制度 D. 血汗工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机器生产……两大阶级产生”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手工工场逐渐被现代工厂取代,故B正确;蒸汽动力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故A排除;工厂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不属于制度,故C排除;“血汗工厂”突出的是阶级剥削,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13.历史专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认为现代日本始于1854年,其“开国”标志性事件是

A. 倒幕运动 B. 培理叩关 C. 明治维新 D. 修约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作为赴日特使,率领舰队来到江户湾,双方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使日本打开了国门,故B正确;倒幕运动与日本打开国门无关,故A排除;明治维新发生于培理叩关之后,故C排除;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开展“修约运动”,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1854年……开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培理叩关使日本打开国门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4.下面是有关英国某时期的贸易示意图,可大致推断该时期是

A. 18世纪中期 B. 18世纪末期 C. 19世纪前期 D. 19世纪中后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英国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材料图片反映了这一历史特征,故D正确;18世纪中期、18世纪末期、19世纪前期英国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不符合题意,故ABC排除。 15.上海竹枝词“和议初成五口通,吴淞从此进艨艟”描述的“和议”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和议初成五口通,吴淞从此进艨艟”反映了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故A正确;《北京条约》没有规定五口通商,故B排除;《天津条约》《马关条约》都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无关,故CD排除。

16.梁启超认为“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学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此语旨在倡议 A. 变法图存 B. 培养人才 C. 褒贬时弊 D. 传播新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反映了梁启超主张通过创办专业报刊传播新知,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变法图存的主张,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培养人才的目的,故B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褒贬时弊的意图,故C排除。

17.“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适合于评价 A. 南昌起义 B. 二次革命 C. 武昌起义 D. 护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反映了1911年武昌首义的历史意义,故C正确;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是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故A排除;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都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故B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武昌首义的相关史实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仔细观察下列时间轴,其中“?”处应填上

A. 东欧剧变 B. 德国统一 C. 欧盟成立 D. 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时间轴反映了近现代国际格局和体系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1991年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故D正确;东欧剧变和德国统一发生于苏联解体之前,而且并不能说明雅尔塔体系结束,故AB排除;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雅尔塔体系结束无关,故C排除。 19.某学习小组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为题收集了下列相关史料,其中最能揭示历史本质的是 A. 东北野战军使用的作战地图 B.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合影照片

C. 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新闻报导 D. 解放区支前民工口述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反映了解放战争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群众路线的胜利,故解放区支前民工口述集最能体现其历史本质,故D正确;东北野战军使用的作战地图只能反映作战的战略战术,故A排除;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合影照片只能反映战役指挥者,故B排除;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新闻报导只能反映解放南京的史实,故C排除。

20.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充满声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个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诸位代表先生们……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来自于毛泽东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故A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45年,故B排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1954年,故C排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56年,故D排除。 二、综合分析题(共分) 21.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经数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中国才形成目前这样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的现代国家。 (1)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签订《尼布楚条约》、③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④一国两制、⑤榷场、⑥中央集权体制创建

(2)若对提纲作相关史实的补充,还可以选择下列哪三则直接史料?(选字母)

【答案】(1)⑥①⑤②③④ (2)A、C、F。 【解析】

【详解】(1)完成提纲,据材料“经数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中国才形成目前这样一个大一统多民族的现代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宋元时期榷场的发展、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完成提纲。

(2)直接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大一统多民族的现代国家的角度出发,从清朝金瓶挚签、秦朝统一货币、《反分裂国家法》等方面对提纲作相关史实的补充。 22.史家眼中的日本工业化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引发人类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的工业化是由战争激发起来的,但也应该对战争的爆发负责任。压低了的工资意味着相应不景气的国内市场,这就迫使日本的政策制定者去寻找国外市场。国内几乎缺乏所有的工业原料也是导致日本向大陆扩张。此外,效忠与天皇的家族观念也有助于对外扩张,因为它把效忠天皇等同于爱国主义和全国团结一致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强国。例如,实业家们相互激励要在“对外贸易的竞争,亦即和平时期的战争中”更加努力。最后,还有西方强国于19世纪末叶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掠夺领土的史无前例的榜样。日本一些务实派的领袖们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为自身利益进行掠夺,丝毫也不留给那些软弱胆小的人。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日本工业化始于哪个历史时期?列举日本工业化起步后挑起或参与的战争三例。 (2)概括材料中关于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学家眼中日本工业化的看法。

【答案】(1)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二战 (2)争夺工业化所需要的国外市场和原料;效忠天皇的家族观念;效仿西方列强的扩张方式。(不得摘抄原文,摘抄原文最多;大意相近即可;其他回答酌情赋分)

(3)分层赋分:历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实质是通过军国主义下的对外战争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日本本身受外来殖民战争侵略的刺激与影响,封建传统思想成为对外扩张的精神支柱,效仿西方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因这条军国主义道路而一度崛起,但最终以二战的惨败而付出了代价。 【解析】

【详解】(1)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的角度回答日本工业化始于哪个历史时期。战争,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全面侵华战争等方面列举日本工业化起步后挑起或参与的战争。

(2)原因,据材料“日本的工业化是由战争激发起来的,但也应该对战争的爆发负责任……效忠与天皇的家族观念也有助于对外扩张……西方强国于19世纪末叶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掠夺领土的史无前例的榜样”即可从工业化需要、效忠天皇、效仿西方列强等方面概括材料中关于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原因。

(3)看法,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工业化、军国主义、封建传统思想、二战惨败等方面回答对历史学家眼中日本工业化的看法。 23.晚清重臣的思想

张之洞,清末著名的地方重臣代表人物,曾主持筹办了三十多个工厂和五条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一书,该书分为内外篇。内九外十五,共二十四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海内志士,发愤搤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兹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内篇:同心第一、教忠第二、明纲第三、知类第四、宗经第五、正权第六、循序第七、守约第八、去毒第九;外篇:益智第一、游学第二、设学第三、学制第四、广译第五、阅报第六、变法第七、变科举第八、农工商学第九、兵学第十、矿学第十一、铁路第十二、会通第十三、非弭兵第十四、非攻教第十五。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摘编自(清)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

(1)《劝学篇》成书的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张之洞属于哪一派别? (2)与以往思想相比,张之洞思想有哪些新特点?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晚清张之洞的思想?

【答案】(1)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甲午战败,维新变法运动。洋务派。

(2)具有全球视野,重视教育变革,扩大了西学的内涵,“中体西用”思想系统化(其他言之有理皆可酌情赋分)。 (3)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大背景中辩证考察近代“中体西用”思想的变迁。

思想变化是社会现实变化的反映,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折射了19世纪末在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背景下,中国已开始有一定的世界视野,改革从坚船利炮向政治层面转变逐步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社会新共识;然而面对维新变革等新思想,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试图用比较保守的方式和政治方案来推进中国的变革实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水平2:仅强调某一方面。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罗列史实。 【解析】

【详解】(1)形势,据材料“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一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维新变法等方面回答《劝学篇》成书的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派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之洞属于洋务派。 (2)特点,据材料“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

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视野、教育变革、西学内涵、思想系统化等方面回答与以往思想相比张之洞思想有哪些新特点。

(3)看待,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体西用”、救亡图存、世界视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等方面回答如何看待晚清张之洞的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