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鲁迅《呐喊》孔乙己文中的“上大人孔乙己”何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0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2:58

关于《上大人孔乙己》的解读,原问题错漏百出,甚至出现了不实附会。《上大人》篇作为古代流行的开蒙习字教材,至宋明时期基本固定为二十五字,内容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清代改“丘”为“孔”,直至民国,这便是孔乙己的来历。

《上大人》篇的来源已不可考,因其内容简单便于教学,且能阐释儒家基本常识,故代代相传。从儒家影响考虑,最早可能不超过汉代,有文字记载的《上大人》部分,较早的留存于唐代敦煌写经卷子背面的残篇。然而,内容与宋明版本有所差异,为“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女小生(子),八九子。”这表明至少至唐代,《上大人》的主要内容已经形成。

鲁迅先生对古文功底深厚,对《上大人》篇自然了如指掌。文中“咸亨酒店小学徒‘我’”的描述,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教学内容相呼应。二十五字的解释如下:上大人是对孔子的敬称,丘乙己是孔子本人,孔子姓孔名秋字仲尼,其兄名伯尼,仲即二,乙即乙,故称孔老二,己则指孔子生年,公元前552年己酉年,因而称为孔乙己。孔子生年根据史记及部分历史资料记载,目前公认为公元前551年,但以公羊传和谷梁传前552年的说法更为可靠。

之后的篇章解释为,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再后的部分则教导初学者应好好学习。个人认为,《三字经》的编纂可能受到《上大人》篇的影响。

部分答主在考据方面显得不够严谨,过于发挥脑洞,这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