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07
如下:
一、推进小学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聚焦,是一个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
目前,实践工作者常常为转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衔接观念上认识不一致;有效衔接观念的先进性与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冲突与矛盾,等等。
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行为所牵拉着,无法进一步推动改革。那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力图进一步指导“实践转化”。我们认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蕴涵某一理念的实践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导意见》同时追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体转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
可以说,解读《指导意见》是提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过程;落实《指导意见》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操作过程。
这都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儿童的发展中把握“教”,从而探索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平缓过渡,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小学在双向衔接中的主体性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论是人际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很强的好奇心。
有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陪伴,依恋性较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却非常抵触,在升入小学后便需要给予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疏导与关注,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面临心理、生理、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这一阶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往,国家就幼小衔接问题出台过一些*,各地也有一些做法。虽说,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
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
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探索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策略
当前,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不完善、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偏颇、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实施和监管不足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07
如下:
一、推进小学落实“以儿童为本”的理念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幼小衔接的聚焦,是一个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
目前,实践工作者常常为转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所困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衔接观念上认识不一致;有效衔接观念的先进性与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冲突与矛盾,等等。
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行为所牵拉着,无法进一步推动改革。那么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化机制到底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便是力图进一步指导“实践转化”。我们认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蕴涵某一理念的实践所运用的策略和智慧。《指导意见》同时追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把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都具体转化为促进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
可以说,解读《指导意见》是提升“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过程;落实《指导意见》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实践操作过程。
这都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儿童的发展中把握“教”,从而探索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平缓过渡,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挥小学在双向衔接中的主体性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论是人际环境还是学习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有很强的好奇心。
有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陪伴,依恋性较强,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却非常抵触,在升入小学后便需要给予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疏导与关注,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面临心理、生理、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这一阶段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往,国家就幼小衔接问题出台过一些*,各地也有一些做法。虽说,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
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揭示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坚持系统推进”表明,作为衔接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小学和幼儿园均应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
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件中还列出了“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三、探索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策略
当前,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不完善、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偏颇、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实施和监管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