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3分钟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8分钟前

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这是对发生在明代“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明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多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通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明朝大槐树移民路径始于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面对遍地疮痍的江山,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按比例迁移。

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人们被迫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在瘟疫中,所剩无己的居民命丧黄泉。山西晋南一带在元末的战乱中保持了相对和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也纷纷往那里逃。山西因此人满为患。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移民者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时,官府出其不意,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在官兵的喝遣下被迫迁移。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一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

洪洞县广济寺是明朝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的地方,决定了洪洞县广济寺的命运。明朝大移民共进行了十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朱元璋为移民设立了有效,移民垦田,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移民分布广泛,涉及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有的以犁占地,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姓氏、行业或盖的房子取名,如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某村、某庄、某菜园、某油坊、某纸坊、某瓦房、某平坊、某楼等。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都是明代建立的。

历史典故中,流传着关于大槐树和老鹳窝的歌谣,歌颂着移民们动身时的离愁别绪。清末,景大启等人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和牌坊,并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传说中,不愿移民的男女老幼在官兵押解下,需要大小便时喊一声:“解手。”时间一长,大小便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移民后裔描述的两个特征是: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犹如两个指甲。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