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自我代入“鸡汤”里的角色,对自身是有害无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6: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8:50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朋友圈的“鸡汤侠”越来越多,情感类的公众号也已经默默的称霸了微信公众平台。
每天一打开手机,随处可见的不是“咪蒙式”的毒鸡汤,就是自我安慰的情感文。
首先,“鸡汤”和“毒鸡汤”能发展得如此蓬勃,必然有其一定的道理。
而关键在于,无论是鸡汤或是毒鸡汤,目前看来,它们已经确凿无误的地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作为一种商品形式存在,它们之所以能够雄霸“内容界”,无非是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赚取高额流量与收益。
这种“共鸣”,通俗点来讲,不过是一些自我代入的感同身受而已。
首先说鸡汤,当你的想法与行动不能同步的时候,便陷进了思想与行动相互矛盾的漩涡。
一方面觉得自己很迷茫,对于未来有一种*为力感,一方面又只能屈居于现实,怨天怨地怨自己,痛恨自己为什么如此“无用”。此时,鸡汤便会腾空而来解救你。
说是解救,其实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且它仅仅是暂时的,人们只会想着用鸡汤不停的安慰自己,却没想到自己其实在掩耳盗铃,久而久之下去,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想象未来——不能实现——屈居现实——怨恨自己——鸡汤安慰”,这样的思想循环难道真的会比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的更好?
其实,面对生活人生中的挫折时,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出原因,确定解决方法,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出灰暗期,而不是做一个“思想上的老司机,行动上的大怂*”。
再说毒鸡汤,它的存在,主要揭示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或是从社会出发,或是从自身出发。
比如:“比我聪明的人还在努力,那我努力还有什么用?”、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类似于这样的“毒鸡汤段子”比比皆是。
这种“丧文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多数人对于创造美好未来的无力感,只能以段子调侃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无奈,一些人看到不过一笑了之。
但毒鸡汤之于另外一部分人,可能很受用,对他们来讲,毒鸡汤能够提醒自身的不足,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自己努力奋斗。
但真正能够坚持下去的奋斗决不是靠毒鸡汤来维持的,过度依赖于毒鸡汤,究其本质,是自身缺乏奋斗的动力,没有发自内心的信念,用毒鸡汤作为动力的来源,无异于“我推你一把,你前进一步”,而这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
作为受众,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适时适量地摄取一些鸡汤无妨。
但一味地自我代入别人笔下的角色,就是活脱脱一副被鸡汤贩卖者牵着鼻子走的模样,此时的鸡汤对自己来说就是有害无益了。
文:好静的玛丽呀