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的南普陀寺导游词

2022-07-07 来源:吉趣旅游网

  厦门五老峰下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厦门的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闽南一带的传播基地。南普陀的几任住持,在中

  国佛学界都享有盛誉。起任南普陀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的太虚法师,曾到南洋、欧美各国讲学、传道,影响很大。而且他提倡的佛教

  改革,团结教派,也很有成效,为佛教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也使南普陀寺的声名在海内外广为传扬。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全寺的整个建

  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富有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站在远处眺望,从无尽岩到五老峰山腰,在南北的中轴线上

  ,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金阁四落建筑层层托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左右厢房、庑廊、钟鼓楼对称排列,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显

  示出南普陀寺的雄伟壮观的气势,有一种佛法无边的威严。在南普陀寺院的门前,屹立着七座汉白玉的如来佛塔和两座11层高的万寿塔,塔

  前是放生池。塔间的放生池,是专门为施主放生而设立的。放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风俗习惯,一种比较普遍的佛事活动。(根茎)都吃掉了进入

  南普陀寺的大门,看到的第一座殿阁就是天王殿。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天王殿"四个金色大字的匾额悬挂在正中。在"天

  王殿"里弥勒佛正中盘坐,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鼓腹,笑态可掬。弥勒佛的背后是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天王殿"的两侧是四大天王,神态

  各异,栩栩如生。南普陀寺的第二座殿阁是大雄宝殿,这是南普陀寺的主体中心,是1932年由当时的南普陀住持转逢和尚重建。大雄宝殿前的石

  庭平展舒广,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出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

  磐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主殿正中祀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殿后则供奉着"西方三圣":阿

  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雄宝殿的墙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传统山水花鸟画,以及"禅河沐浴"、"久年苦行"等佛教

  故事。整个大雄宝殿,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飞檐尾脊,轻巧灵动,古色古香,充满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尾脊上的剪瓷镶嵌着九鲤化龙、凤

  凰展翅、麒麟显瑞等图案,以及精巧纯熟的石雕工艺,优良的闽南石材,又使大雄宝殿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南普陀寺的第三座殿阁就是大

  悲殿,这座高20米的殿阁原建于明代,是木质结构,因香火过盛而被烧毁。1930年太虚法师住持南普陀时重新修建。1962年又

  进行了一次大翻修,主体改用钢筋水泥建造,又保持木构斗拱作为装饰。殿内祀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

  若、和善可亲。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每支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各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态也各不一样,表现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悲愿。

  三重飞檐,如龙腾空;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的剪瓷、嵌瓷、彩塑,有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仙女驾鹤,麟凤朝阳;有的象蛟龙吐珠,昂首欲飞。

  附属的斗拱雕画人物、莲花、走兽、飞鸟等等,都以朱红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艳而不俗。南普陀寺的最后一座殿阁,就是两层的藏经阁。这

  座藏经阁建于1936年,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三

  面台廊护围,依栏远眺,巍峨的前三殿尽收眼底。仰首后顾,层峰叠翠,意境深邃。在藏金阁的二楼,首先就会看到一尊玉雕卧佛,是用缅甸白玉雕

  塑的释迦牟尼的涅磐像,长四尺五寸,神态自若,姿态柔美,实为稀世珍宝。藏金阁内文物众多,可以说南普陀寺藏经阁内的无价之宝是不胜枚举。

  大凡到南普陀寺参观游览的人,都会要到寺院后山看一看那个镶嵌在一面大石头上的大大的"佛"字,这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字了,它高4米多

  ,宽3米多,是清光绪三十一年间,也就是公元,由振慧所书。偌大的"佛"字,行笔丰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碑记有明崇祯十

  三年林宗载立的《田祖入寺记》,现在嵌在大雄宝殿左边的廊壁上,值得一读。林宗载在寺记中还告诫后人不要砍伐树木,乱采岩石,破坏山林,

  要保护名胜古迹。这块碑记是一篇重要的地方文献,也是研究明末社会的难得的史料。与南普陀寺相邻的是闽南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是是我国

  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几乎与南普陀寺齐名,因而很有必要作一介绍。创办的闽南佛学院,由当时的南普陀寺住持、中国佛教领袖太虚

  大师担任第一任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闽南佛学院停办。在这20xx年中,闽南佛学院毕业了200多人,不少人成为出色的佛教俊才,

  现在尚健在的当年的学僧,大都成为名山长老或佛学大师。1985年闽南佛学院正式复办,闽南佛学院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巳经成为全国僧侣

  教育的重点学院。闽南佛学院设有男女两部,院内现有男女学僧近300人。在巳毕业的几届本科毕业生中,大多在全国各地的寺院担任主持或执

  事,有的还到海外的寺院去弘法任职,大大扩大了闽南佛学院的影响。南普陀寺的素斋独具特色,素斋因南普陀寺而闻名,素斋又为南普陀寺

  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和游客,素斋变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宝。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烹调制作严守素菜素料素做的工

  艺,革除素菜仿制荤腥模样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帜,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南

  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

  白果香卤"等等,红黄蓝绿,五彩缤纷。其中以"半月沉江"这道菜尤为有趣。1962年11月24日,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的历史

  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偕同夫人于立群来到南普陀参观,并在南普陀品尝素菜。郭老看过菜单,就把菜名排列起来,编成韵律诗句,边吃边打起

  拍子唱了起来,真可谓是兴趣盎然。在端上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时,郭老看到那一半香菇为黑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明月沉入江底,欣然

  把这道菜命名为"半月沉江",并在饭后题诗时把这道菜名嵌进诗句,郭老在诗中写道:"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从此,"半月沉江"这道素菜身价百倍,善做素菜的南普陀寺的厨师曾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去作访问表演,南普陀的素菜更是扬名中外,真是"勿道山家禅味淡,也知尘俗世情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